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7.72KB
约8页
文档ID:472212652
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_第1页
1/8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 4个阶段:1969—1985 :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 :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二、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 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第二课、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 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 低成本全球传播4、 检索便捷5、 多媒体6、 超文本7、 互动性三、 “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2、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 “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第三课、Web2.0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 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 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 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 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二、 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 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 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类似“150”法则(MSN)三、 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 ,它是- -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 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 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 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 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 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 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 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1 .倡导创造性,2. 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3. 倡导对世界的关爱;4. 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 众传播)一、网络人际传播① 含义: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 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 书信、打等例: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以下两种为例:1. E-mail 2.网上聊天② 特点: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文字便于清楚地表达深刻的思想;有助于加强传播的效果。

2.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网络使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也更 加广泛,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3. 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4.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5. 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③ 最大优势:具有交互性,或者说信息的可反馈性④ 最大局限性:接受者的数量非常小⑤ 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一) 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1. 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2. 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3. 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 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二) 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闻在网络中,专业大众媒体仍是新闻传播的主导 但是由于网络的特点,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往往会有意 识地利用人际传播的手段1. 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2. 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3. 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 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 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 中,开通聊天室或BBS二、 网络群体传播和网络组织传播① 含义: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具体体现:如BBS、同学录特点:结构比较松散,一般没有严密的结构与明确的目标,具有临时性、松散 性、非正式性的特点② 含义: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具体体现:如企业单位内部局域网特点:具有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或等 级制等特点三、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① 含义: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 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② 具体体现:③ 特点:(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2)大众传 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 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的性质 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第六课一、 媒体① 特征:互动性强、信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② 传播现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38亿,其中手 机网民规模为3.88亿,相比台式电脑(PC)的3.80亿,首次超越PC成为 第一大上网终端。

传播特点:1、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2、受传交互式的信息传播 3、分众传播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4、与传统媒介相融合的同时展示现代媒介的特点③ 现代的操作系统:symbian塞班、android安卓、iphone、windows phone、 BlackBerry 黑莓④ 优势:1.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2.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3. 互动性;4. 受众资源极其丰富;5. 多媒体;6. 亦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工具;7. 私密性;8. 整合性;9. 同步和异步传播有机统一;10. 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11. 传播强调个人化、人性化,强调用户参与二、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①内容:媒介即讯息也称作媒介即信息,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 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 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 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 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 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第七课微博① 含义: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 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 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简单理解: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 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② 特点:1、 便捷性一一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没有过多的文字要求;具有时代意义, 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需逻辑,毫无压力2、 背对脸一一背对脸交流,一点对多点,也可点对点;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关注对象,近距离了解3、原创性③用户:据统计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之多第八课议程设置理论① 主要观点:1、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具体看法,但是能通过提供信息和 安排相关的议题有效的左右人们去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 序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研究表明受众 会因媒介提供的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物首先采 取行动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 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媒介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 该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 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态度和 行为两种影响② 分类:”媒介议题 |七入以慧7议题的类型j公众议题{ |谈希钗题 '政府议题 I公龚反密1. “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 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2. 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 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3. 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 应的媒介事件ii. 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1)直接手段:详细报道、快速跟踪 新闻排序(2)间接手段:利用互动性、扶植舆论领袖iii. 网络议程设置特征:(1)网络中的“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一一受众的选择余地 大、主动性强;甚至一定程度上,网民可以设置议题(2)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 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3)利用互动技术, 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 高一个事件的受瞩目程度也是非常有利的。

4)网络用户的多元化和难于控制,限制了 “议 程设置”的效果一一传播主体多元,目的不明确,混乱;网络受众的多元,影响程度不同第九课网络传播的受众(具体看书)一、网络受众的一般特征:个体(性)化、虚拟化、自主性、参与性(一) 个体化:在传统媒介中,受众的概念指的是“较大数量的”、“异质的”传播对象, 是“不定量的多数”网络技术使受众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有了意义如尼葛洛庞帝所说, 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二) 虚拟化:可匿名、符号化、多面化(三) 自主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