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期中作业

1980****05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20KB
约6页
文档ID:273475697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期中作业_第1页
1/6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期中作业 1、结合T.S.艾略特的《荒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戴维·洛奇的《小世界》,谈一谈何谓互文性写作谈一谈自己对戴维·洛奇小说《小世界》主旨内涵的理解60分) 答: 一、互文性写作通过互文性的手法将文本表现出来,包括再现、戏拟、反讽等多种方式,使得文本在结构、语言、内涵上都具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表现互文性的写作方式并不是对前文一味的模仿和抬高,而是通过前后文本之间建立的联系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声,创造出更加能够引起读者沉思的内容 艾略特的《荒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戴维·洛奇的《小世界》都通过互文性叙事策略,建构了小说最基本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并使其与欧洲文学传统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在伟大的传统和猥琐的现代生活之间形成了对照,从而产生了更为明显的反讽效果,凸显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反思 在《荒原》中作者在注释中便指出,《从祭仪到神话》和《金枝》曾给自己创作该诗以很大的启发,他主要是将诗歌中“死而复生”与“寻找圣杯”两个神话结构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荒原中大量的用典来突出表现部分情节片段,并通过这一系列典故的穿插,旁通侧击来相互暗示。

《荒原》中不仅有大量对前文学史一些名篇的引用,还通过反讽的手法来突出表现现实的荒诞如作者对于泰晤士河的荒凉描述来反讽英国百年来对可爱的泰晤士的赞扬作者通过大量的引用、用典、戏拟、反讽来表现其诗中始终散发出的空虚之感,表现出一种毫无爱与希望,枯竭无趣痛苦折磨 而在《尤利西斯》里互文性的使用则使读者在阅读中更直面的感受到古今两种文明的冲突和交锋突出体现在它同荷马史诗《奥德赛》情节结构上的互文,主人公斯蒂芬、布卢姆、莫莉分别对应了《奥德赛》中的特莱默克斯、奥德修斯、柏涅罗柏,以古希腊的民族英雄反讽小说中猥琐迷茫的反英雄,来揭示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另外,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频繁地引用《圣经》的典故,时而猥琐的布卢姆扮作耶稣的形象,时而圣母玛丽亚被淫荡的女子所代替,作者借助文中的人物同《圣经》人物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入刻画现代反英雄人物思想情感的扭曲,衬托出现实社会的荒诞作品还广泛引用欧洲文学经典的话语,用古典作品情节内容来反衬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颓废和迷茫如斯蒂芬独自沉思《神曲》中但丁和弗兰切丝卡的对话,来表达斯蒂芬内心的迷茫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荡 而洛奇的《小世界》构思便是来源于亚瑟王传奇里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以及他们寻找圣杯这一故事。

亚瑟王传奇的故事结构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小世界》的主题、以及人物便是与圣杯传奇相对应的,参加研讨会的精英学者们,为了追求名誉游遍世界,正如亚瑟王传奇中骑士们为寻找圣杯而游荡世界一般并加入了很多的反讽和嘲弄的细节小世界之所以广受欢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洛奇戏谑地以原本高高在上的学者的生活为题材,综合各种文体,充分运用戏拟、反讽、引典等手法,创造了包括六十余个大小人物在内的故事,让人在感到轻松幽默之余,回味无穷如,洛奇戏仿的手法给人物命名,在柏斯和安吉丽初见面时,洛奇就设置了一段对话解释名字,表明了自己在《小世界》中对人物名字的设定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如小说中的安吉丽卡与丽丽这对双胞胎姐妹花,名字又有着很好的寓意安吉丽卡的名字意愿原是“天使”,丽丽的原意是“百合花”,象征着纯洁和美丽但这对双胞胎都做着与她们圣洁的名字完全相反的事她们一直生活在迷离低俗之中,如荡妇一般 二、对《小世界》主旨的理解 《小世界》讲的是一群研究文学的学者,他们从一个国际会议赶到另一个国际会议,一本正经地致力于自我形象提高的同时,还能够尽情享受旅游的一切乐趣和消遣,写一篇论文就可以周游世界为此,这些学者们整日思考的就是如何使自己能跻身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以便更 好地享受人生。

作者所展现的学术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折射的是整个学术界,并通过学术界折射整个社会 另外洛奇的《小世界》是一个庞大的隐喻体系,建立在西方历史悠久的“圣杯传说”上,寻找圣杯成为寻找真理的象征,成为了骑士们最崇高的事业只有勇敢,纯洁,童贞的骑士历经千辛万苦,通过了“凶险教堂”里的各种考验,才能找到圣杯可以说全书是一群迷茫的学者如何寻找属于各自的圣杯重获新生的巨大隐喻,然而这些学者们所追寻的“圣杯”都逃不出名利与欲望的诱惑但小说在“圣杯传说”的主题下却又有了新的内涵,即主人公以及故事的结局都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混沌世界的质疑,以及他试图通过这些质疑来引起读者的反思正如作者在一开篇就已经预示了学者们这种追寻的无果,作者更希望表达出一种沉痛的社会问题,迷茫的人堕落在无谓的追寻中,我们该如何救赎自己? 2、结合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理论,谈一谈自己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旨内涵的理解40分) 答: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其他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作者花大把的精力不厌其烦地对人物行为、思想以及情感一遍遍做着解释我想这是因为作者希望让读者看到人性、事物的众多复杂面以及模糊地带。

这本小说更像一本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的小说,读者可以从书中汲取到作者的思考,增加对人生的感受与思索 在这部奇特的哲理小说中,人物与情节都仿佛是在作者的笔下进行着某种探索,如此一来作者就可以毫不避讳的在小说中随意的跳出来阐述他的关于“轻与重”的思考并且我想这也是他苦心孤诣的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即他自己的关于“轻与重”的整个思考过程虽然最终米兰?昆德拉也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在他所创造出来的四个主要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弗兰茨和这些人物所生活的大历史背景中却无疑展现出了米兰?昆德拉对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沉重思考 而在这一系列思考中,毫无疑问作者困惑的难题无非是:这个“轻”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本书中作者米兰?昆德拉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围绕何为“轻”,何为“重”,以及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上做阐述 书中的四个主角中,托马斯和萨比娜是生命之轻的人物,他们对世俗生活采取的一种超然态度;特蕾莎和弗兰茨是生命之重的人物,具有极强世俗道德与价值观可以说书中四个人身上都带有或轻或重的特质,但作者也试图去表现出他们的转变在本书的结尾,特蕾莎已经看到自身的软弱而开始学会释然;而循规蹈矩的弗兰茨在遇到萨比娜之后,竟也轻率地选择了放弃一切,开始新的生活。

原本打算与爱情绝缘的托马斯,遇见特蕾莎之后也毅然承担起了责任他们的重和轻也都是相对而言的 另外,同米兰?昆德拉的所有主题一样,关于“轻”这一主题是模糊的、多义的、不稳定的内容如在书中,正是因为特蕾莎让托马斯患上了“同情”病,才成就了这个“非如此不可” 的必然,使得“轻”变得不能承受而在这里,“轻”已经从“偶然”转化成了另外一重意义即,“欲望”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中作者更是多次提到了“媚俗”,米兰?昆德拉对于艺术中媚俗的不屑,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体现在托马斯对于不同女人的占有欲望上,他执迷于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并征服它当然,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不可能完全不受外界群体的影响也正因为此,米兰?昆德拉才会同样地指出:“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米兰·昆德拉在其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 向我们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思考和探索,作者看到了个人对于生命轻重以及意义的追求不同, 方式也不尽相同而在这中探索之中,没有谁能够寻求到一种绝对的真理,这也是作者希望读者去自行自我探寻的意义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