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KB
约5页
文档ID:43850750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_第1页
1/5

附录A(标准的附录)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  A1 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A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A2.1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1+Q2  式中: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Q1、Q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A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下式计算H=  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  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A2.3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距原点为:x=a(Q-Q1)/Q=aQ2/Q  式中: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  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  Q1、Q2、Q-同A2.1附录B(标准的附录)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  B1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a+(Qa+1-Qa)(h-ha)/(ha+1-ha)  式中:Q-某排气筒最市允许排放速率;  Qa-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  Q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  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  h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  h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B2 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b(h/hb)2  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b-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某排气筒的高度;  hb-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  B3 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c(h/hc)2  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某排气筒的高度;  h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附录C(标准的附录)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设置方法  C1 由于无组织排放的实际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故本附录仅对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设置进行原则性指导,实际监测时应根据情况因地制宜设置监控点  C2 单位周界监控点的设置方法  当本标准规定控制点设于单位周界时,监控点按下述原则和方法设置:  C2.1 下列各点为必须遵循的原则  C2.1.1 监控点一般应设于周界外10米范围内,但若现场条件不允许(例如周界沿河岸分布),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侧  C2.1.2 监控点应设于周界浓度最高点。

  C2.1.3 若经估算预测,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超出10米范围之外,可将监控点移至该区域之内设置  C2.1.4 为了确定浓度的最高点,实际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  C2.1.5 设点高度范围为1.5米至15米  C2.2 下述设点方案仅为示意,供实际监测时参考  C2.2.1 当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参考下图设点  C2.2.2 当无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4个点  C2.3 由最多4个监控点分别测得的结果,以其中的浓度最高点计值  C3 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C3.1 下列各点为必须遵循的原则:  C3.1.1 于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设参照点,下风向设监控点  C3.1.2 监控点应设于排放源下风向的浓度最高点,不受单位周界的限制  C3.1.3 为了确定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  C3.1.4 参照点应以不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影响,可以代表监控点的背景浓度为原则参照点只设1个  C3.1.5 监控点和参照点距无组织排放源最近不应小于2米  C3.2 下述设点方案仅为示意,供实际监测时参考  C3.2.1当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参考下图设点。

  C3.3按上述参考方案的监测结果,以4个监控点中的浓度最高点测值与参照点浓度之差计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