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1 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1.1 经济增长战略1.1.1 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GDP 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1.1.2 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贫富不均严重社会问题突出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1.2.1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1.2.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遇到破坏自然资源日趋枯竭1.3 可持续发展战略1.3.1 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1.3.2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2.1.1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忧患意识“和谐”与“中道”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绿色意识互动共济的人伦观2.1.2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穆勒的“静态经济论”18 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
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 世纪 70 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 、 、 、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2.2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 20 世纪 60 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 1972 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 1981 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 )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 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 年 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2.2.1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 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 世纪 50 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 1962 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岔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以保住我们的地球但这“另一个岔路”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路,卡逊没有确切地提出,但作为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卡逊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自身行为和观念的深入反思2.2.2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1968 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 它的工作目标是:研究和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国际社会对人类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现有全部知识的基础上推动采取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受俱乐部的委托,以麻省理工学院D.梅多斯(Dennis.L.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 1972 年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关系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如果目前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也就是说,地球的支撑力将会达到极限,经济增长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因此,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报告在促使人们密切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同时,因其反增长的观点而遭受到尖锐的批评和责难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旷日持久的学术之争一般认为,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 《增长的极限》的结论和观点,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但是,报告指出的地球潜伏着危机、发展面临着困境的警告无疑给人类开出了一服清醒剂,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增长的极限》曾一度成为当时环境运动的理论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的环境运动,其中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 ,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2.3 全球的觉醒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 年,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 37 个共同观点和 26 项共同原则作为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觉醒和关注它向全球呼吁:现在,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会给地球环境造成巨大而无法换回的损失,因此,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世界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艰巨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及其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 尽管大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比较粗浅,也尚未确定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途径,尤其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它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使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2.2.4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20 世纪 80 年代伊始,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 ,以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帮助国际社会确立更加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经过 3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该委员会于 1987 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经过充分论证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报告深刻地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制约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只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条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人类共同进步的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实际上就是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没能提供答案的“另一条岔路” 布伦特兰鲜明、创新的科学观点,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的角度引导到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认识上的重要飞跃2.2.5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 年 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EC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 183 个国家的代表团和 70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 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
此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前者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27 条基本原则,旨在保护地球永恒的活力和整体性,建立一种全新的、公平的“关于国家和公众行为的基本准则” ,它是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后者旨在建立 21 世纪世界各国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行动规则,为保障人类共同的未来提供一个全球性措施的战略框架,它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行动计划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大会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了总动员,使人类迈出了跨向新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矗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3.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3.1.1 从世代伦理角度定义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生态平衡,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生态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3.1.2 从自然生态角度定义《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3.1.3 从经济学角度定义最少的资源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3.1.4 从社会学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3.1.5 从科技角度定义1989 年 5 月, 《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指出: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需要之能力的发展3.1.6 从人与自然协调角度定义3.1.7 从空间公平角度定义3.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2.1 发展的原则3.2.2 协调的原则3.2.3 可持续的原则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主要限制因素是资源与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并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不得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不能盲目、过度地生产与消费3.2.4 公平的原则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的代内公平——各国拥有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公平的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况。
二是纵向的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三个公正:代内公正,代际公正和人地公正3.2.5 共同性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人类的发展尽管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经济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也各有差异,但是,发展的持续性和公平性则是一致的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3.3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3.3.1 经济可持续增长3.3.2 社会可持续进步3.3.3 资源可持续利用3.3.4 生态可持续平衡3.3.5 全球可持续发展3.4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中“持续”意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