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端午》译文注释欣赏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解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à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小符”句: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赏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非常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美,以衬托参加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模糊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表达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净名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普及社会参加者人山人海,气氛热闹,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加详细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着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词作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进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奉献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见。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始终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动了词体的进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全都的因此他经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供应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见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丽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全都,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由于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足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的性情怀抱和人格共性。
苏轼让布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抱负、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仰头走入词世界,转变了词作原有的松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经常表现对人生的思索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索,增加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认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坚韧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