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媒体(精品)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0.50KB
约8页
文档ID:440541509
教学媒体(精品)_第1页
1/8

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按行为主义的主张,不但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将意识当做心理学研究之主题华生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内省不是客观的方法,用内省法所得到的意识经验,更非客观资料因此,行为主义者批评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二者,均不配称为科学心理学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的主张,最重要者有以下四点:(1)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构成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4)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像此种纯粹以“客观的客观”为标准的行为主义取向,被人称为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behaviorism)。

   行为主义发展到三十年代后,其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了批评同时又因其他学派理论的影响,有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行为主义中持有此种理论取向者,被称为新行为主义(new—behavioyism)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与华生的观点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华生坚持“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而斯金纳却认为这种观点不尽全面,也不准确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并根据这两种反应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刺激,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

据此,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形式:一种是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另一种是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西方学者认为,这两种反射是两种不同的联结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是S--R的联结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R-S的联结过程这便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与桑代克的效果律的比较桑代克的效果律指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跟随,其反应的强度便增加”可见两者都提及了强化的概念但是在斯金纳的行为分析中,强化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在桑代克那里,强化是用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加强的一条主要原理,而在斯金纳体系中,强化只是一个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增加的术语,即强化增加的是反应发生的概率,如何安排强化才是核心所在 其次,其他学习理论家(如巴甫洛夫)把消退看作是一个主动的抑制过程,而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退看作是一种与强化无关的独立的过程事实上,强化可用于消退行为,停止强化可以使反应概率下降消退过程可用来表明强化效果持续的时间   (三)反射学说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的学习中得到印证例如,鸽子偶一抬高头,受到强化,此后会继续抬高它的头;婴儿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化程序,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多复杂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斯金纳总结说:“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可见,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例如,白鼠的压杆行为如果不予以强化,压杆反应便停止学生某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和表扬,学生便最终放弃这一作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但是,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间,最终趋于消失斯金纳以实验表明,一只已经习得压杆反应的白鼠在强化被停止之后,仍然能按压杠杆达50~250次之多,然后最终停止反应至于消退的时间,则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受过多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可连续按压杠杆250次左右,而仅受过一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连续按压杠杆的次数为50次左右。

所以,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也是斯金纳衡量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   (四)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   (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斯金纳强化理论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如鸽子啄键可得到食物消极强化是去掉可厌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如鸽子用啄键来去除电击伤害教学中的积极强化是教师的赞许等,消极强化是教师的皱眉等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

在他的实验中,当白鼠已牢固建立按杠杆得到食物的条件反射后,在它再按杠杆时给予电刺激,这时反应率会迅速下降如果以后杠杆不带电了,按压率又会直线上升斯金纳对惩罚的科学研究,对改变当时美国和欧洲盛行的体罚教育起了一定作用 斯金纳用强化列联这一术语表示反应与强化之间的关系强化列联由三个变量组成:辨别刺激──行为或反应──强化刺激刺激辨别发生在被强化的反应之前,它使某种行为得到建立并在当时得到强化,学到的行为得到强化就是刺激辨别的过程在一个列联中,在一个操作—反应过程发生后就出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再发生的强度就会增加斯金纳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就是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特定的强化列联 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斯金纳激烈抨击传统的班级教学,指责它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

  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它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斯金纳认为课堂上采用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第一,教学机器能即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第二,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三,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第四,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这能使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第五,采用教学机器,教师就可以按一个极复杂的整体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

第六,教学机器可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磁带提供依据,结果是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七,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采用机器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编成程序输入机器,因此,机器教学就是程序教学,但程序教学不一定要用机器程序的编制模式分直线式和分支式两种斯金纳创造的是直线式程序,其基本模式是①→②→③→④……即学生学了第一步后作出回答,不管答案正确与否,机器接着呈现正确答案,然后进入下一步,依此类推,直到学完一个程序随着对程序教学研究的深入,其他流派的心理学家对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并用不同方法编写程序教材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6)|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题目: 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谈谈自己作为准教师如何提高这方面的专业素质  结合自己的学习成长之路,简述“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历史上的今天相关文章最近读者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评论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 验证码:换一张  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是剌激→反应。

也就是说给予一个剌激,一旦对方产生了所期待的反应后就给予正强化(奖励),过后再给予剌激,对方如仍出现了所期望的反应,则再给予正强化(奖励)久而久之,只要一给予这个剌激,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