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近一年来,我一直身处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初三语文教学工作,也多次深入课堂听课、与同行们一起评课,耳闻目睹了好多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演以及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精湛教学艺术的展示,但也看到了一些顾此失彼,错失良机、因小失大、生搬硬套等不完美教学的缺憾,这些缺憾的存有并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而又往往被我们所疏忽,为此我们深感遗憾,同时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充足地重视 一、课文的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近几年来,在课堂质量工程的逐步实施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课堂教学的导入,重视设计导言如果这个环节做好了,就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过一些教师不顾学情,不考虑学生的差异,刻意模仿别人的导入语,给人一种不自然、不和谐的感觉,其结果是事与愿违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曾设计了一段精彩的导言,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了诗情画意的乡村境界,接着导入新课,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老师竟全部照搬了于漪老师的导入语,学生是背了,但一脸茫然,并没有领会这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如何联系,结果并没有起到良好的导入作用,反而使他一开始就陷入被动的局面。
究其原因,他所教的对象是农村学生,农村学生的文化素质没有他所期望的那么高,不能对老师的意图心领神会所以,我们在课文的导入环节上,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生搬硬套 二、词语教学环节 初中阶段,作为语文基础的词语教学,广大教师都很重视教师采用的办法通常是,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边读书边查字典,或在读书过程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查字典这样做虽然能使学生查出了词语的意思,但却存有着一定的弊病;首先忽视了学生感悟理解的思维过程;其次,也使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领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成了一句空话殊不知一个词语在字词典里有好几个义项,究竟用那一个应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第三,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对词典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一旦没有字词典便会束手无策为了准确的掌握词语,使用词语,应先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先划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自己结合语境和词语使用的对象动脑筋思考它在文中的意思并多读培养语感,然后结合字典准确理解词义这样做可一举多得,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还解决了非词典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训练增强学生语言感受水平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
她并没有要打……”当同学们读到这里时就对“狡猾”一词的意思,用法产生了怀疑,这个词是个贬义词,为什么会用在这里来形容天真活泼的孩子呢?我就即时引导他们把这个词语的前后句子中表现出的师生关系和儿童的个性特征联系起来理解,结果使同学们很快得出了这是一种贬义褒用现象,是表现孩子机灵、调皮、活泼特性的,应理解为”调皮?机灵”看来词语环节的准确处理,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水平,同时会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的放录音或范读 放录音和教师范读是提升学生朗读水平、听觉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但是如果先后次序这个环节的处理上不恰当,往往会适得其反那么,到底是先放录音还是先教师范读呢?还是先让学生试读好呢?表面上看,这仅仅先后的变化,其实,它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趋向,前者似乎越俎代庖,因为较长的文章,很多教师在自己范读或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