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 华东师大传播学考研华东师大传播学考研848848 传播学基础考研传播学基础考研 真题集真题集 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知沟”理论 2癸丑报灾 3病毒营销 4目标市场 5产品生命周期 6申报 7环境媒介 8硬新闻 9类书 二、简解答与分析题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谈谈使用广播媒体做广告的优势和劣势 三、分析题 1根据材料,从媒体职责和媒介环境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材料是北方大旱成 为突发新闻) 2分析一则关于意大利某付账品牌的广告“NOHATE” 四、论述题 1谈谈使用与满足研究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模式 2数字化时代编辑角色的转换和创新 五、小作文(任选一题) 1就“八毛门”谈认识 2“给力”热词出现在人民日报,小学生用“浮云”“雷人”造句,家长 反映这个不好,有“专家”觉得会破坏语言纯洁性谈谈认识 六、大作文 结合新型互动媒介(微博,人人等)谈谈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 二、配套传播学教程配套传播学教程 考研真题考研真题 一、概念题一、概念题 1 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北大 2019 年研;浙传2019 年研; 四川大学 2019 年研;人大2019 年研;上外2019 年研;重庆大学2018 年研; 中国地大 2017 年研;暨南大学 2016 年研;中传 2015 年研;南京大学 2013 年研;华南理工 2013 年研;清华大学 2012 年研) 解答与分析: 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 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 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 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第 三者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追求“第三者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 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者” “第三者效果”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在许多时候,对 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 2“迷因”(中传 2019 年研;四川大学 2019 年研) 解答与分析: “迷因” (meme)是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仿造“基因” (gene) 一词而创造的词语,其含义约等于“文化的基因” “迷因”可被视为文化变迁 的基本单位, 人们可以通过对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行为有意或无意的模仿,来实现 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革新迷因”在社交媒体中十分常见,当新的观点、思想 和生活方式刚刚出现却并未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时候,基于行为模仿的“迷因”机 制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动观念的进步冰桶挑战” “METOO 运动”等都属于网络“迷因” 3 媒介环境学派(南京师大 2017 年研) 解答与分析:媒介环境学派是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鼎立的第三学派。
媒介环境 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 制约着我们的感觉、 思维和表达方式, 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伊尼斯最早提出“媒介偏向论”, 麦克卢汉受伊尼斯的影响,提出了“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 介” “地球村”等一系列观点;尼尔波兹曼吸收了麦克卢汉的思想,又受到圣 经的启发,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并著有“媒介批评三部曲”:童 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4 诺利纽曼(中传 2015 年研) 解答与分析:诺利纽曼是德国政治学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纽曼与丈夫共 同创建了德国顶尖的民意调查研究所阿伦斯巴赫研究所这是德国第一家 民意调查研究所,至今在民意测验与舆论调查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著名的 是其对于德国大选的预测此外,她还建立了美因茨大学的大众传播学院,被学 界称为“民意测验学的伟大女性”纽曼提出的最重要的传播学理论是“沉默的 螺旋”,考查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她认为:通过大众传媒强调后的意见 由于具有传播的公开性和广泛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认知,这种 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 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 见”舆论的诞生。
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查从现象 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是 传统舆论学所忽视的 5 内容分析法(上海财大 2019 年研;河南大学 2019 年研;安徽师大 2019 年 研; 南京大学 2017 年研; 上海理工 2017 年研; 湘潭大学 2016 年研; 中传 2014 年研;复旦大学 2013 年研) 解答与分析:内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 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由传播学奠基人 拉斯韦尔引入传播学,从而提出了他对传播基本过程和结构的认识其特点有: 客观性 (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得出相同结 论);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 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传者的特征 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描述性”信 息)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 的强度 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 提出结论”。
6 认知偏差(中山大学 2018 年研) 解答与分析: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 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认知偏差的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 动性偏差等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 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所致 7 拟态环境(重庆大学 2019 年研;上外 2019 年研;上海师大 2019 年研;安 徽师大 2019 年研;宁波大学 2019 年研;浙传 2019 年研;南京师大 2018 年 研;汕头大学 2018 年研;暨南大学 2017 年研;华东师大 2017 年研;清华大 学 2016 年研;中传 2016、2014 年研;华南理工 2016 年研;湘潭大学 2016 年研;上海交大 2015 年研;四川大学 2015 年研;北京师大 2014 年研;温州 大学 2013 年研;中山大学 2010 年研) 解答与分析: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 息环境, 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 公众舆论 一书中提出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 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
由于这种加工、 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 (媒介内部) 进行的, 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大 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 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 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 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8 西奥多阿多诺(中传 2013 年研) 解答与分析:西奥多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旗手之一,是批判学派的重 要代表人物他的代表著作包括论流行音乐等文章,对现代流行音乐以及艺 术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在他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主张用 “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来表现现代大众传媒及其传播的流行文化阿多 诺认为: 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市场上销售 的可替代的项目被生产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交换实现商业价值,而不是为满足 人的真正的精神需要 但是他也公开贬抑大众文化, 忽略了大众文化积极的一面 9 话语分析(重庆大学 2019 年研) 解答与分析: 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观察, 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 并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的使用者的认知特 征方面来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话语分析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 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 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围绕着某个 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 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10 乔治赫伯特米德(中传 2012 年研) 解答与分析: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他的 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 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 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 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 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 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之代表的“客我”(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11 双重行动模式(中传 2012 年研) 解答与分析: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
巴 斯将 “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 多重 “把关人” 的研究, 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 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 关人主要有记者, 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 取舍与加工; 第二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 代表, 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 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12 宣传的乐队花车效应(band wagon)(人大 2018 年研) 解答与分析:宣传的乐队花车效应又称从众效应,是指人类经常会有一种倾向, 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 宣传中的乐队花车效应表现了人们 面对宣传时, 因为希望加入多数人的队伍中而被动地接受宣传的现象为了不让 自己在社会中孤立,社会个体常常不经思考就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选择,这种 乐队花车效应是乐队花车宣传法的基础阿尔弗雷德李夫妇合编了宣传的完 美艺术,提出了著名的常用宣传技巧:辱骂法、光环法、转移法、证词法、平 民百姓法、 洗牌作弊法、 从众法。
其中, 从众法正是利用乐队花车效应进行宣传, 宣传者用这种方法企图说服所有成员接受他的计划, 要求未被说服者必须跟随大 家“跳上乐队花车”广告中说“每个人都在使用某某商品”,表达时使用“众 所周知”“每个人都会这样”“每个大学生(中国人、好市民)都会这样做”等 做法都是这种宣传手法的表现 13 达拉斯斯密塞(中传 2012 年研) 解答与分析:达拉斯斯密塞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提出了“受众商 品论”和“免费午餐”的概念斯密塞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需求控制 主要是通过大众广告来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 卖主是大众媒介, 买主是广告商; 大众媒介的内容不是广播电视或者报纸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 其本质是为了获得 潜在的受众和保持其忠诚的注意力而使用的诱饵, 类似于旧时的沙龙或鸡尾酒会 上的“免费午餐”,其目的是为吸引和保持受众观看节目、阅读报纸和杂志,并 且培养一种对公开或隐含的广告信息做出有利反映的情绪 “受众商品论”解释 广播电视的广告时段和报纸版面空间具有价值的原因, 揭示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 产品是受众群体 14 媒介事件(浙工大 2019 年研;复旦大学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