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及说明执教:青浦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王立威青浦豫英小学一、教学任务分析:《二氧化碳》是上海远东出版社牛津自然第六册第六单元《液体、固体和气体》单元中的第三课时属于《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物质”主题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在小组合作下设计方案验证假设,从而具备分析简单实验现象的能力本课时主要想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二氧化碳性质,二氧化碳具有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点并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以及人类呼吸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而发现利用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利用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观察、体验、探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的实践活动知道二氧化碳;通过实验、仔细观察等方法,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以及知道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首先通过一个关于“吹气球”的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究该气体的兴趣;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该气体具有不支持燃烧的特点又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清晰直观地知道该气体无色无味、比空气重、还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揭示出该气体便是二氧化碳;最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二氧化碳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实例。
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人类在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的成分本节课的学习以贴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和探究的机会,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知道二氧化碳具有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点2.通过阅读、交流,列举二氧化碳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实例关注生活,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3.遵守实验规则,懂得安全用火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特点难点:(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2)设计实验验证呼吸过程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碳酸氢纳片、白醋、火柴、澄清石灰水、吸管、锥形瓶、任务单2.演示实验器材:二氧化碳、气球、平底烧瓶、白醋、小苏打、火柴、澄清石灰水、两支高低蜡烛3.自制PPT课件等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观察二氧化碳的特点、二氧化碳的产生与应用等三个部分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吹气球”的魔术表演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该气体的兴趣;然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玩一玩”的方式,发现该气体“不支持燃烧”再通过“看一看”、“闻一闻”等方式,发现该气体“无色、无味、比空气重,并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在发现了该气体所有特点后,再揭示该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接着,帮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发现人类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的成分引导学生经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合作分析等过程得出探究的结论;最后,认识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利用并且作为一名小侦探,查明“死狗洞”的原因,也是对学生对于知识掌握情况的后测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认识二氧化碳的特点方法一:“学生玩一玩”:学生将神奇药丸放入神秘药水,发现两者发生反应产生气体再将燃烧的火柴靠近气体,发现该气体不支持燃烧方法二:“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学生通过观察瓶中的气体,发现其无色、无味再通过观察“高低蜡烛先后熄灭”的演示实验,发现该气体比空气重气球中的该气体还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认识到了二氧化碳的特点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2)设计实验验证呼吸过程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难点一的方法是:借助任务单上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的“玩一玩”更有明确性难点二的方法是:建议学生利用前概念和生活经验作为猜想的依据引导学生联想自身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具备的特点入手学生可能提出较多实验方案,需要筛选出更简便、实验效果更明显的方案(澄清石灰水)。
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活动Ⅱ观察、实验、交流活动I观察与交流二氧化碳的特点反应产生气体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 活动Ⅳ应用与拓展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活动Ⅲ设计与验证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 2.流程图说明活动I 观察与交流学生通过观察通过“神奇药丸”和“神秘液体”发生化学反应后吹大气球这一现象,知道反应产生气体,激发探究兴趣活动Ⅱ 观察、实验、交流学生通过根据教师提供材料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等活动,发现二氧化碳的特点活动 Ⅲ 设计与验证学生将二氧化碳特点作为探究依据,设计实验,验证呼吸过程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活动 Ⅳ 应用与拓展从生活中寻找利用二氧化碳的发明创造,尝试解答“死狗洞”的原因3.教学主要环节本节课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环节一,魔术导入通过“神奇药丸”和“神秘液体”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气体,吹大气球这一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环节二:观察二氧化碳的特点学生通过教师提供材料,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气体具有不支持燃烧的特性通过观察,知道气体具有无色、无味、比空气重,并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点。
环节三:二氧化碳的产生与应用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在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中的《呼吸》一课时中,学生能够发现人类在呼吸的过程当中,呼出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由于学生已经习得二氧化碳具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特性,因此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否根据二氧化碳的特性设计实验,验证人类所呼出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利用本堂课所学的二氧化碳相关知识,介绍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分析意大利“死狗洞”的原因七.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将气球中“神奇粉末”倒入“神秘液体”之后,气球的变化2.猜测:气球胀大的原因3.小结:“神奇粉末”和“神秘液体”发生反应,产生气体利用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初步发现粉末和液体会产生气体对于粉末、液体和气体具体名称不做具体说明二)观察二氧化碳的特点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玩一玩:(1) 将四颗药丸全部放入液体中,并观察一下现象2) 然后,将燃烧的火柴接近在反应中的液体后,再观察现象交流小结: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具有不支持燃烧的特点2. 体验:通过看一看、闻一闻的方法,发现该气体具有无色无味的特点3. 观察演示实验:“高低蜡烛先后熄灭”的演示实验。
低的蜡烛先灭了,高的蜡烛后灭)4. 交流、小结:该气体比空气重5. 观察演示实验:将气球中的气体加入到澄清石灰水之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 总结该气体的特点:(1)不支持燃烧;(2)无色、无味;(3)比空气重;(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出示实验要求引导学生遵守实验注意事项操作,强调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懂得安全用火的重要性请学生上展台展示任务单并交流对学生的评价单做出回应在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当中,示范正确的闻味方法规范学生的观察习惯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当中,要将二氧化碳沿着杯壁倾倒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两根高低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引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体现了该气体具体特点是什么在将气球中气体加入澄清石灰水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摇晃试管,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帮助学生在之后的设计验证实验前,有更深刻清晰的印象三)二氧化碳的产生与应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二氧化碳的产生(1)思考: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途径2)思考并交流:设计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点,向澄清石灰水呼气验证猜想2. 二氧化碳的应用(1)利用相关生活经验与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
2)阅读并思考: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并分析原因建议学生利用前概念和生活经验作为猜想的依据引导学生联想自身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具备的特点入手学生可能提出较多实验方案,需要筛选出更简便、实验效果更明显的方案(澄清石灰水)教师需要讲解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性利用本堂课所学的二氧化碳相关知识,介绍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二氧化碳因其独特的性质,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着很多的应用PPT介绍(灭火、面包等)八、板书设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无色、无味比空气重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九、活动任务单设计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垃圾分类有方法任务单一班级_______ 组号_______与同伴一起根据要求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现象:首先,在将四颗药丸一起全部加入液体后我们看到_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燃烧的火柴接近在反应中的液体后,我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小组长根据实验过程中所有组员的表现情况,填写下列评价单如果“是”,请画 ;如果“否”,请画 )实验过程中,是否安全、规范地使用火柴?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是否合理分工,有序实验?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及时观察并记录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任务单二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游客牵着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在地,而人却能安全出入有一天大侦探柯南牵着他的爱犬也来到这个山洞,进入不久,他的爱犬突然倒下了大侦探很惊讶,忙掏出打火机准备点火,但是他怎么也点不着火不久他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于是他很快恢复镇静……1.泥土中冒着的气泡可能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氢气2.柯南点不着打火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 为什么小狗晕到了而人没有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