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脏骤停与复苏调查的现状及展望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54KB
约7页
文档ID:548321083
心脏骤停与复苏调查的现状及展望_第1页
1/7

心脏骤停与复苏调查的现状及展望(全文)1心脏骤停的定义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循环征象消失如患者得到心肺复 苏等措施的及时救治,则有可能恢复自主循环,生存概率较高,否则将很 可能发生生物学死亡,自发逆转者极其罕见如果患者既往表现健康,而 且是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则称为猝死,其中,病因是心血管 疾病者称为心脏性猝死国外现状 院内心脏骤停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尽管如此,与其他高 危心血管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和院外心脏骤停)相比,院内心脏骤停 却很少受到关注⑴根据2003年至2007年的美国心脏协会数据,美国 住院患者中心脏骤停发病率估计每年为21.1万次,即每1000例住院患者 中约有6至7次心脏骤停[2]从2008年到2017年的更新数据显示,发 病人数每年增加到29.2万次,即每1000例住院患者中有9到10例心脏 骤停[3, 4]另外,英国国家心脏骤停审计(NCAA )数据库中一项大型注 册调查硏究显示,2000年至2009年纳入的358家医院的102,153例患 者中,院内心脏骤停发病率为0.4%[5, 6]此外,2012年来自波兰的一 项硏究提示,院内心脏骤停的发病率为0.3%[7]。

调查显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生存率7%到26%不等[8]迄今 为止,最大的一项硏究为美国国家心肺复苏注册中心(NRCPR )调查硏究 该硏究纳入了 14,720例心肺复苏事件,发现仅17%的患者存活出院, 44%的成年患者发生自主循环恢复[9]一项纳入了 1992年至2005年 433,985例老年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调查表明,心肺复苏的发生率为每 1000名入院患者中有2.73例,仅18.3%的患者存活出院[8]另外,硏 究发现在医院内有色人种接受心肺复苏的比例咼于白种人,但患者的生存 率却明显低于白种人美国一项回顾性调查表明,2000年至2009年院内 心肺复苏人数增加了 33.7%,发生心脏骤停患者趋于更年轻化、有色人种、 更高的疾病评分,但同时出院生存率提高了 41.3%[10]美国Get With The Guidelines - Resuscitation ( GWTGR )注册登记硏究纳入了 2000 年至2009年84,625例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发现出院生存率从13.7% 增加到22.4%,每年平均增加4%[11]一项来自瑞典的回顾性登记硏究 表明[12]院内心脏骤停患者30天生存率为28.3%,年生存率为25.0%。

年龄超过75岁、男性和有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心力衰竭和呼吸功能 不全)的患者30天生存率明显减低综上所述,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 与人种、年龄、性别、心脏骤停病因等密切相关国内现状虽然院内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在美国和欧洲都得到了广泛 的硏究[13,14],但我国在地理位置、社会医疗系统、药物治疗和侵入性 心脏手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我国患者的发病率、人口统计学特征、 并发症、疾病模式和结局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不同[15]2012年至2016 年福建省三所三级医院纳入的21,33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有320 例患者出现院内心脏骤停(发生率为1.50%),134例(41.9%)患者恢 复自主循环,仅68例(21.2%)患者存活出院[16]2014年一项来自北 京的院内心脏骤停调查数据显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总发病率为1.75%;在接受CPR的患者中,仅1451例(53.5%)患者在不到1分钟内接受了 CPR,其中962例(35.5%)患者恢复自主循环,247例(9.1%)患者 存活出院,出院患者中有174例(6.4%)有良好的神经功能评分[17]此外,2007年至2010年海南557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生存率仅 为 11.5%。

国外现状 院外心脏骤停是美国六大死亡原因之一[18],北美每年约 有30万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接受治疗欧洲每年约有27.5万例院外心脏 骤停患者接受治疗,然而,欧洲因心脏骤停而接受复苏的患者仅为16〜 119/100,000居民/年Berdowski等人系统分析了 178,440例院外心脏 骤停病例,结果显示成年人口中的全球平均院外心脏发病率为 95.9/100,000居民/年亚洲(52.5 )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低于欧洲(86.4 )、北美(98.1 )和澳大利亚(112.9)[19, 20]目前世界上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总体预后不佳美国每年大约有15 万到45万例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生存率仅为10.6%[21]北美紧急医疗 服务(EMS )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中,每10万人中有52.1人生存,出院 生存率为7.9%[22]欧洲每年有27.5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却只有 10.5%的幸存者出院[23]2015年亚太地区院外心脏骤停出院生存率仅为 0.5%〜8.5%[24]院外心脏骤停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性2013年一项来自加拿大的纳 入了 18,588例院外心脏骤停的调查表明[25],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发病率 和生存率存在时间变异性。

患者在周末和冬天发病率明显增加,在夜晚和 冬天的生存率较低一项来自亚洲地区的纳入了 2009年至2012年 36,706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调查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26]2016 年- 项来自美国心脏骤停登记处(CARES )的硏究表明[24],美国各区院外心 脏骤停生存率和骤停后神经功能恢复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原因是患者人口 统计学、发病特征、旁观者CPR等存在区域差异[27]这提示我们可以根 据院外心脏骤停的时间、空间变异性规律,制定预防策略和优化资源规划, 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干预以提高旁观者CPR的比例,改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 的结局国内现状 我国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高,患者的出院生存率总体水平 不高,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2012年一项来自北京的硏究表明,1,693 例患有心脏病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仅85例(5.0%)恢复自主循环, 71例(4.2%)存活入院,22例(1.3%)存活出院,17例(1%)神经 功能良好[28]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经120转运的779例院外心脏骤停 患者,出院生存率仅为0.7%[29]2012年至2014年广东东莞急诊接诊 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生存率仅为3.8%。

2016年至2018年郑州市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共计7,728例,其中3,891例在救护人员到达现场时已 临床死亡,1,413例放弃抢救,2,424例经积极抢救后仅有51例恢复自主 循环[30]此外,2014年至2016年浙江省急诊科接诊的493例院外心 脏骤停患者中只有9.7%存活入院,1.2%存活出院总之,我国各地区院 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不高,“院外生存链”中很多因素有待进一步改进4国内外差距欧美发达国家对心脏骤停调查长期高度重视,近三十年来,各国先后 建立了全国性心脏骤停登记系统,进行全面、系统、长期调查,从中发现 问题,加以改进,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2000年至2009年期间,美国 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生存率从13.7%增加到22.4%,每年平均增 加4%[11];而对于儿童,出院生存率从14.3%增加到了 39.4%,平均每 年增加8%[31]我国心脏骤停领域形势严峻,发病率高2016年中国心血管报告指 出,我国由心脏骤停导致的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 人/10万人口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为54.4万人,救治效果 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十年来,虽然我国相继开展了一些心脏骤停相关调查,但迄今为止, 这些调查均局限于个别省市,且多为回顾性,多限定于医院急诊科、病房 等特定范围,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共享性。

因此,大力推动我国心脏骤 停的系统、全面调查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医学界尤其是急诊医学 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2018年,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牵头,在多年积累 的基础上,联合了院内急诊、院前急救、心血管领域、国家疾控中心等的 专家们,共同申报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人群心脏骤停发 病率、病死率及危险因素调查”,最终成功获批在该专项支持下,本调查 将建立全国范围的院前-院内监测网络,开展心脏骤停基线数据调查,建 设共享数据库,获取国人心脏骤停流行病学数据为国家在心脏骤停领域 的防控战略部署(如急救资源布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心肺复苏培训 和教育、相关立法)和科技创新(如可穿戴设备硏发、自动体外除颤器地 图)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并且,本项目还将积 累经验、锻炼队伍,促进全国性心脏骤停登记上报系统的建立,为“健康中 国2030”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5 展望当前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现状严峻,心肺复苏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仍有 较大的差距从生存链的各个环节着手,早期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即时给予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快速除颤、基础与高级急救医疗服务、高级 生命支持和心脏骤停后救护生存链,是改善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 [29]。

其中,心脏骤停危险因素未予控制、公众接受过复苏培训的比例低、 一次培训后缺乏复训、旁观者复苏的比例低、复苏的质量不高、公共场合 缺少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高级生命支持能力参差不齐等则是影响我国心 脏骤停发病率和心肺复苏水平的重要原因[32]因此,亟需开展中国人群 心脏骤停发病率、病死率及危险因素调查,建立全面性、系统性、共享性 的心脏骤停监测网络,进行长期监测,采集心脏骤停患者的基本情况、健 康状况、诊治过程和预后等相关信息,获取心脏骤停的发病率、病死率、 病残率、危险因素和影响因素等流行病学数据,为我国心脏骤停领域防控 战略部署和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心脏骤停调查多年,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有力的促进了国民健康和寿命,但也仍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例如,美国已 存在的注册登记都是自愿建立的,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标准,数据收集的质 量、范围和类型在各卫生机构差别较大;因为是自愿参与,已进行质量改 进的或有资源的EMS和医院更有可能报告心脏骤停的结果,而这会引起 潜在的选择偏倚;此外,现有的注册数据,来自有限数量的社区,来自自 愿参与的EMS和医院,由于缺乏强制性报告要求,许多社区目前根本没 有追踪任何心脏骤停的结果[33]。

因此,基于目前监测系统的心脏骤停发病率和结局,这些数据可能并不能代表美国全国的心脏骤停情况[33]而 在我国,虽然全国性的调查起步晚,但如果全国同仁能够团结一致,并充 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支持,要求各个医疗 机构上报和跟踪所有心脏骤停事件,促进全国性心脏骤停登记上报系统的 建立,将有望在这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健康中国行动”实施的重要 一环,助力“健康中国2030”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