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流行只是一种趋势,只是说明了某个特定的时代、在某个特定的 范围之内所广为传唱的歌曲具体到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高山流水、广陵散这类古曲是绝对民族的音乐,也在当时 的皇室以及群众中非常流行再看近点的,比如红灯记、沙家浜这些样板戏都是戏曲形式吧? 纯种的民歌,也曾经是纯种的流行歌曲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文化渐渐丰富起来,不断融入了各种文化的元 素,比如美国的黑人音乐、乡村音乐,南美的拉丁风情,非洲原 著民的手鼓等等,我们的流行歌曲变得丰富起来,不再是单一的 丝竹或者戏曲80年代末在广东福建一带最先流行起来的一种通俗歌曲叫做岭 南乐派,比如万水千山总是情、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虽然融入 了欧美文化的一些配乐方法,但是只要是中国人便能理解,因为 其中最大的元素还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再看看如今,周杰伦、陶哲、王力宏等一批年轻的音乐人,更是 认识到了歌曲民族性的重要,即时是一些说唱、摇滚之类的形式, 内容却还是有民族特征的因此这个问题的结论是,民歌只是一种被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 而现在的社会,只有在民族的东西里融入了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音乐也是有强烈时代特征的艺术。
一、流行歌曲:一种新的声乐文化1.美声、民族与流行声乐的区别流行歌曲的形态风格极其多样,但音乐形式简单,内容贴近时代 和世俗生活,演唱生活化,有着强烈的参与性,应该是大多数流 行歌曲都具有的特点对歌曲美声、民族、流行的区分主要体现在演唱风格上所以同 样一首歌曲,配器也大致相同,却可以是不同形态之间游走比 如《你是这样的人》(三宝曲,宋小明词),刘欢演唱的版本可 划分在流行歌曲里,戴玉强版又成了美声歌曲其他如多明戈等 大歌唱家都曾用美声风格演绎过流行歌曲美声歌曲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如同歌唱家所穿的礼服,在全 世界都有大致相同的样式,有着高度的规范它追求嗓音的丰美, 即便表达痛不欲生,也是一种优美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已经器乐 化,对嗓音的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运用混声,音域宽广, 声区统一;有高、中、低声部的划分(这是美声唱法最大的个性 区别所在);讲究发声的泛音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 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为了声音融合、远距离传播而讲究,集中”、,竖立”;气息运用自如,永不给人衰竭之感民族唱法则如同民歌手穿的民族服饰,讲究特定地方、特定人群 的独特韵味同一民族唱法在内部有大致统一的规范,但民族唱 法之间却形态各异。
一般说来,中国的民族唱法适应中国人体格 小、嗓子薄、说话发声靠前的特点,讲究声音的高亢嘹亮,假声 的独特运用民族歌曲多是当地语言音调的高度旋律化,丰富的“润腔”是它重要的欣赏点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族歌 曲创作的专家化和民族唱法教授的学院化,民歌的演唱特点在向 美声逐渐靠拢;由于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流行歌曲受众的壮 大,一些民歌的演唱风格又向流行歌曲靠拢流行歌手的行头不拘一格,歌曲也讲究个性有的流行歌曲以唱 功见长,有的以音乐取胜,还有的以文化意义留驻史册;在流行 歌曲范围内,其演唱风格也是多种多样流行歌曲和流行唱法有 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中国,西周时期的“郑卫之音”,就具有流 行歌曲的特点,与宫廷,雅乐”相对应;在西方,社会上供一般 人消闲唱吟的歌曲就被冠以流行歌曲(Pop Song)之名,与为宗教 信仰而写的或为敬拜神灵所用的圣歌相对应但现代流行歌曲的 真正开始,应该是顺应“人”在历史中地位的提高、个体的个性 得到尊重的时代背景下,以电子乐器、特别是电子扩音设备在世 俗歌曲中大量运用,从而引起演唱和声乐作品形态的现代化转变 为标志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古典,的歌剧歌唱和‘通俗' (即流行)歌唱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到了二十年代末,由于扩 音器的使用和发展,促成一种新的唱风与技巧,‘古典'歌唱与‘流行'歌唱两种风格变得迥然不同了。
[1]因为电子扩音设 备的应用,流行唱法不追求如何把嗓音投射出来,声音的宏大和 旋律的夸张不再成为歌唱的必需,一些低声细语的、哽咽的、吟 诵的歌唱有可能成为新的表现手段;因为电子乐器可以制造出无 数可能的音色,对歌手的音质、音色选择也就可以不再严格,可 以包容白声、沙哑、嘶喊等并非唯美的歌唱;对音响师来讲,控 制富有共鸣的声音远比控制没有共鸣的声音困难流行歌曲是因 为社会、审美意识和科技的发展,从而产生的与古典的、传统的 美声、民族歌曲有较大区别的声乐形式流行歌曲对演唱风格、技巧并无统一的要求,可以不事修饰,也 不拒绝像美国的玛丽亚?凯瑞(Mariah Carey)、墨西哥的胡里 奥(Julio Iglesias)、中国的刘欢这样声音华丽、有极好控制 能力的歌手一般来讲,与传统歌唱形式相比,流行歌曲中,共 鸣的重要性让位于音色,“竖”式歌唱被“横”的声音代替,歌 唱技术的生活化得到加强如果说美声歌曲留给听众的是高山仰 止的欣赏,流行唱法则更强调近距离、零距离的参与;如果说美 声歌曲带给人心灵的净化,流行唱法则侧重情感的宣泄和游戏的 快乐;如果说美声歌曲以严正的规范体现了上天的意旨,流行唱法则用张扬的个性宣告了人间的狂欢。
流行歌曲与民歌在外在形态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有很多学者 认为流行歌曲是,新时代的民歌”,但笔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 还是很明显的农业社会的民间,民歌演唱对声音的纯净、行腔 的流畅是一贯的追求如元代人燕南芝庵所著《唱论》,指出:“有唱声病,散散、焦焦、干干、咧咧、哑哑、尖尖,低低、雌 雌、雄雄、短短、憨憨、浊浊、赸赸”等,行腔上以“抑扬顿挫”、“索纤牵结”为美等,就是如此只是由于技术所限,很多民歌 手并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但“非不愿也,是不能也”而流行歌 手为了表达的自由,超越了这些标准,崔健演出前故意把嗓子喊 哑的传言,无论是真是假,都透露出现在的流行歌手大量运用了“声病”的信息民歌是在没有电子扩音设备的情况下诞生的, 要求声音的响亮和穿透力,而现在流行歌手则完全不受这个限 制,有这样的特点没什么了不起,没有这样的特点同样没什么了 不起而更重要的是,民歌对应于没有电子媒介情况下的口耳相 传的小范围传播方式,而流行歌曲对应于工业社会的批量生产和 现代传媒推广下的全方位传播方式,民歌对应于皇权社会没有多 少生命权利情况下的遮隐传播方式,而流行歌曲对应于大众社会“众神狂欢”情况下的轰炸传播方式,在文化地位和文化属性 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当前民歌已经和美声歌曲一样,技巧化、,艺术化”,并一定 程度上,文物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来加以保护),主 要是被纳入官方的生产、传播体系中美声、民族风格的古典声乐审美在现代已经不占据主流地位,流 行歌曲代表的是新的声乐审美观念答案补充2.声乐审美的转型以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始,中国(大陆)当代艺术的“革命英 雄主义美学” [2]在声乐领域范围内遭到质疑,这种质疑也波及 到民族民间声乐和美声声乐,但表现最充分的还是流行歌曲笔 者认为,中国当代声乐审美的转型,正是以流行歌曲及其演唱的 出现为标志的如前所述,,流行歌曲”并不是,流行的歌曲”,而是20世纪 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专业概念,是与现代科技、电子传媒的 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和文化选择权的下移、大众文化的 兴起、市场经济的介入密切相关的流行歌曲的大面积传播标志 着中国声乐从天上坠入人间,从传统步入现代答案补充⑴从,计划”到,市场”计划”和市场”不仅是经济概念,更是政治文化概念,直接 影响了艺术的观念和表现形式1949年之后 1978年以前,中国 的文艺作品被纳入政治计划轨道,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工具理性, 艺术的自由天性被政治力量的计划性、统一配臵所代替——短、 平、快的歌曲创作在其中的表现尤其突出。
文革”之中这种政 治工具理性发挥到极致,歌曲、声乐蜕变成政治斗争工具,并最 终形成高、硬、快、响”的战斗声乐美学规范随着社会控制的松动,个人权利的初步获得,以及现代科技在个 人生活中的应用,个人审美兴趣对声乐发展的影响开始显现,声 乐开始活跃并表现出多姿多彩的一面来流行歌曲正是顺应了大 众文化的到来,接受了市场的选择,逐渐告别了乌托邦”,关 注起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来答案补充 ⑵从集体到个人在计划”条件下,所有的人被预先假设为具有统一的利益,每 个人都是大机器” 上的一个小螺丝钉”,工具性凌越了人性, 虚幻的集体利益高居个人现实需求之上(斗私批修”、 狠斗 私字一闪念”等);由之文艺作品、声乐作品的关注也掠过个人, 投到浑圆的集体身上这些作品中的个人形象并不具有活泼的个 性,而是集体”的符号表现形式,人物被严重简约成正面形象 高不可攀的,高、大、全”和反面形象彻底的,假、恶、丑”, ,脸谱化”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文艺形式之中声乐作品作为政治 的,喉舌”,其口吻也处处以社会代言人形式出现:,我们的领 袖”、,我们的敌人”、,我们的生活”…… 民间歌曲的特点: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 演唱的歌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 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 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 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 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日臻完美map,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 表达的结晶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 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 音乐艺术的基础而专业创作歌曲 有点,学院派,是指受过正规且完整的学校教育和学术训练,学术 研究上有师承的人与学院派相对的叫自由派(也有称之为街头 派),主要指那些没有受过完整学校教育,多以自学或自我训练方 式进入学术圈的人,他们的学术研究一般少有师承,比较易于接 受众家之长,常被认为不够正统比如 nba 就分这两大派 中国民歌传统源远流长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三十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