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国际贸易论文范文-谈谈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物流成本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word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9.11KB
约8页
文档ID:215125470
我国国际贸易论文范文-谈谈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物流成本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word_第1页
1/8

我国国际贸易论文范文:谈谈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物流成本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word版下载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物流成本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论文导读: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物流成本对我国对外贸易影 响的实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我国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 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P系数为负说明了这一点从另一角 度看,这也是我国为更好发展外贸的长宜之计 总结来看,我国 外贸发展已经进入“外需”和“内需”的调整转换期,经济结构调整 已经取12下一页[摘 要]本文在大量研读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及相关学者对物流与国 际贸易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贸易引力模型,对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状 况进行了探析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 “外需”和“内需”结构 的调整转换期,着重于扩大国内有效消费需求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研 究显示,物流成本因素是我国贸易发展的一个阻抗因素,发展贸易必 须降低物流成本社会物流总成本每降低1单位将能带来对外贸易额 增加0・4单位[关键词]贸易动因引力模型物流成本、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外贸 和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研究兴趣。

物流活 动作为国民经济的“连通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更是国内 贸易和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戎梅,2010),而物流成本的高 低则血接影响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重 要因素近年来,学者们对于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侧重于二者之间 关系(杨长春,2007)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李永生、张丽芳,2006;刘 金钵,2003),很少有人从实证方面分析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验证分 析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重点关注新时期我国外贸业和物流业的发 展,以新时期我国贸易动因变化为研究动机,借助近年来贸易动因研 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型一一贸易引力模型,试图探究后金 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的状况,了解贸易发展的动因和阻力,为我 国外贸和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意见倡议二、贸易引力模型简述贸易引力模型是牛顿万有引力模型在贸易领域的应用,最早由 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 1962)和德国经济学家波伊赫 南(Poyhonen, 1963)提出他们认为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 与他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经济距离成反比 Tinbergen和Poyhonen两位学者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1)其中A是贸易系数;Xij为i国(区)与j国(区)的双边贸易 额;Yi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GDP); Dij是i国和j 国之间的距离,常用两国经济中心或者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代替。

Linnemann (1966)后来又将人口和优惠贸易协定这两个变量引 入贸易引力模型,对模型做了重要的扩展,通过验证得出人口与双边 贸易额成负相关,极大地丰富了模型三、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1•模型建立在基本引力模型和扩展引力模型(Bergsrand, 1985)中,大都以 两国首都或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来代替两国之间的距离但对于面积 较大的国家,如中国,用首都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来代替我国整体经 济的发展水平就不合理鉴于此,本文用物流成本代替距离因素作为 贸易的阻抗因素;借鉴Tinbergen基础贸易引力模型和Linnemann扩 展贸易引力模型,建模如下:其中:Tci——为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年度双边贸易流量;CL ——为物流成本,用库存成本、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和来 衡量,作为贸易的阻抗因素,预期符号为负;Gc、Gi——分别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总量,经济总量 越大对贸易拉动作用越大,预期符号为正;POPc、POPi——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年度人口总数,出口 方人数代表国内潜在需求或者出口供给能力,符号可为负也可为正 进口方人数代表潜在进口需求能力,人口越多需求能力越大,预期符 号为正。

2.数据来源文中选取1991年〜2010年20年的数据作为模型的样本数据进 出口贸易额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 据库;物流成木数据来源于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人口数据来源于世界 银行数据库对于搜集到的数据处理如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找的 世界GDP及中国GDP计算出其他国家的GDP总量;同时根据世界人口 总量和中国人口总量计算出其他国家的人口总量;物流成本数据为第 三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库找出来的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库存成本的 数据值和四、实证研究结果分析1・模型回归过程及结果利用收集的1991年"2010年的数据,通Eviews6. 0计量经济软 件,使用OLS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过程具体如下:首先,为了确保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对各变量取对数消除异方 差其次,文中使用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考虑到可能存在多重共 线性,回归之前用Frish法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发现,变量 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然后对模型进行OLS回归,结果如下:市下表可以看出,R2=0. 997291,模型在总体上达到了很好的拟 合效果,并通过F检验和t检验,即用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因 素、经济总量因素,以及物流成本因素能很好的解释我国对外贸易额 的变化。

模型回归方程如下:2 •变量经济作用分析从统计结果的实际经济作用分析,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GDP、 人口,以及我国的物流成本因素对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额 有显著的影响,说明这5个因素是影响我国双边贸易额的主要因素首先,我国人口的系数最大为正,说明我国人口因素对贸易的 影响最为明显;国内的潜在需求较大,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要供给国 内消费,出口供给能力相对较弱,这与我国目前“内需不足”国家采 取措施重点解决这一矛盾的事实相符的其次,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相关系数居次为正,说明国际市场 需求仍然是拉动我国外贸的主要因素,巨大的国际市场还有待于进一 步开拓再次,世界其他国家的GDP,其GDP总量增长越快规模越大对我 国外贸的拉动作用也越大,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对我国外贸业发展影响 重大第四,物流成本因素,作为贸易的阻抗因素,严重影响外贸的 顺利发展,因此必须解决物流障碍,降低物流成本回归结果显示, 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每降低1单位将能够带来对外贸易额增加0. 39 单位最后,我国GDP总量因素系数为负,经济总量的增长对外贸没 有多大推动作用,这与之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不同理由是目前我国 已经把重心调整到“扩大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上的结果,经济总量增 加带来的利益更多惠及到了国民身上,这与人口因素分析所发现的事 实相符;另外一点,也说明内需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必须集中力量解决。

五、结论贸易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领域分析贸易动因使用最多的模型, 尤其是对于一国双边贸易额的实证检验和政策分析从上文对中国双 边贸易实证检验的结果来看,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因素、经济 总量因素,以及我国的物流成本因素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十分显 著,是影响我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对模型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 得出我国外贸发展状况及政策倡议首先,从回归整体结果来看,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因素 是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国际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对我国 外贸的发展仍然是一个机遇然而,由于我国过分的重视国外需求, 以及我国分配制度上的不合理,造成了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已严 重影响了我国外贸的发展因此,发展外贸必须在内需和外需之间找 到一个平衡点,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着重解 决目前国内亟需解决的理由其次,回归结果显示物流成本是外贸发展的一个阻抗因素,与 我国显示情况相符,符合经济作用去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物流总 费用5. 8万亿元,同比增长18. 7%,在GDP总值中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比为18%,高出发达国家近1倍,经济运转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 因此,解决物流障碍,把这部分成本降下来,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 重要作用。

回归结果发现,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每降低1单位能带来 对外贸易额增加0. 39单位再次,经济总量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外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世界其他国家 GDP总量每增加1单位能拉动我国外贸增长3.06单位鉴于此,我 国要进一步实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措施,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 的国际环境同时,发现我国GDP总量的增长对外贸出口业务没有推 动作用,分析认为是我国对内外需求结构调整的结果为了国家经济 安全,以及长远发展,目前经济重心偏向内需结构的调整并且已经取 得一定成效回归结果中我国GDP系数为负说明了这一点从另一角 度看,这也是我国为更好发展外贸的长宜之计总结来看,我国外贸发展已经进入“外需”和“内需”的调整 转换期,经济结构调整C经取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物流成本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论文导 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物流成本对我国对外贸易 影响的实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我国论文的写作者有一 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得一定成效发展外贸首先要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矛盾,同时要解决 物流障碍,降低物流成本参考文献:[1] 刘金钵.2003.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4)[2] 李永生,张丽芳.2007.国际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 特区经济,(5)[3] 戎梅.2010.物流与国际贸易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8)[4] 杨长春.2007.轮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国际贸易, (10).5] Bergsrand. 1985.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evidenc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 Linnema nn. 11. 1966. A n Ecom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M]・ Amsterdam:North-HollandPublishing Company[7] Poyhoneri. 1963. A Tentative Model of the Volume of Trade bctwccnCountrics[Z]・ Wcltwirtschdflichcs Archiv[8] Tinbergen. 1962.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Z]・ The Twentieth CenturyFund, New York。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