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当参与统计的试桩检测结果,具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寸,可取平均值为极限承载力统计值17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中,当每小时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_0.1mm_,并连续出现两次,即可判定该级荷载相对稳定18 .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每级荷载维持时间至少为—1小时19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中,当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可终止加载20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中,使用工程桩作为锚桩,当锚桩上拨量已达到允许值时,可终止加载21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中,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_1.5倍22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中,对于—碎灌注桩、有接头的预制桩—等桩型,宜在拔桩试验前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23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抗拔试验,如发现灌注桩桩身中下部有明显的扩径时,不宜作为抗拔试验桩24 .抗拔静载试验除按抗压静载试验的相关流程(加卸载、稳定标准类)执行外,还应仔细观察一桩身碎开裂情况2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中,当累计桩顶上拨量超过_100mm_,可终上加载26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中,当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城度标准值的0.9倍、可终止加载。
27 .静载试验中,为防止支座地基沉降对基准梁产生影响,除支座和基准桩的距离控制外,基准桩打入地下深度不应小于1mo28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位移测量的基准点与试桩净距不应小于J倍桩径29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当水平位移超过_30-40mm,可终止加载30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当水平承载力按桩5强度控制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1倍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31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当桩受长期水平荷载作用且桩不允许开裂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0.8倍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32 .土钉支护技术一般只能在安全系数为二、三级的基坑中采用33 .对于大吨位(》10000kN)的静载试验,除常规位移观测外,坏应增加对变形观测基准系统的34 .检测机构对外从事检测业务,必须要通过计量认证、并具有基桩检测的资质35 .静载检测中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千斤顶应并联同步工作36 .静载试验中,桩顶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37 .静载试验中,对于直径或边宽大于5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测试仪表38 .静载试验中,对于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_500mm的桩可对称安置2个位移测试仪表。
39 .静载试验中,沉降测试平面宜在桩顶—200mm—以下的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定于桩身40 .静载试验中,选用的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在基准桩上41 .静载试验中,试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宜与—桩承台底标高一致42 .静载试验中,对作为锚桩用的灌注桩和有接头的碎预制桩,检测前宜对其桩身完整性—进行检43 .施工后的工程桩验收检测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当有成熟的地区经验—时,也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4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中,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桩顶总沉降量达到_60-80mm,可终止加载45 .对于陡降型Q-S曲线,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Qu应取_Q-s曲线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46 .对于缓变型Q-S曲线,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Qu应取s=40mm对应的荷载值47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中,如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极差小于平均值的30%,则可取该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48 .对于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的桩下承台,或抽检数量少于3根时,其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应取试桩结果的—低值49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
50 .静载试验前应对试桩桩头作一定处理,碎桩的桩头处理可在距桩顶1.5倍桩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5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分为—甲、乙、丙等三个等级52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桩竖向承载力的检验桩数应符合—同条件下不得少于总数的1%!不少于3根53 .抗浮锚杆检验数量应符合—不得少于锚杆总数的3%!不得少于6根54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的加载方式应按—慢速维持荷载法—加载55 .试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座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应符合4d且2.0m56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预制桩在砂土中休止时间为—7—天57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预制桩在粘土中休止时间为_15天58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预制桩在饱和粘土中休止时间为—25—天59 .灌注桩静载试验开始时间应满足一桩身碎强度达到设计强度60 .预制桩贯入土层分别为砂土、粘土和饱和粘土,则休止时间应为—25—大61 .桩基静载加载分级,最少不应小于8级62 .桩基静载试验,在每级荷载作用下,稳定标准为桩顶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0.1m匚63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当沉降曲线为陡降型时,应取陡降段起点对应的荷载值。
64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当沉降曲线为缓变型时,应取桩顶沉降量为40mm5f对应的荷载值65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当沉降曲线为缓变型且桩长大于40m时,考虑桩身的弹性压缩_66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当参加统计的试桩,具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寸,取—平均值67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_0.25m2、0.50m268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69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加荷分级不应小于_8_级70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加载稳定标准为在还续2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7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为承载力特征值_72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寸,取_平均值_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3 .深层平板载荷血!的承压反应采用直径为0.8m的刚性板74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加载稳定标准为在连续2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75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76 .岩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应采用一直径为300mm勺刚性板77 .岩基载荷试验,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标准为每隔10分钟读一次,连续三次读数不变化_78 .岩基载荷试验,稳定标准为—连续三次读数之差不大于0.01mm79 .岩石地基承载力_否_进行深宽修正(是或否)80 .深层平板试验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进行深宽修正(是或否)81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适用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82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试验间歇时间不应少于_28天83 .复合地基中高粘结强度的桩体与基础往往不是直接接触的,而是通过厚度为—20〜30cm—的垫层(碎石或砂石垫层)来过渡的84 .复合地基承载力大小,取决于—桩体刚度与桩周土体刚度间的匹配关系85 .面积置换率m是指:复合地基中—桩体—所占面积与桩土总面积所占面积之比86 .桩土应力比n是指:复合地基竖向荷载中,作用于—桩顶应力.与作用于一桩间土应力—之比87 .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_圆_形或_方_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88 .桩的中心(或形心)应与承压板.心保持二:,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89 .考虑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可行性,实际采用的压板面积与计算面积间的误差,应不超过-5%〜+10叱内。
90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结果必须考虑尺寸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影响91、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复合地基或单桩(竖向增强体)承载力设计值的2倍92、承压板边缘(或试桩)与基准桩之间的距离,以及承压板(或试桩)与基准桩、压重平台支墩之间的距离均不得小于2m,基准梁应有足够的刚度,其长度不得小于6—米,基准桩打入地面的深度不应小于1mo93、所有荷载传感器和位移传版爆、加荷计量装置均应每年送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进行率定,并出具合格证94、当同一工程的面积置换率为多种时,对于重要工程,应分别对几种置换率取有代表性的位置、面积置换率相对较低—进行检测,对于一般工程可选择—作用荷载相对较大的位置—进行测试95、在正式加载前,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应进行预压,预压量不大于上覆土的自重96、载荷板底面下宜铺设中、粗砂或砂石,碎石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97、基准梁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98、等效影响圆直径de是指:复合地基中与—加固单元体(一根桩及桩周加固土体)、面积相等的圆面积的直径,是确定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面积的重要参数99、为了降低造价,对承重搅拌桩试块国内外都取90d龄期为标准龄期;对起支档作用承受水平荷载的搅拌桩,为了缩短养护期,水泥土强度标准取28d龄期为标准龄期。
100、复合地基载荷试马加载等级分为8-12级、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二、不定项选择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检测目的有abdA.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并判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B.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桩端阻力C.判断桩身完整性D.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2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检测测目的有abA.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并判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B.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的抗拔摩阻力C.判断桩身完整性D.判断桩底沉渣厚度3.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检测目的有abA.确定单桩水平临界和极限承载力并判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B.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身弯矩C.判断桩身完整性D.检测桩身碎强度4.当出现abcd情况之一时,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A.设计有要求B.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C.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D.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