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官服上的十二章纹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77KB
约2页
文档ID:8574731
古代官服上的十二章纹_第1页
1/2

十二章纹,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 ,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十二章纹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据《周礼?春官?司服》注及疏记载,周代有官名“司服” , “掌王之吉凶衣服” ,周天子用于祭祖的礼服即开始采用“玄衣?裳” ,并绘绣有十二章纹;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级不过, 《周礼》本身并没有记载十二章纹之制,只是说“王之吉服”有“裘冕” 、 “衮冕” 、 “?冕” 、 “毳冕” 、 “希冕” 、 “玄冕” ,即所谓“天子六冕”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封建的统治秩序,纷纷制定详细繁琐的封建礼仪,为了说明这些封建礼仪的合理、正统,都把一些礼仪的产生时间上推至三皇五帝时代,对于十二章纹也是如此十二章纹的最早而又全面的记载,是《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这段记载并没有指明十二章纹是周代天子的礼服纹饰章服制度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东汉永平二年(公元 59 年) ,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周官》 、 《礼记》 、 《尚书》等史籍,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从此确定了汉代的服制。

东汉初规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 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采……” (《后汉书?舆服下》 ) 从此以后直到明清,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延用了近两千年十二章纹就是十二种图案 “日”即太阳,太阳当中常绘有乌鸦,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 、 “后羿射日”等一系列神话传说 “月”即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蟾除或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等优美的神话传说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山”即群山,其图案即为群山形 “龙”为龙形 “华虫” ,按孔颖达的解释,即是“雉” 宗彝” ,即宗庙彝器,作尊形,也有绘成虎或?(即长尾猿)形的 “藻”即水藻 “火”为火焰形 “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黻”是黑青相次的“亚”形以上十二种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按照历代注疏《周礼?春官?司服》的封建学者们的解释,日月星辰, “取其明也” ;山, “取其人所仰” ;龙, “取其能变化” ;华虫, “取其文理” ;宗彝,取其忠孝,绘成虎与雄形则取其猛与智;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养人” ;黼,取其“割断” (做事果断之意) ;黻,取其“背恶向善” 。

十二章纹之制自东汉确立之后,各朝各代都把它作为封建的舆服制度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朝时期,章服制度更趋繁琐,以后周为例,不仅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等级的章服,即使同一等级,不同用处的礼服也各有不同的章纹隋大业元年,杨帝诏定章服之制,并规定了十二章纹在皇帝“衮冕”上的具体位置唐武德四年,朝廷发布诏令,宣布车舆、服装之令, “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 ,违者治罪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之服用九章,二品之服用七章,三品之服用五章,四品之服用三章,五品之服用一章明代和清代也都明文规定了章服之制,皇帝朝服仍为十二章,龙袍也“列十二章” 至于文武官员、明清则改章服为补服,规定文官的“补子”绣鸟,武官的“补子”绣兽,是为补服,各依等级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十二章纹之制前后绵延近两千年,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