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9.82KB
约34页
文档ID:22075478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_第1页
1/34

11.麻黄汤【出处】 《伤寒论》【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组成】麻黄三两,去节(6 克) 、 桂枝二两,去皮(4 克) 、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 克) 、 甘草炙一两(3 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 【出处】 《伤寒论》【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 外感风寒方解】 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2有补,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3.活血止痛汤【出处】 《伤科大成》【组成】当归、川芎、乳香、苏木、红花、没药、地鳖虫、三七、赤药、陈皮、落得打、紫荆藤功用】活血止痛主治】损 伤 瘀 血 , 红 肿 疼 痛 方歌】略4.小青龙汤【出处】 《伤寒论》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来源】 《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桔梗(炒) 、荆芥、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 、炒甘草 、陈皮   【功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注意】本方性虽平和,但总属辛温之剂,故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不宜使用如肺热咳喘,须加贝母,知母,瓜蒌,黄芩之类,不宜单独使用表邪重者,亦非本方所宜 【方歌】止嗽散中用白前 陈皮桔梗草荆添 紫菀百部同蒸用 感冒咳嗽此方先3& 6.银翘散  【出处】 《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 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外感风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方歌】 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7.桑菊饮   【出处】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7.5 克) 菊花(3 克) 杏仁(6 克)连翘(5 克) 薄荷(2.5 克) 桔梗(6 克) 甘草(2.5 克) 芦根(6 克)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咳方诀】 桑菊饮用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宣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方诀】 略 9.败毒散【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 胡 、 甘 草 、 桔 梗 、 人 参 、 川 芎 、 茯 苓 (去 皮 )、 枳 壳 (麸4炒 )、 前 胡 、 羌 活 、 独 活 功用】散 寒 祛 湿 , 益 气 解 表   【主治】气 虚 外 感 风 寒 湿 表 证 以 恶 寒 发 热 , 肢 体 酸 痛 、 无 汗 、脉 浮 按 之 无 力 为 治 证 要 点  【方诀】 略10.大承气汤【出处】 《伤寒论》   【组成】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 (3)里热实证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1.七厘散【出处】 《良方集腋》   【组成】朱砂、麝香、冰片、乳香、红花、没药、血竭、粉口儿茶、【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金疮,血流不止,金刃伤重,食嗓割断汤泡火灼闪腰挫气,筋骨疼痛,瘀血凝结功用】散瘀消肿,定痛止血活血祛瘀,止痛收口,消肿,舒筋   【方歌】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砂末,外敷内服均见长12.麻子仁丸【出处】 《伤寒论》   【组成】 火麻仁(麻子仁) (500 克) 芍药(250 克) 枳实(250克) 大黄(500 克) 厚朴(250 克) 杏仁(250 克) [以上为丸剂用量]   【功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 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方歌】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513.柴胡舒肝散【来源】 《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川芎、枳壳(麸炒) 、芍药各、甘草( 炙)、香附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14.小柴胡汤【来源】 《伤寒论》 【组成】柴 胡 、 黄 芩 、 人 参 、 半 夏 清 、 炙 甘 草 、 生 姜 、 大 枣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少阳病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 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15.涤痰汤【来源】 《奇效良方》卷一   【组成】制南星、半夏、麸炒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竹茹、甘草   【功用】豁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方歌】 (严氏)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竹茹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616.虎潜丸【出处】 《丹溪心法》   【组成】 黄柏、龟板、知母、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 、狗骨、干姜功用】 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 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或眩晕,耳鸣,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弱。

  【方解】方中重用黄柏,配合知母以泻火清热;熟地、龟版、白芍滋阴养血;虎骨强壮筋骨;锁阳温阳益精;干姜、陈皮温中健脾,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   【方歌】虎潜脚痿是神方,知柏归芍与锁阳牛膝陈皮败龟板,生地干姜羊肉尝& 17.四逆散【出处】 《伤寒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 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18.逍遥散【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致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19.痛泻要方7【出处】 《丹溪心法》   【组成】 炒白术、白芍、 陈皮、 防风   【功用】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脾虚肝旺之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 ,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方义】 白术补脾燥湿健运,实土以御木乘为君;白芍益阴养血,滋脾柔肝,和里缓急而止腹痛为臣;陈皮理气醒脾以调中为佐;防风散肝舒脾而胜湿为佐使四药相配,泻肝补脾,使肝脾和调,运健湿除,自然痛泻俱止方歌】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九煎,补泻并用理肝脾,若非食伤医便错20.半夏泻心汤【出处】 《伤寒论》【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方歌】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21.白虎汤【出处】 《伤寒论》【组成】知母 、石膏 、炙甘草 、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方论】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22.蠲痹汤 8【出处】 《医学心悟》   【组成】秦艽、 羌活 、独活、 乳香 、木香、桂心、 川芎、当归 、桑枝、 甘草、海风藤   【功效】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者   【方歌】杨氏家藏蠲痹汤,黄芪姜黄芍归羌,防风生姜灸甘草,疏风补气和营养23.清营汤【出处】 《温病条辨》【组成】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元参、竹叶心、 麦冬、 丹参、黄连、银花、 连翘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24.犀角地黄汤【出处】 《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 ]、 生地黄、 芍药、 牡丹皮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使色黑易解等 【禁忌】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25.凉膈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组成】川大黄、朴硝 、甘草、 山栀子仁、 薄荷叶、黄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