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摘 要:在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武夷山的总体概况,分析了武夷山 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分析了旗状树的成因因素主要有光照、树种特性、地形和风;分析了 中山矮曲林的成因主要是低温高湿的特殊的山地气候;分析了“老头松”的成因是黄山松的树 种特性及山顶不利其伸长生长的生境条件关键词:植被垂直分布规律;旗状树;中山矮曲林;老头松;武夷山自然保护区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况武夷山脉地处福建省崇安县南部的闽赣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中国东南部主要山体 之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隶属中亚热带季风区,范围北纬 27°33'~27°54' 东经 117°27'~117°51',总面积为 570km2武夷山地质构造中,以新构造运动对保护区地貌影响最大,它奠定了该区地貌基础保护区内地势高差悬殊,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m保护区年均温13~19C,年均降水量1600~2000mm,年均相对湿度78%~85%,条件适宜, 植被资源丰富区内现存蕨类植物39科, 85属, 269种, 6变种;裸子植物7科, 16属, 19种;被子植物145科, 679属, 1527种, 3 2亚种或变种,其中不乏许多稀有珍贵和濒临 灭绝的树种,如钟萼木、鹅掌楸、天女花、南方铁杉、银杏等。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人为因素干扰较少,保存了较完整的原生植被但近年来愈加频繁的开发 经营活动已造成局部原始植被的破坏2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武夷山地势起伏大,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其植被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为农作物和荒坡灌丛(海拔200~400m)、常绿阔叶林(200~1100m)、针阔混交林(1100~1500m)、针叶林(1500~1800m)、中山矮曲林(1700~1900m)、山地草甸(1800~2158m)2.1 农作物和荒坡灌丛海拔 200~400m 为农作物和荒坡灌丛带,受人为影响强烈该带主要分布有水稻、小麦、玉 米、茶、人工杉木、人工马尾松、继木、乌饭、芒萁等2.2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00~1100m,建群种以木荷、甜槠、铁木周、南岭栲、红楠等对热量要求较 高的树种为主,杉木、马尾松、毛竹等人工林也多分布于本带的山坡和谷地山体下部一般 分布着对热量要求更高的苦槠等;朝南的坳谷,常绿阔叶林可延伸至海拔1700m处2.3 针阔混交林海拔 1100~1500m 自下而上分布着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其主要成分有针 叶树种的黄山松、南方铁杉、杉木、马尾松、柳杉等以及阔叶树种的木荷、青冈、大叶野樱2.4 针叶林海拔 1500~1800m 分布着针叶林,主要成分是南方铁杉、黄山松和柳杉。
其中黄山松的分布 范围更广,从海拔1100m至山顶均有出现,但海拔不同,形态有异该带中的南方铁杉林林 相很完整,生长较良好2.5 中山曲矮林 中山矮曲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1900m,个别出现于南坡1400m左右植被群落主要成分为江南山柳、茶条果、玉山竹、猕猴桃、小叶黄杨等,地被层主要是苔藓2.6 山地草甸海拔 1800m 以上的山体顶部和缓坡地段分布着山地草甸其主要成分为禾本科的野青茅、 沼原草、芒、野古草等,另外还分布有其它一些草类和小灌木3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特殊性分析3.1 旗状树成因分析保护区内的旗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1700m的悬崖地区,一般位于坡陡山体的边缘拐角 处其形态特征为临山谷一侧枝叶繁茂,而面山壁一侧则枝叶稀疏,甚至不生长,呈现出“旗 状”树冠旗状树特征主要反映在黄山松、柳杉和南方铁杉等针叶树种上,尤以黄山松最多关于旗状树的成因,分析如下:首先,光照条件影响树木生长植株体临谷侧接受到足够的 光照,光合作用占优势,有机质积累,枝叶旺盛生长;面山侧,情况则相反,光照不足,呼 吸作用占优势,有机质消耗,枝叶生长不良另外,单侧光长年累月的照射,向光的临谷侧 的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的面山侧,也造成了两侧悬殊的长势差异。
其次,树种本身特性也是 旗状树的成因之一作为裸子植物的松木和杉木,其韧皮部不发达,营养输送能力不强并且 其所具有的厚硬叶子的透光性较差,均拉大了植株体临谷和面山两侧由光照条件引起的营养 不均衡差距除上述因素外,旗状树所处的山地边缘拐角处地形有加强风力的效应,也能促 使其形成3.2 中山矮曲林成因分析中山矮曲林主要分布于黄岗山海拔1700~1900m处,个别出现于南坡1400m左右其大多生 长在斜坡、陡坡麓和坳谷地独特山地矮曲林是在山地气候与植被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矮曲林所处位置海拔高且靠近山体 顶部,风力大,气温低,湿度大,常年多雾在这种不利生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相对稳 定的耐寒耐湿的植被群落群落中林木生长缓慢,植株低矮,机械组织发达,且树干弯曲多 分枝另外林内阴湿,附生了极多的地衣、苔藓3.3“老头松”成因分析黄岗山海拔1900~2040m的地带中,稀疏分布着低矮黄山松松木平均高在2m以下,其树 龄却超过40岁,被称为“老头松”黄山松为强阳性常绿针叶树种,适应温凉湿润的山地气候,并且耐寒耐贫瘠黄山松要长成 高大的植株,需要有深厚土层、排水良好且PH值4.5~5.5的黄壤或黄棕壤的环境条件。
分布 在黄岗山山顶的中生草甸土及低温高湿的气候并不满足黄山松伸长生长的要求,植株矮化, 遂形成“老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