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寄生虫总结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89KB
约11页
文档ID:468661086
寄生虫总结_第1页
1/11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痢疾阿米巴/痢疾变形虫寄生部位:人体结肠(主要)、肝、肺、脑等滋养体:内外质分界明显,夕卜质透明,呈凝胶状;内质为溶胶状,常含被吞噬的BCR,未染 色标本BCR常为浅绿色:作阿米巴运动铁苏木精染色标本含一球形泡状核,核内染色颗粒排列整齐,核仁较小居中;被吞 噬的BCR被染成黑色包囊:核的数目为1~4个,成熟包囊含4个核,为感染期铁苏木精染色呈蓝褐色,可见黑色、短棒状拟染色体和无色、透明,呈空泡状糖原泡 碘液染色呈一棕黄色,细胞核为浅棕色,拟染色体不着色,糖原泡棕红色生活史:基本过程为包囊一滋养体一包囊,感染阶段为成熟四核包囊,致病阶段为滋养体引发疾病:阿米巴痢疾致病机制:(1)虫株毒力(有一定遗传特性)(2)虫体侵袭力(Gal/乙酰胺半乳糖凝集素、阿米巴穿孔素、Cys蛋白酶)(3)细菌协同作用( 4)宿主免疫力临床表现:( 1)无症状带虫者(2) 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结肠炎, “烧瓶状”溃疡(3) 肠外阿米巴病: 1)阿米巴肝脓肿(最多见); 2)阿米巴肺脓肿(肝源性、肠源性); 3)阿米巴脑脓肿(脑膜炎); 4)皮肤阿米巴病(4) 机会致病性阿米巴 病原学检查:从患者的脓血便、粥样便、活检病灶组织和穿刺物内检滋养体从慢性患者和带虫者成形粪便中查包囊检査方法:滋养体可用生理盐水直接途片法(新鲜标本,镜下可见夏科雷登结晶) 包囊首选碘液染色涂片法(包囊淡棕色或黄色,核浅棕色,拟染色体不着色可见)传染源:粪便中持续带包囊的带虫者、慢性迁延性病人和恢复期病人传播途径:粪T 口传播,蝇、蜚蠊防治:甲硝唑(灭滴灵,目前治疗阿米巴的首选药物,致癌性)、替硝唑、二氯沙奈(目前 最有效的杀包囊药)杜氏利士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 Ross, 1903) 寄生部位:脾、肝、骨髓等内脏器官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

瑞氏染色后,原虫细胞质呈淡蓝色,细胞核1个,圆形,呈红色或淡紫色动基 体位于核旁,着色较深,细小、杆状基体伸出1条根丝体前鞭毛体:又称鞭毛体,寄生于迤消化道内细胞核位于虫体中部,前部为动基体虫体 前端有鞭毛1根,游离于体外,由基体发出吉姆萨或瑞氏染色,胞质呈淡蓝色,胞核和动基体呈红色,在固定培养基中呈菊 花状排列生活史: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无鞭毛体寄生于脊椎动物单核一巨噬细胞内引发疾病:黑热病致病机制:脾大(最主要体征)、贫血(最重要症状之一) 临床表现:内脏型,淋巴结型,皮肤型病原学检査:骨髓穿刺(最常用) 传播途径:白蛉叮咬(主要,人源型),犬是重要保虫宿主(犬源型),自然疫源型 防治:五价锑化合物(首选)蓝氏贾第鞭毛虫(GjaMia lamblia Stile, 1915):贾第虫寄牛部位:人体小肠(十二指肠)、胆囊滋养体:半个倒置梨形;两侧对称,背面隆起,腹部扁平;陷窝吸器,细胞核1对,鞭毛4对(前侧、后侧、腹侧、尾鞭毛)生活史:滋养体为生殖、致病阶段;成熟四核包囊为感染阶段引发疾病: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病原学诊断:可用生理盐水涂片法观察滋养体形态与活动力(十二指肠液、胆汁进行肠检) 包囊可采用碘液涂片法传染源:无症状的带虫者(主要),包囊是主要的传播环节,旅游者腹泻防治:甲硝唑、呋喃唑酮(痢特灵)、替硝唑、巴龙霉素(孕妇)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is Donne,1837)寄生部位:人体阴道和泌尿道滋养体:无色、透明,染色后梨形或水滴样,波动膜,5个基体,5根鞭毛(4前1后) 轴柱1根,氢化酶体生活史:滋养体既是繁殖阶段,也是感染和致病阶段引发疾病: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致病机制:消耗糖原,妨碍乳酸菌酵解作用,降低乳酸浓度,阴道pH f临床表现:阴道炎症状,阴部瘙痒或灼烧感,白带增多实验诊断: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传播途径:性传播防治:甲硝唑(灭滴灵)疟原虫( plasmodium :打摆子寄生部位:肝细胞(红外期);红细胞(红内期)红内期:寄生人体红细胞内,吞噬红细胞细胞质,分解血红蛋白为血红素和 珠蛋白,血红素不被利用而存在于胞质中称为疟色素。

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经吉 姆萨染色:红色的细胞核,蓝色的细胞质,棕褐或黑褐色的疟色素(血膜中确认 疟原虫的3个特征)1)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细胞核增大但未分裂,胞质中出现疟色素); 3)未成熟裂殖体(核开始分裂,疟色素开始集中); 4)成熟 裂殖体(形成裂殖子,疟色素集中分布); 5)配子体(有雌雄或大小之分)除环状体外其余各期特点:明显鲜红的薛氏小点(间日疟、卵形疟);颗粒粗大紫 红色的茂氏点(恶性疟);淡紫色微细的齐氏小点(三日疟)生活史:在人体内的裂体生殖和在按蚊体内先后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即在2 个宿主间 交替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增殖红外期:感染疟原虫的雌按蚊的唾液腺中的子抱子是感染人体的阶段一红外期裂殖子 致病机制: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原虫疟疾的周期性发作、贫血、脾大及重症疟疾均是由 红细胞内期原虫的裂体增殖及感染红细胞黏附微血管所致临床表现:潜伏期;周期性寒热发作(寒战、高热、出汗);再燃和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 无复发);贫血(脾功能亢进、骨髓抑制现象和红细胞生成障碍、自身免疫性贫血); 脾大和肝大(恶性疟引起的脾大最明显);重症(主要恶性疟引起);疟疾肾病(并 发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由免疫超敏反应所致);妊娠疟疾病原学诊断:显微镜检查血涂片疟原虫传染源:外周血液中存在成熟配子体的疟疾患者和带虫者都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雌性按蚊防治:氯喹(杀灭红内期裂殖体,治愈恶性疟,控制间日疟),奎宁(杀灭红内期滋养体, 脑型疟),甲氟喹(灭杀红内期滋养体),青蒿素(灭杀红内期滋养体,治疗间日疟和 恶性疟),伯氨喹(灭杀间日疟红外期休眠子和各疟原虫的配子体),乙胺嘧啶(抑制 恶性疟和间日疟某些虫株的原发性红外期原虫)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 (Cobbled, 1875) Looss, 1907 :肝吸虫 寄生部位: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成虫:虫体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略窄,后端钝圆,呈葵花籽状虫体半透明,柔软,活时 淡红色,死后或经固定后为灰白色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管和肠支,无肛门生 殖系统是雌雄同体,睾丸2 个,呈分枝状,前后排列在虫体后1/3 处;分叶状卵巢1 个,位于睾丸前虫卵:外形似芝麻,黄褐色,虫卵最小,卵前端较窄,具卵盖,卵盖两侧的卵壳增厚呈肩峰 样突起后端钝圆,有一结节样小突起,称为小疣卵内含有一成熟毛蚴生活史:华支睾吸虫的终宿主是人保虫宿主主要是猫科和犬科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成虫(肝胆管内)一虫卵(随胆汁进入小肠, 随粪便排出体外)一毛蚴(螺的肠道内孵出)一胞蚴(无性生殖)一雷蚴(无性生 殖)一尾蚴(侵入第二宿主)一囊蚴(感染阶段,内含后尾蚴)一后尾蚴(在十二 指肠破囊而出)一童虫(循胆汁逆流而行,进入肝胆管, 1 个月左右发育成成虫) 一成虫(寿命20~30 年)。

致病机制: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分泌代谢产物的化学性刺激;虫卵、死亡的虫体增生及其碎 片、脱落的胆管上细胞可能在胆管内构成结石的核心,引起胆结石;虫体长期寄 生可导致胆管壁上皮细胞瘤样增生,甚至形成胆管上皮细胞癌;病变多见于肝内 次级胆小管,尤以左肝叶明显临床表现:华支睾吸虫病轻重主要取决于感染数量、病程长短、重复感染情况以及宿主的免 疫力的因素急性华支睾吸虫病潜伏期7~40 天,平均 30 天,起病急,症状为上 腹部疼痛、腹泻, 3~4 天后出现寒战、高热、肝大等类似急性胆囊炎的表现,可 有黄疸、类白血病反应;慢性华支睾吸虫病严重反复感染儿童可出现侏儒症病原学检查:感染后一个月粪便直接涂片法和浓集法;收集患者十二指肠引流液直接涂片 传染源:华支睾吸虫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均可作为传染源,感染主要是生食或半生食含 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或饮生水等方式而引起防治:肝吸虫是食源性寄生虫;不用生鱼虾喂犬、猫和猪等动物;加强粪便管理,防治虫卵 污染水源药物治疗吡喹酮(首选),阿苯达唑卫氏并殖吸虫【Paragouimus wesrermani (Kerbert, 1878) Braun,1899】:肺吸虫 寄生部位:人及哺乳动物的肺成虫:虫体肥厚,椭圆形,背面隆起,腹面扁平。

活时呈暗红色,半透明,固定后呈灰白色 有体棘,口、腹吸盘大小相近消化道由口、咽、食管和两支肠管组成,末端为盲端 卵巢 5~6 叶,与盘曲的子宫并列于腹吸盘后睾丸2 个,细小,如指状分枝,左右并 列于虫体后 1/3 处,雌雄生殖器官左右并列虫卵:椭圆形,金黄色,较宽一端有明显卵盖,常略倾斜,有缺卵盖者卵壳厚薄不均匀, 卵壳对端卵壳常增厚卵内含有一个卵细胞和10~20 个卵黄细胞生活史:终宿主是人,保虫宿主为多种肉食性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黑贝科和蜷科淡水 螺中的某些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甲壳纲的淡水蟹和蝲蛄 成虫(肺内形成,虫 囊)一虫卵(通过与虫囊相通的支气管随痰液吐出,或痰被宿主吞食后随粪便排出) 一毛蚴(在水中 3 周后,钻入第一中间宿主)一胞蚴(无性生殖)一母雷蚴(无性 生殖)一子雷蚴(无性生殖)一尾蚴(侵入第二中间宿主)一囊蚴(感染阶段,内 含后尾蚴)f后尾蚴(到达终宿主小肠后从囊中脱出)f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游走于腹腔脏器之间或侵入邻近组织及腹壁,穿过横隔经胸腔进入肺,发育成熟需2~3个月)f成虫(在人体内一般5~6年,个别可达20年)致病机制: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组织器官内移行及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以及代谢产物引 起的免疫病理损害。

1)急性期:主要为童虫移行所致;(2)慢性期:为童虫在 肺部发育及成虫寄生引起的病变:1)脓肿期;2)囊肿期;3)纤维疤痕期 临床表现:以缓慢发病、慢性临床经过为特点,以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1)急性并殖 吸虫病;(2)慢性并殖吸虫病:1)胸肺型;2)腹型;3)肝型;4)皮下包块型; 5)脑脊髓型;6)其他类型;(3)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病原学检查:从痰液或粪便中检出虫卵是确诊依据,痰液可采用直接涂片法,粪便为直接涂 片法或浓集法活组织检查:手术摘除皮下包块、结节、检获童虫、成虫或虫卵 传染源:人兽共患病,有自然疫源性,转续宿主感染途径:食源性寄生虫病,经口感染 防治: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转续宿主的肉类及其制品,不饮生水,加强粪便管理首选药物吡喹酮,皮下结节患者阿苯达唑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inkester, 1857) Odhner, 1902 :姜片虫,肠吸虫 寄生部位:人体小肠成虫:椭圆形,虫体扁平肥大似生姜片,背面光滑,腹面具有皮棘;有口、腹吸盘;肠管两 支,呈多个弯曲,分布虫体两侧;高度分支的一对睾丸, 1 个分支状卵巢位于虫体 前部,睾丸之前;子宫、卵黄腺。

虫卵:淡黄色,椭圆形,寄生人体的最大蠕虫卵卵盖不明显,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多个卵 黄细胞生活史:终宿主是人和猪,中间宿主是扁卷螺、菱角等水生植物为传播媒介成虫(小肠) f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中3~7周发育成熟)f毛蚴(侵入中间宿主 扁卷螺)f胞蚴(无性生殖)f母雷蚴(无性生殖)f子雷蚴(无性生殖)f尾蚴 (1~2个月,从螺体溢出,附着在水生植物表面)f囊蚴(感染阶段)f后尾蚴(囊 蚴经肠液和胆汁作用破裂,后尾蚴溢出)f童虫(吸附在小肠黏膜上,1~3月发育 成成虫)f成虫(在人体内寿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