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体寄生虫总结——绦虫总结 曼氏迭宫绦虫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牛肉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形态成虫头节细小呈指状,长60-100cm,宽0.5-0.6cm,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的吸槽,成、孕节结构基本相似 裂头蚴呈带状,体狭长大小约30-300mm0.7mm,乳白色,头部膨大,末端钝圆,虫体不分节,但具有横皱纹 活时伸宿能力很强,在组织中常蟠曲或收缩成团 成虫带状,乳白色,扁平,2-4m长,700-1000个节片组成 头节圆形,直径约1mm,有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排列2圈,有四个吸盘,等距离排列,呈杯状 成节近方形,生殖器官发育成熟 睾丸呈滤泡状,150-200个卵巢分3叶 孕节子宫分枝7-13支 囊尾蚴头节无小钩及顶突成虫带状,乳白色,扁平,4-8m长,1000-2000个节片组成 头节圆球形,有顶突、小钩,四个吸盘成节卵巢分三叶150-200个孕节7-13支,,睾丸不整齐囊尾蚴头节有小钩及顶突可引起囊尾蚴病成虫虫体纤细,长约5~80mm,宽0.5-1mm,头节呈球形,具有四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
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链体由100-200个节片组成,多者可达1000个节片,所有节片均宽大于长,幼节短小成节有3个椭圆形睾丸,横排,卵巢呈分叶状,位于节片中央,子宫呈袋状,生殖孔位于节片的同一侧孕节最大,子宫呈袋状 成虫体长2~7mm,仅3~4节头节梨形,具顶突,4个吸盘,顶突有两圈小钩共28~48个幼节一节成节一节,与带绦虫相似,睾丸45~65个孕节1~2节,子宫具不规则分支和侧囊,含虫卵200~800个幼虫(棘球蚴)圆形囊状体,大小不等,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组成 囊壁外层为角皮层,乳白色,厚约1mm内层为生发层,具有生发功能囊内含物囊液含多种成分,对人体具抗原性生发囊也称育囊,直径约1cm原头蚴由生发层长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70122μm,为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子囊和孙囊棘球蚴砂由原头蚴、生发囊、子囊、不育囊等构成虫卵两端稍尖,大小为52-76?m31-44?m,长椭圆形浅灰褐色,具卵盖,壳较薄,内含一个卵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 中等偏小,直径31~43μm,圆形或类圆形,棕黄色,卵壳薄极易脱落,外层是具有放射状条纹的胚膜,内含一六钩虫蚴 与猪带绦虫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大(36—48)?m,圆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小为(48—60)?m卵壳很薄,其内具有较厚的胚膜,其两端隆起并各出4-8根丝状物,弯曲地延伸在卵壳和胚膜之间,胚膜内有一个六钩蚴。
与猪、牛带绦虫虫卵基本相同,光镜下难以区别生活史在猪体内发育(中间宿主) 1、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过程 2、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过程孕节或虫卵,六钩蚴孵出,似囊尾蚴,成虫(寿命仅数周)虫卵,似囊尾蚴感染期裂头蚴,原尾蚴虫卵,猪囊尾蚴牛囊尾蚴虫卵,棘球蚴感染方式经皮肤伤口吃入被感染有囊尾蚴的未被煮熟的猪肉(米猪肉)经口感染,自体内重复感染经口寄生部位眼,皮下,颌面,脑,内脏等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导致猪带绦虫病(多与吃猪肉有关)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和猪的组织内导致猪囊虫病.“米猪肉,豆猪肉”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上段该虫主要寄生于鼠类,亦可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微(Hymenolepiasis nana) 小膜壳绦虫病成虫寄生于犬、狼等食肉动物的小肠上段,以顶突的小钩和吸盘固着在肠绒毛基部隐窝内,孕节及虫卵随宿主粪排出体外 棘球蚴在人体内常见的寄生部位依次为肝(69.9%)、肺(19.3%)和腹腔(3%)其余分布于胸腔、脾、脑、骨、肾、盆腔、肌肉皮下、心等处宿主类型终宿主猫,犬等食肉动物(人)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蛙转续宿主蛇类、鸟类和猪等\脊椎动物(人)中间宿主猪和野猪和人终宿主人(唯一的)中间宿主牛终宿主人(唯一的)人鼠共患病,既可以不经过中间宿主,也可以经过中间宿主而完成中间宿主蚤类、面粉甲虫、拟古盗终宿主人或鼠(小肠)中间宿主人,牛、羊等食草动物终宿主狗,狼等食肉动物致病1.眼裂头蚴病(45.6%)2.皮下裂头蚴病(31%)3.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20.1%)4.脑裂头蚴病(2.3%)5.内脏裂头蚴病(1%)成虫寄生人体很少见,即使寄生,其致病作用也不大,其多无症状或轻微的消化道症状。
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2脑囊尾蚴病3眼囊尾蚴病猪带绦虫病牛带绦虫病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仅时有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症状致病机理机械性损伤;毒性反应 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 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1)机械损害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病灶可为单发或多发,也可累及多个器官, 2)毒性或过敏反应:囊液渗出或破裂引起棘球蚴破裂后果1转移性种植造成继发感染2严重过敏反应3急性腹膜炎4肺棘球蚴破裂后可引起窒息,或经气管咳出子囊、生发囊及角皮等物临床表现1)局部组织压迫和刺激症状肝受累、肝区可有疼痛,肝大等;肺受累引起胸痛、咳嗽、咯血;脑内寄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2)过敏症状常有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休克3)包块体表包块可有棘球蚴震颤感4)全身中毒症状如消瘦、贫血、发育障碍、恶病质等,棘球蚴一旦因外伤或手术不慎造成破裂,致使大量囊液外流,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囊内原头节、子囊等进入体腔或其他组织可引起继发性棘球蚴病,肺棘球蚴破裂至支气管,可咳出小的生发囊、子囊和角皮碎片 实验诊断粪检节片或虫卵可用以确诊曼氏迭宫绦虫病。
对裂头蚴则主要经手术取虫鉴定 询问病史、综合CT及免疫学方法有助于诊断 有无吃生猪肉,粪检,检囊尾蚴采用肛门拭子法查到虫卵或孕节粪检虫卵或孕节即可确诊,采用自然沉淀法或饱和盐水沉聚法,可提高检出率,异位寄生靠手术活检虫体鉴定 以病原学诊断为依据,即手术取出棘球蚴,或从痰、胸膜积液、腹水或尿液中检获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蚴等免疫学试验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常用的有皮内试验和血清学检查法1)卫生宣教,养成良好的个人卫防治 1、加强卫生宣教,“三不”原则不用蛙肉贴敷治病,不生食蛙肉或其他肉类,不饮生水槟榔-南瓜子,阿的平,吡喹酮,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囊尾蚴只能手术摘除与猪带绦虫相同治疗患者,以防传播和自身感染,注意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积极消灭鼠类和中间宿生、饮食卫生习惯,饭前洗手,不喝生水、生奶 2、驱虫成虫可用柃榔、南瓜子联合驱虫,或吡喹酮等 3、裂头蚴病手术治疗或药物杀虫,增殖裂头蚴多用保守疗法 主,加强粪便管理,以防虫卵污染,注意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驱虫可用吡喹酮,亦可用阿苯哒唑 2)严格处理病畜内脏和尸体,采用深埋或焚烧。
3)捕杀病犬或定期驱虫 4)治疗病人,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常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阿苯达唑疗效最好分布裂头蚴病在东南亚各国及美洲、非洲、大洋洲及欧洲也有记录,我国已报告800多例,21个省区,其中以南方为多见,感染者年龄0-62岁,10-30岁感染率最高,男性>女性 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都有,但东北、华北、西南病例多 呈世界性分布,在多食牛肉,尤其是有生食的或半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更易形成流行 世界性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较多见,10岁以下儿童中感染率较高 由于有自体内重复感染,最严重者可同时感染37842条 世界各地畜牧区,国内已发现23个省市,有原发性包虫病主要流行于、宁夏、青海、西藏和甘肃 全国人体包虫病手术病例每年近2000例,共有11种家畜呈不同程度的发病,其中以绵羊感染最严重 猪的包虫病流行面积最广 感染途径1用局部贴敷生蛙肉伤口或脓肿,多见于眼、面颊和外阴等部位,导致裂头蚴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 2生食或半生食蛇、蛙、猪及其他动物肉的不良习惯3饮用生水或游泳时也可饮入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 (1)流行区猪圈和人厕所连在一起,牧养,患者随地大小便。
饮食习惯和方法不良 如生食猪肉习惯 (2)非流行区大块肉,肉内的囊尾蚴没有杀死 生熟刀板不分 病人和带虫者粪便污染牧草和水源以及居民食用牛肉的方法不当1该病的传播主要是人与人,通过粪便或厕所,便盆等污染,而直接经手到口食入虫卵所致,偶可因误食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 2鼠类作为保虫宿主,在传播上起一定作用 1)卫生习惯不良,饭前不洗手,随手抓取食品,喝生水、生奶,吃生菜 2)与动物皮毛接触的相关职业,剪羊毛工,挤奶工,皮毛收购加工等 3)玩犬 4)用病畜的内脏喂狗 备注人感染囊虫病方式有三种体感染食入外界的虫卵,如生食蔬蠕虫中,唯一一种可在同一宿主内完成整个生活史棘球蚴为一大小不等的圆形囊状体,小至直径小于1毫米,大至菜等食物、饮水等,感染虫数一般不可能很多 自身体外感染肛-手-口感染途径,自身小肠内有成虫寄生 自体体内感染小肠中孕节随肠逆蠕液消化释放大量虫卵(最多可达4万个),在十二指肠孵出六钩蚴,为最严重的感染类型 生活史特点 1、成虫寿命25年,囊虫3-5年,人动进入胃,经胃为最主要终宿主,一般只有一条,特殊也可有几条。
2、人吃虫卵患“囊虫病”,人吃“米猪肉”患“绦虫病” 3、囊虫病感染方式有3种 自体内重复感染即在同一宿主肠道内完成其整个生活史,并且可在该宿主肠道内不断繁殖数百毫米 棘球蚴结构分为:囊壁:角皮层乳白色,半透明,状如粉皮,厚1mm左右,无细胞结构,脆弱易破,生发层厚20μm,向内芽生原头节和生发囊.囊内容物囊液及悬浮的棘球蚴砂(由生发层向囊内长出的原头节、生发囊和子囊从囊壁上脱落悬浮在囊液中) 原头节又称原头蚴,与成虫头节相似,但体积小,呈椭圆形或圆形,为向内翻卷的头节,其顶突和吸盘凹入体内保护着数十个小钩 随着发育或环境变化,头节亦可伸出 生发囊,又称育囊,其囊壁为单一生发层,直径约1mm,内含5-30个原头节 子囊生发囊亦可分泌出角皮层,形成与母囊结构相同的子囊 孙囊子囊内又可长出原头节、生发囊和子囊结构相同的子囊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内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