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FQ SYY CYPT SFCF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评价报告(16份试卷) 2005年高考全国共有16套语文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为全国若干省区命制了三套试卷,13个自主命题的省市各命制一套试卷由于2005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取消了对试卷结构、各类题型赋分比例的统一规定,所以各命题组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大胆尝试,使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试卷的总体结构和赋分比例呈现多元化 全国甲卷、乙卷、丙卷均变为第Ⅰ卷10题30分,第Ⅱ卷11题120分,全卷七大题21题广东卷、江苏卷第Ⅰ卷均为12题36分福建卷第Ⅰ卷8题24分,未设语言知识板块,变为六大题21题重庆卷第Ⅰ卷13题39分湖南卷未设语用板块,变为六大题22题其余各省市卷均与去年保持一致以上变化的总趋势是简化结构,优化组合,减少客观题量和分值,增加主观表述题的分值如全国三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题都增加了分值,现代文阅读也增加了分值,并把原多项选择题变为主观题福建卷作文增至70分湖南卷在现代文阅读中增设了一道15分的赏析短文写作 二、试卷的整体构思和选材、设计都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学科特点。
各套试卷的语言运用题能注意植根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仅全国三套试卷就有拟写主题班会的会标、拟写生日请柬、填写敬辞谦语、推荐最喜欢的课文等源于生活、多姿多彩的鲜活试题其他试卷还有描述漫画、拟写贺卡、编拟广告、变换句式和多种形式的仿写等这类题注重检测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富有情趣,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古诗文阅读题从选材到题型设计都丰富多彩,增添了鉴赏的韵味,呈现出多样的审美追求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不少是名家名篇,底蕴深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设题在注意考查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同时,着力引导考生披文入情,发掘文本的人文蕴含例如全国乙卷选用苏叔阳《春天的梦》,丙卷选用冰心《一日的春光》,`两篇大家手笔,一种人文情怀,都深情抒写了对春天的呼唤与礼赞其设题深入浅出,由关键语句切入文本的哲理情趣,引导考生在理性思索中感受审美愉悦 三、作文命题出现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题型设计开始出现多样化话题作文更加成熟,呈现形式不拘一格,标题作文各有千秋,材料作文设计新颖作文的题材内容大都立足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生、关注自身成长如全国丙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具有思辨色彩,上海卷作文现实感较强,江西卷“脸”贴近生活实际,湖南卷“跑的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各卷作文试题的编制都注意了开放与限制的结合,给考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具有很好的测试功能 总的看来,16套试卷符合《考试大纲》要求,试题编制科学,设计规范,难度合理,导向正确但部分题目也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有的选材不够严谨,难易失度;有的题干表述不够准确,指向不明;有的干扰项难易不当,失去效度;有的赋分不够合理;有的参考答案尚待推敲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全国甲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题由辨识错别字、近义词辨析、成语使用和辨析语病4道题组成在一套试卷中对语言知识诸考点不求全面覆盖,是今年全国卷在调整试卷结构和试题布局的一种尝试近义词辨析、成语运用的考查坚持“词不离句”,注重引导考生把注意力放在读懂句意上,从所考词语与上下文意义上关联的角度去把握其用法,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语用题难易适度,设问清楚,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第20题要求根据特定的主题扩展语句,内容是开放的,但对句子结构和字数又有一定限制,体现了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结合第2题题干“最恰当”中的“最”字似应取掉 现代文阅读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第Ⅰ卷减少了一道选择题;第17题将以往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增强了主观表述能力的考查力度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汉书丙吉传》与《史记》相比,《汉书》虽后出,但较为难读通过加注与节选,试题排除了一部分阅读难点,使整个阅读材料显得较为浅易可读,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作为丞相的丙吉能宽厚待人并有较高的处事艺术,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了3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由于试卷结构的变化,客观题由原来的4道减为3道,因而试题略去了对于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从试题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以往在文言虚词的考查中常有超出《考试大纲》所列虚词的范围的现象,而今年考查的“其、之、因、以”四词均在大纲所列范围之内科学性上也未发现有什么不当之处但试题有两点不足:一是语料虽经过处理,但仍有难度,不大有利于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文言翻译题第11题第(2)题的“时气失节”指“气候不合节令”,有一定难度,学生较难准确回答 诗词鉴赏以宋刘攽《雨后池上》一诗作材料,要求考生进行鉴赏,选材比较合适两道试题,第一道题要求考生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因这首诗一、二两句,尤其是第二句中将荷塘雨后的静态写得十分迷人,所以以此句作为考查点较合适。
静与动也是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经常会遇到的两个概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雨后荷池的静美,三、四两句更显示出一种动态美,而且两者构成对比,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命题者要求考生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该诗进行赏析,应该说这不是太难的 写作作文的话题“忘记和铭记”清楚明白,容易理解,同时也容易激发联想,使考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忘记和铭记”主要是关于思想修养的话题试题材料是个生动的故事,但主题的指向很明确:忘记伤害,铭记恩德考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展开写作,也可以做更为开阔的联想,比如说,忘记烦恼,铭记幸福;忘记荣耀,铭记勤劳;忘记失意,铭记信念;忘记假丑恶,铭记真善美;忘记一切应该忘记的,铭记一切应该铭记的;忘不了应该忘却的,记不住应该记取的,等等话题的内容十分广阔,也不难联想开去试题材料是一个阿拉伯故事,近几年多见于高考作文材料由于话题十分开阔,可能会让一些考生套作很多考生写铭记屈原、项羽、苏轼、文天祥等历史名人,不知是否这个原因 全国乙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题由辨识读音、近义词辨析、成语使用和辨析语病4道题组成其中辨识读音题的形式较以往有所变化,每个选项各有三组不同的多音多义字,加大了试题的容量。
近义词辨析题所给的三组近义词放进句中都有正误之别,不属于好中选优,故题干中“最恰当”的“最”字似应取掉语用题由两道有限定答案的试题和一道开放式的试题构成,第19题考查了语言运用要得体,载体是日常交际中的礼貌用语这一类试题考查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已经超越了内部语境的范围,涉及到言语以外诸如对象、目的、场合、手段等诸多因素这一类试题要求考生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方面要有较高的素养,这也符合高中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现代文阅读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第Ⅰ卷减少了一道选择题;第17题将以往的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增强了主观表述能力的考查力度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史记滑稽列传》《史记》是接近当时口语的著作,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学生阅读时仍会有不小的难度通过节选,试题排除了一部分阅读难点,加上优孟的故事在中学生中有一定程度的流传,因而整个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大体适合他们阅读从内容上看,主要反映优孟的机智幽默,以谈笑讽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读性也较强。
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了3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由于试卷结构的变化,客观题由原来的4道减为3道,因而试题略去了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从试题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也未发现科学性上的不当之处但本大题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优孟一段文字在不少复习资料中出现过,尽管本卷的命制属于原创,但仍可能形成考查中的不公平;二是文言翻译题中存在着个别词语难度较大的问题,以第11题第(1)题中的“病肥死”与“争之”,分别指“患肥胖症而死”与“对此直言规劝”,学生较难回答得完整准确 诗词鉴赏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一诗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赏析这首诗的语言浅近,白居易也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选材比较合适第一道题要求考生对诗中“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作简要分析,并说出作者当时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因这一句十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作者的孤寂之情,故以此句作为命题点较有意思另外,这首诗题为“思家”,但诗人并不是直接正面描写如何“思家”,而是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冬至夜家人围坐于灯下桌旁,议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样写确有其独特之处,而且语言朴实无华,所以命题者第二道题的设问也是比较合适的。
写作“位置和价值”这个话题作文,题意明晰位置”与“价值”的含意,考生都会清楚明白古今中外,不同的位置各有其价值,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作为将被选拔而走上不同“位置”的考生,对于人生的“价值”也自然有所思考所以这个话题是适合作为高考作文试题的位置和价值”,是个个人问题,同时也是个社会问题,位置与价值两者有复杂的关系但是,试题材料是一个简单的拟人对话,试题的提示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把话题的含意阐释得明明白白它告诉我们,本题的常规立意是:不同的人,所处的职位有高低之别,岗位有显要与平常之分,但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事业,做出一番成绩吉林一位考生的作文题目“寻找准合适位置,创造人生价值”,就很准确地表达了这个立意试题材料和试题提示语简单明了,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使试题适合于选写多种文体但是这种简单明了也有可能因此减弱了立意的多样化 全国丙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题由4道题组成,分别考查常用汉字的书写,正确使用成语,以及辨析语病的能力字形考查坚持“字不离词”,所选的字不偏不怪,确实是易错易混的多音字、形近字把病句识别分为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两种,这是对辨析语病能力的一种细化,也是对辨析语病这个考点的一种发展。
前者侧重在辨析表达是否正确,后者侧重辨析表达是否明确两种考查方式相辅相成,从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上强调了恰当表达的重要性语言运用题历来是高考试卷中创新性题目的实验园地,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值得指出的是,这三道题不是单纯考查文字技巧,而是把语言运用能力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显示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试题由两道有限定答案的试题和一道开放式的试题构成,考查了语言运用要得体,载体是日常交际中的礼貌用语这一类试题考查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已经超越了内部语境的范围,涉及到言语以外诸如对象、目的、场合、手段等诸多因素,要求考生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方面要有较高的素养,这也符合高中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现代文阅读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难易程度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第Ⅰ卷第二大题所选的阅读材料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减少了一道选择题;第17题将以往的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增强了主观表述能力的考查力度第7题A项的“推断”意味似不足。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北史裴侠传》,通过节选、加注等方式,排除了一部分阅读难点,使阅读材料较为浅易可读,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阅读材料主要赞扬裴侠为官公正廉明并对奸吏起到震慑作用,思想是积极的根据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