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汉末吴初长沙郡纪年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3.67KB
约81页
文档ID:562663667
汉末吴初长沙郡纪年_第1页
1/81

汉末吴初长沙郡纪年  本纪年系仿罗振玉先生《高昌麹氏年表》、黄文弼先生《高昌麹氏纪年》、唐长孺先生《高昌郡纪年》之例,以传世文献为主,以出土文献为辅,为汉末吴初长沙郡历史进行编年,作为新近出土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的辅助材料目前整理的吴简,起东汉中平二年,止孙吴嘉禾六年本纪年起孙坚任长沙郡太守的东汉中平四年,亦止孙吴嘉禾六年,时间大致相当  本纪年起止时间内,长沙郡的统治主要经过了四个时期:孙坚统治时期——中平四年至初平元年;刘表统治时期——初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刘备统治时期——建安十三年至建安二十年;孙权统治时期——建安二十年至嘉禾六年孙坚以太守统治长沙,刘表以州牧统治长沙,刘备以诸侯统治长沙,孙权以帝王统治长沙,统治者的角色不同,长沙郡的地位不同,本纪年的记述方式也不尽同这一点,请读者自行鉴别,无须赘述  本纪年所引吴简,分见二书:一为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走马楼简牍整理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上、下二册,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一为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走马楼简牍整理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上、中、下三册,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

文中不再注明本纪年最后另有“附考”三篇,为:关于程普任长沙郡西部都尉问题;关于汉末吴初的长沙蛮、长沙贼和长沙山贼;关于东汉孙吴时期长沙郡的经济、文化状况东汉中平四年丁卯岁  十月,因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诏以议郎孙坚为长沙太守坚到郡,察举孝廉,任用良吏,敕吏曰:“谨遇良善,治官曹文书,必循治,以盗贼付太守亲率荆州从事朱治及诸将士等,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  是年前后,长沙已有邮舍及市集  简按: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号称孙武之后少为县吏,郡府召为假尉,迁郡司马熹平元年,以讨破会稽妖贼许昌等功,受到朝廷赏识,除徙盐渎、盱眙、下邳等县丞中平元年“黄巾”起事,以及稍后凉州边章、韩遂作乱,坚参与剿抚,更显超强平乱能力长沙贼区星起事,遂有是命又,是年,受“黄巾”起事影响,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天下已呈乱亡之兆五月,故中山相张纯、故泰山太守张举等联络乌桓同反,举称天子,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竟移书州郡,云当代汉,令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长沙贼区星起事,虽为是年众多民变中之一起,但声势较去年十月武陵蛮起事更为浩大,对此后荆南政局颇有影响  备注:长沙贼区星起事,《吴书•孙坚传》系于中平三年,恐误,兹从《后汉书》及《通鉴》。

《后汉书•灵帝纪》记作:“零陵人观鹄自称‘平天将军’,寇桂阳,长沙太守孙坚击斩之注云:“观,姓;鹄,名《通鉴考异》认为应“从陈寿《吴志》”作“区星”《通鉴》卷五八胡三省注云:“区,乌侯翻,姓也;又如字区”为长沙大姓如《史记•屈原列传》“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条《正义》引《续齐谐记》云:“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吴简亦颇多“区”姓满田刚认为“区”有可能是蛮姓见《长沙走马楼吏民田家莂に见える姓について》,《嘉禾吏民田家莂研究——长沙吴简研究报告》第1集,东京,2001年,80~93页关于“长沙蛮”和“长沙贼”,参阅本纪年“附考”又,长沙有邮舍及集市,见于《太平御览》卷六六四道部尸解条引《阴君自序》,原文为:“成仙公名武丁,桂阳人也后汉时为县小吏,少言大度,兼通经学,不从师授,有自然之性以吏事至京,还过长沙郡,投邮舍不及,遂宿于野忽闻树上人语云:‘向长沙市药’平旦视之,乃二白鹤仙公异之,遂往视市,见二人张白盖相从而行,与仙公曰:‘君当得地仙耳仙公病卒尸觧其事又见《太平广记》卷一三神仙类成仙公条引《神仙传》,其后提到桂阳“府君周昕有知人之鉴”据《后汉书•公孙瓒传》云:“术遣越随其将孙坚,击袁绍将周昕。

以及《三国志》等书记周昕仕历,周昕任桂阳太守与孙坚任长沙太守大致同时因系于是年竹简颇多邮、市记载,如“邮卒”、“驿马”、“市吏”、“市掾”、“市士”、“市租钱”、“市具钱”,等等,为研究当时邮、市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东汉中平五年戊辰岁  是年,周朝、郭石、苏马等亦帅徒众起于零、桂,与区星相应长沙太守孙坚与荆州刺史王叡、新任司马朱治等越境寻讨,三郡肃然坚以前后功,封乌程侯朱治亦有功,坚表治行都尉王叡以坚武官,言颇轻之,二人遂结怨  简按:是年三月,太常刘焉见王室多故,认为此由刺史威轻,建议改置牧伯,朝廷从其议,遂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史称州任之重,自此而始盖刺史仅为中央监察官,而州牧则为地方军政首脑也但此时王叡仍为荆州刺史,并无处置太守之权,其与孙坚结怨,终酿杀身之祸  备注:《吴书•孙坚传》仅记周朝、郭石起事,时间不详同书《朱治传》系于中平五年,又增加苏马,兹从之零、桂二郡为荆南四郡中最南二郡,与长沙关系密切其中,零陵竹简有载,如“月卅日零陵”桂阳竹简虽然暂时未见,但所属耒阳县现存孙吴凤凰元年九真太守谷朗碑书法隶中带楷,与长沙吴简属于一系又,“治行都尉”,汉末三国仅此一见,属于因事立名的非常任官职。

竹简亦有“立义都尉”、“武猛都尉”,前者仅见《吴书•孙和传》注引《吴历》载孙晧诏,后者仅见《后汉书•何进传》和同书《公孙瓒传》,性质大致相同《晋书•职官志》云:“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盖指此而言东汉中平六年己巳岁  是年,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于长沙太守孙坚坚整严救之主簿进谏,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媿海内乎?”乃进兵往救,贼闻而走  是年之前,长沙郡有十三县,依次为:临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醴陵、容陵凡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  简按:前年孙坚敕吏曰:“以盗贼付太守今年坚又答主簿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加上去年荆州刺史王叡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可见当时太守以武事为主职前年攻克长沙区星,属郡内征伐去年讨灭零、桂周朝、郭石、苏马等,属越郡征伐今年救援宜春,宜春隶豫章,而豫章隶扬州,更属越州征伐亦可见当时太守兵权之重当时太守俗称“郡将”,后世太守多带将军号,均与此有关又,是年四月,灵帝死,皇子辩即位,是为少帝,改元光熙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新任并州牧董卓入京。

八月,何进为宦官所杀,袁绍等尽诛宦官,少帝改元昭宁九月,董卓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协为帝,是为献帝,又改元永汉此后,董卓专政,诛杀异己,并诏废光熙、昭宁、永汉三号,复称中平六年关东群雄谋讨董卓,三国时代拉开序幕  备注:孙坚救援宜春事,见于《吴书•孙坚传》注引《吴录》,时间不详,据叙事在讨灭零、桂周朝、郭石、苏马等之后,暂系于是年又,是时长沙郡领县及户口数,系据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四》但司马彪《郡国志》记东汉郡县沿革,原仅至顺帝,冲、质、桓、灵以降未及而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记三国郡县沿革,亦仅始于东汉初平元年其间存在空白为使能够衔接,暂将《郡国志》所记长沙郡情况系于是年其中,“十三县”原作“十三城”,意思相同竹简暂时见有临湘、攸、安成、连道、益阳、下隽、罗、醴陵八县其中连道,竹简记有:“入新吏烝勉还连道黄武年米七”、“其二斛四斗新吏烝勉还连道县黄武六年米”,等等据《大清一统志》卷二七六长沙府古迹类连道故城条:连道,汉置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晋属衡阳郡,南北朝宋省入湘乡故城在今湖南湘乡县西一百六十里其余诸县参见下文东汉初平元年庚午岁  正月,关东群雄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长沙太守孙坚起兵响应。

  二月,孙坚率长沙子弟兵北上途经武陵,以旧怨,杀荆州刺史王叡;途经南阳,以粮草缺供,又杀南阳太守张咨董卓见群雄将至,胁献帝迁都长安  三月,孙坚以袁术先曾表己假中郎将,至鲁阳,与袁术合兵袁术又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  同月,因荆州刺史王叡被杀,长沙太守孙坚改官,诏以刘表为荆州刺史,苏代为长沙太守  是年,刘表初至荆州,宗贼甚盛,苏代为吴人,亦不服,与华容长贝羽及江夏贼张虎、陈生等各拥兵割据,荆州大乱表与中庐蒯良、蒯越及襄阳蔡瑁等谋,最终采蒯越策,恩威并施,诛宗贼无道五十余人,其余抚而用之,人心归附,荆州八郡,传檄而定遂徙治襄阳,专制荆州  简按: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号称汉景帝子鲁恭王刘余之后身长逾八尺,姿貌温伟因参与党争,名列“八顾”之一诏书捕案党人,亡走得免党禁解,辟大将军何进掾,迁北军中候至此,代王叡为荆州刺史又,《吴书•孙坚传》记孙坚宴请南阳太守张咨,“长沙主簿”屡入白坚,数南阳地方及太守张咨罪过,知孙坚此次北上讨伐董卓,所率系长沙子弟兵长沙子弟兵素以勇猛着称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瑌石武夫”条《集解》引《汉书音义》云:“瑌石出雁门,武夫出长沙也此为历史上“湘军”首次出境远征,具有重要意义。

又,据《续汉书•郡国四》,荆州原仅七郡,依次为: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刘表平定荆州八郡,《汉官仪》谓指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南阳、江夏、南郡、章陵八郡其中章陵,原名舂陵,故属南阳,系光武帝故里,先改为县,后又升为郡《通鉴》卷五九同年三月胡三省注云:“为刘表专制荆州张本亦具重要意义  备注:关于孙坚杀王叡、张咨的经过及细节,史籍记载多不相同,参阅《后汉书•刘表传》、《吴书•孙坚传》注引《王氏谱》、《吴录》、《吴历》、《献帝春秋》,此处不赘史籍未记孙坚杀王叡的地点《续汉书•郡国四》武陵郡汉寿县条云:“刺史治《通鉴》卷五九同年三月胡三省注亦云:“荆州刺史本治武陵汉寿《吴书•孙坚传》注引《吴录》云:“叡举兵欲讨卓,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扬言当先杀寅也说明当时荆州刺史与武陵太守确实同在一地办公故定于武陵武陵郡为荆南四郡中最西之郡,与长沙关系亦甚密切,竹简亦有载,如“鎌佐武陵梁审年卅见”又,此次刘表平定荆州,除诛宗贼首恶五十余人外,并未伤及所属郡、县守、长甚至江夏贼张虎、陈生等《魏书•刘表传》注引司马彪《战略》载蒯越献策有云:“苏代、贝羽皆武人,不足虑据此,则苏代作为长沙太守,似乎仍有可能留任。

惟《后汉书•刘表传》前称“江南悉平”,接云:“诸守、令闻表威名,多解印绶去苏代亦有可能辞去长沙太守,另谋他就但留任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东汉初平二年辛未岁  是年,豫州刺史孙坚击刘表,与表将黄祖战于樊、邓之间,为祖部曲兵所射杀坚所举孝廉长沙桓阶诣表请坚丧,表义而许之,归葬曲阿坚兄子贲率余部就袁术,术又表贲为豫州刺史  备注:关于孙坚卒年,史籍记载多不相同,参阅《通鉴》卷六○同年《考异》桓阶,《魏书》有传,云:“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注引《魏书》云:“阶祖父超,父胜,皆历典州郡胜为尚书,着名南方据此,“桓”应为长沙大姓长沙桓氏史籍常见如《续汉书•五行五》死复生条曾记:“献帝初平中,长沙有人姓桓氏,死,棺敛月余,其母闻棺中声,发之,遂生占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其后曹公由庶士起又如桓阶有弟名彝,仕吴至尚书,为孙綝所杀,《吴书•孙綝传》注引《汉晋春秋》曰:“彝,魏尚书令阶之弟《建康实录》卷三太平三年条注云:“彛字公长,临湘人也,魏尚书令阶之弟也累迁尚书,以正直见杀而嘉禾四年田家莂中正有“州吏桓彝”,竹简亦记有“宜阳里户人公乘桓彝年卅五真吏”,从时间上判断,有可能正是此人。

满田刚认为“桓”也有可能是蛮姓见本纪年中平四年条引《长沙走马楼吏民田家莂に见える姓について》可备一说东汉初平三年壬申岁  十月,荆州刺史刘表遣使贡献,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  备注:是年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