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要点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重点一 地球中的宇宙环境1、宇宙(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①物质性:宇宙中常见的天体主要有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②运动性:各大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并有不同的层次和级别,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①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能和热能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太阳高度(纬度) 、天气状况、海拔(空气稀薄,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辐射多,反正,则少) 、日照时间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光球层(黑子) 、色球层(耀斑) 、日冕层(太阳风)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标志,周期为 11 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活动周期也为 11年,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对地球的影响为 a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b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c 两极的激光 d 与许多自然灾害有相关性,如地震、火山、水旱灾害等重点二 地球的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地球的普通性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体积小密度大、表温高,无光坏巨行星(木、土)位置居中、体积大密度小、卫星多有光环。
远日行星(天、海)居日远体积中、表温低密度中、卫星较多有光环2 地球的特殊性①安全而稳定的宇宙环境,有利于人类的繁衍和演化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合呼吸的大气;吸收紫外线;减少小天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和保温作用,地表昼夜温差不大③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地表温度变化幅度不大,有利于生命的新陈代谢重点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征①地壳: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为 17 千米,陆地厚度为 33 千米,陆地厚于海洋,最厚为青藏高原②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下界面距地表 2900 千米,厚度为 2800 千米,分为上、下地幔,岩浆位于上地幔的软流层中③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的部分,是最厚的内部圈层,为 3400 千米,分外、内核,物质为高温状况的铁和镍2、地球外部圈层结构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重点四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比较1、地球的自转 ①运动轴心及轨道: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②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③周期 恒星日转 360 度,时间为 23 时 56 分 4 秒,是真正周期,太阳日转 360 度 59',时间 24小时,是昼夜更替周期;④速度 除极点外,其余为 15 度每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减小,两极线、角速度均为 0.⑤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的偏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2、地球公转 :①轨道为黄道,地球 1 月位于近日点,7 月位于远日点;②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③周期 恒星年公转 360 度,365 天 6时 9 分 10 秒,是真正周期,回归年是直射点移动周期,时间为 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④速度 平均角速度为 1 度每日,平均线速度为 30 千米每秒,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重点五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 黄赤交角:公转的黄道平面与自转的赤道平面的交角,其角度为 23 度 26'.2 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②五带的划分;3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①全球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度数呈正相关,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②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化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而且纬度越高越明显③黄赤交角变大,则寒带、热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重点六 地方时及区时的计算和日期变更重点七 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重点八 地球公转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的区别和联系:①太阳高度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在晨昏线上为 0,昼半球为 0 度以上,夜半球为 0 度以下②正午太阳高度:一天内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当地地方时 12 点,直射点的高度为90 度;同一纬度上太阳高度相同。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为正值,当地冬半年为负值2.正午太阳高度的网线分布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4 正午太阳高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①利用太阳高度算房间距 L>hcot[90-( 当地纬度+23°26°26′)],②正午太阳高度与与太阳热水器的最佳角度: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和太阳高度互余 难点一 影响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的因素分析1 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热量多②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到底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坡向:阳坡太阳辐射强于阴坡,背风坡太阳辐射强于迎风坡2、我们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①我国太阳辐射分布,我国太阳辐射分布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均位于北纬 22°到 35°之间,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北纬 30°到 40°地区,太阳辐射能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而北纬 40°以北地区,太阳辐射能由东向西增加②高值中心原因: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低值中心四川盆地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阴雨、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调弱,太阳能资源缺乏 3、影响年日照时数的因素①纬度因素:极圈以内的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的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⑵地势高低: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③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难点二 有关航天发射基地及返回基地的选择问题1、航天发射基地与返回基地选择的条件:①发射基地:a 低纬度地区;纬度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b 地势高的地区;地势高,地球自转线速度大c 多晴朗天气、大气污染轻、透明度高的地区②返回基地: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无大河、湖泊2、世界主要的航天基地分布: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28.5°N,,81°W) ,美国西部航天和导弹实验中心(31.4°N,120.4°W),前苏联拜克努而发射基地(45.6°N,63.4°E),法属圭亚那境内的库鲁发射场(5.2°N,52.8°W).3、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①西昌(102°E,28°N),酒泉(90°E,40°N),太原(112°E,38°N),海南文昌(110°E,20°N)②海南文昌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a 交通便利,海运方便,可以发射大吨位火箭 b 纬度低,提高发射质量;c 可以多方位发射,直接面向大海,安全系数高;d 原有基础条件好。
难点三 有关时间计算试题的计算技巧1、地方时的计算:一小时 15°,4 分钟 1°,4 秒钟 1′.2、区时计算方法:时差东西用加法,同东同西用减法,东求西来用减法,西求东来用加法3、日期变更类试题的判断技巧①西加东减原则,向西过日更线加一天,向东减一天②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变而时间不变过 0 时还 24 时所在经线(自然日更线) ,日期,时间均改变③过 180°经线,日期有可能变,也有不可能变难点四 有关季节的判断1 依据天文现象确定季节:①地球公转远日点 7 月,近日点 1 月②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慢 7 月,快 1 月③太阳正午高度大夏季,小冬季④太阳直射点位置⑤太阳升落方位⑥昼夜长短⑦日出的地方时⑦日落的地方时2、依据气候现象确定季节::①气温的高低;陆地气温与海洋气温的比较;②陆地等温线的凸向(向北凸北半球夏,向南凸北半球冬) ③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台风、暴雨、伏旱、冰雹出现在夏季,寒潮、沙尘暴、冻雨、雪灾出现在冬季④盛行风向:亚洲盛行东南风、西南风为夏,亚洲盛行东北风、西北风为冬季⑤气压分布:亚欧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为夏季,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为冬季. 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3、依据水文现象定季节:①河流径流量大为夏季,小为冬季②中高纬度河流结冰为冬季,不结冰为夏季③长江口的盐度低为夏季,高为冬季④沿海易发生赤潮为夏季,易出现咸潮为冬季⑤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为冬季,顺时针为夏季 (均指北半球)4、依据自然景观变化确定季节:①植物生长旺季为夏,草木枯黄为冬②动物向南迁为冬,向北迁为夏③雪线上移为夏,雪线下移为冬④冰川面积变大为冬,变小为夏⑤南极周围海域浮冰减少为夏,增多为冬难点五 有关晨昏线的判断及应用1、不同类型太阳光照图中晨昏线的判定方法 (P39)2 晨昏线的应用:①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P40).②确定地方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地方时 6 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地方时 18 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2 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所在的经线,如果出现极夜现象是 0点还 24 点,如果出现极昼现象就是 12 点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半球上平分半球的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就是90-切点纬度的度数④确定昼夜长短:某地的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上昼弧所跨的时间数,夜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上夜弧所跨的时间数⑤确定日出日落时间:经线与晨线交点上的时间为日出时间,经线与昏线的交点的时间就是日落时间。
⑥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相切,该纬线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就极昼极夜,南北半球相反⑦确定日期和季节难点六 太阳方位和日影变化的规律1 太阳视运动的实质:所谓太阳视运动就是地球上的人们观测到太阳运动轨迹不是太阳运动,而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相对来说就是太阳在东升西落金星是自东向西转,故在金星上看到的是西升东落2、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的变化:①太阳直射赤道,太阳正东升正西罗 ②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除极昼区外,全部是东北升西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越偏北③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男回归线之间时,除极昼区外,全球都是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④北半球夏半年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南半球极昼地区正南升,正南落3、正午太阳的方位: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北4 日影方向和长短的变化:日影方向与太阳方位相反,其长短与太阳高度成负相关,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 0以北京为例,夏至日,日出东北方,日影向西南且无限长,随着太阳的升高、南移,日影逐渐向正西、西北方向移动,且长短逐渐身短,到了 12 点太阳位于正南,日影正北,且达到一天的最小值,此后,日影渐长且向东北方向移动,日落时,日影指向东南方向,且无限长。
难点七 日照图判读类试题的解法(P42)难点八 太阳直射点的判读1、确定直射点纬度的方法:①根据已知日期确定(如 12 月 22 日,5 月 1 日等) ,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大概在什么纬度上;②根据昼夜长短情况判读,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③根据极昼极夜的范围来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如 80°N 以北极夜,则太阳直射点在 10°S;④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来判断④根据某地的太阳正午高度来推算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公式 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2、确定直射点经度的方法:①根据已知世界推算出地方时 12 点所在经线;②根据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来推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经线;③根据平分昼夜半球的经线来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线;3 根据晨昏线与极昼极夜范围最低纬度的切点,来判读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难点九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1 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① 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 0,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 0,晨昏线上等于 0.昼半球的中心太阳高度等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