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肺功能测定》PPT课件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213.89KB
约35页
文档ID:605119202
《肺功能测定》PPT课件_第1页
1/35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肺 功 能 测 定,与 临 床 应 用,肺功能测定主要项目,肺容量,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呼吸动力学,一、肺容量,肺容量(,Lung volumes),是指肺内容纳的气量,是呼吸道与肺泡的总容量,反映了外呼吸的空间肺容量共有四个基础容积,即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基础容积互不重叠由其中二个或二个以上基础容积构成四个肺容量,即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一)潮气量,(,Tidal volume,VT),潮气量是指在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人潮气量:8-15,ML/KG,体重,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决定了每分钟通气量二)深吸气量,(,IC),和补吸气量(,IRV),深吸气量(,IC),是指在平静呼气后,作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由,VT+IRV,构成补吸气量(,IRV),是指在平静吸气后,用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它是深吸气量中的一部分反映了肺和胸廓在静态时的最大膨胀度深吸气量是最大通气量和肺活量的主要成分(约占肺活量的75%),因此足够的深吸气量方能保证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的正常。

三)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补呼气量是在平静呼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补呼气量反映了呼气肌和腹肌的力量四)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肺活量是指深吸气后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由,IC+ERV,构成肺活量个体差异较大,故临床判断时均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作为衡量指标分级标准:,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80%正常,60-79%轻度降低,40-59%中度降低,10,L,提示通气过度,3,L,提示通气不足一般来说,限制性肺疾病患者表现为浅快呼吸,而阻塞性疾病则呼吸相对深缓,呼气时间延长二)肺泡通气量,(,V,A,),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气量中能到达肺泡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通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Minute alveolar ventilatiaon,V,A,)停留在传导气道,如口腔、鼻腔、气管、支气管等的气量,属于无效通气量,称为,解剖死腔,进入血流不足的肺泡中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死腔,解剖死腔与肺泡死腔总称为,生理无效腔,(,V,D,)肺泡通气量等于每分钟通气量减去生理无效腔通气量,,V,A,=(VTVD)*RR,(,三)最大通气量,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mtary ventilation,MVV),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以最深最快的呼吸所得到的最大通气量,通常以每分钟计算。

最大通气量与肺容量、气道阻力、胸肺顺应性以及呼吸肌力都有关正常人最大通气量应预计值的80%以上最大通气量损害分级标准,:,MVV%Pred 60-79%,轻度降低,40-59%中度降低,40%重度降低,引起最大通气量减低的常见的原因有:,1、气道阻力增加:如支气管哮喘等2、胸廓畸形或神经肌肉病变:脊柱后侧凸、格林巴利综合征等3、肺组织病变:肺水肿等四)时间肺活量,1、,时间肺活量,(,FVC),是指深吸气至肺总量位,然后用力快速呼气直至残气位所测得的肺活量称为用力肺活量,同时测定1,2,3秒时间内呼出的气量,并分别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二秒用力呼气量,(,FEV,2,)、,第三秒用力呼气量(,FEV,3,),表示2、,FEV,1,/FVC,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率,3、,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将用力肺活量分四等分,以呼出中间二等分容量除以呼出中间二等分容量所化费的时间(升/秒)正常值范围:,FVC%Pred 80%,FEV,1,%Pred 80%,FEV,1,/FVC%83%,临 床 意 义,1、正常人,FVC,与,VC,接近,但在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力呼气时由于胸腔内压增高,小气道提早闭合,可导致,FVC,小于,VC。

FEV,1,/FVC%,能敏感发现气流阻塞,,FEV,1,%pred,有助于判断气流阻塞的程度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情轻重程度进行分级时,普遍采用,FEV,1,%pred,这一指标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GOLD),2002,年4月我国慢阻肺会议提出,COPD,的分级:,0级:危险期,特点:,(1),肺功能正常 (2)慢性症状(咳嗽,咯痰),级(轻度,COPD),:,特点:(1),FEV,1,/FVC,70%,(2)FEV,1,%pred,80%(3),伴或不伴慢性症状(咳嗽,咯痰),级(中度,COPD),:,特点:(1),FEV,1,/FVC,70%,(2)30%,FEV,1,%pred,80%,(,A,:50%,FEV,1,%pred,80%,B,:30%,FEV,1,%pred,50%,(3),伴或不伴慢性症状(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级(重度,COPD),:,特点:(1),FEV,1,/FVC,70%,(2)FEV,1,%pred,30%或,FEV,1,%pred,=15%,且,FEV,1,增加200,ml,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考虑哮喘可能五)峰流速,峰流速是用力呼气时最大的流量(,PEF)。

PEF,昼夜波动率测定方法:每日清晨、下午和睡前定时测定,PEFPEF,昼夜波动率=,日内最高,PEF-,日内最低,PEF,100%,1/2(,同日内最高,PEF+,最低,PEF),PEF,通过监测流速反映气道阻力变化,有助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了解病情变化,判断病情的轻重,观察用药疗效六)通气功能障碍评价,通气功能障碍分为三种类型,即阻塞性、限制性和混合性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系指气流受限或气道狭窄所引起的通气障碍,其改变为:,(1)、肺活量早期正常,以后逐步降低;补呼气量递减;功能残气量、残气量均增高;肺总量正常或增高,严重时肺活量降低超过残气量增加而表现为肺总量降低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2)、时间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率减低,最大呼气中期流速降低,最大通气量减少,最大通气基线上移,气速指数13、,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混合性通气功能是指气流阻塞与肺扩张受限因素同时存在所引起的通气障碍,可表现为以阻塞为主或以限制为主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在肺容量与通气功能方面的改变为:,(1)肺活量下降,而功能残气量、残气量、肺总量、残/总百分比变化不一定2)用力肺活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均降低,第一秒用力呼气率正常或降低,,MMEF,降低,最大通气量减少。

三、换气功能,换气功能也就是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泡和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和,CO,2,气体的交换,牵涉到肺通气分布、血流分布、通气/血流比例、弥散功能等一)、肺通气分布,吸入空气进入肺脏,要求比较均匀地分布到每一个肺泡以保证换气功能的正常由于重力的影响,胸腔负压呈现区域性差异,如在直立位,从残气位开始吸气,胸腔上部为负压,而肺底部则为正压,所以上肺区的肺泡首先充气,吸入气量明显大于下肺区;吸气至功能残气位时上下肺泡同时扩张,在时间和数量上基本同步;至肺总量位时,上肺区的肺组织中止充气,而下肺区肺组织继续充气,从而造成吸入气体的不均从空间上来看,在直立位上肺区肺组织通气量较少,从肺尖断面至肺底部断面,通气量逐渐增大二)、肺血流分布,肺循环是一个低阻低压系统,血流量的分布易受重力、体位、血压、胸膜腔压和肺泡内压等的影响在直立位自肺尖向肺底部,肺血流量逐渐增加,在仰卧位时,肺尖部与肺底部的血流量分布相同,但自腹侧至背侧血流递增运动时由于肺血流量增加,体位的影响几乎消除三)、通气/血流比例,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约4,L,,肺血流量约5,L,,通气血流比例(,V/Q),为0.8,。

V/Q0.8:,通气在比例上超过血流,则,进入肺泡的一部分潮气量不能与肺血流接触进行气体交换,造成,死腔量,增加,.,V/Q,0.8:,通气在比例上低于血流,流经,肺泡周围的混合静脉血得不到气体交换而直接回流至左心房,就会产生,静动脉分流效应,静,-,动脉分流效应,无效死腔增大,;,死腔样通气,临床意义,:,通气/血流比例(,V/Q),比例失调常见于:,1、肺血管阻塞:肺栓塞、肺血栓形成2、气道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液潴留3、肺扩张障碍:肺水肿、肺充血、肺不张、肺炎、肺纤维化4、肺泡毛细血管网破坏:阻塞性肺气肿四)弥散功能,弥散功能是指肺泡气和肺毛细血管中气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循高分压向低分压移动的原则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CO2,弥散能力是,O2,的20倍,,故临床一般不存在,CO2,的弥散功能障碍临 床 意 义,任何可引起有效弥散面积减少或使有效弥散距离增加的疾病都将导致弥散量减少1),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切除、肺不张、气道阻塞、肺栓塞等2),有效弥散距离增加,: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肺泡细胞癌、石棉肺、肺水肿等弥散量与弥散膜两侧气体分压差也有关,增加吸入氧浓度使肺泡气氧浓度提高,肺泡肺毛细血管氧分压差增大,弥散量增加,故由弥散功能障碍引起的低氧血症可通过氧疗纠正。

肺功能测定注意事项:,1.测试前病人须安静休息15分钟2.高热,剧咳,极度衰弱 病人暂不宜做;,3.肺大泡,自发性气胸病人不能做;咳血病人须待血止后二周方可做4.传染病患者暂不能 做感谢您的光临,请多提宝贵意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