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络针灸年代研究简介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KB
约5页
文档ID:38010414
经络针灸年代研究简介_第1页
1/5

经络针灸年代研究简介有关经络研究各简况有关经络研究各简况一 、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针刺经穴“得气”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并沿着经络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称之为循经感传现象我国是在五十代初开始对经络感传现象研究的1972年以来,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在统一方法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循经感传现象作了大量调查方法是采用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引起感传,刺激后如果有二条经以上的感传能超过肘、膝关节或一条以以上感传超过肩、髋关节者,即定为循经感传阳性其在人群中出现的百分率,称为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据对 63000 多人的调查分析,大部分单位的感传出现率在 12~24%之间显著型感传出现率在 0.2%以上者占一半单位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中均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一) 循经感传现象的特征1. 感传路线:感传路线《灵枢·经脉》所载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但也有表现超过、不及或另出旁支,也有《灵枢》所无的路线一般四肢部多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变异较大;也有感传到表里经或其他经的“串经”现象2. 感传速度:经络感传的速度较神经传导明显为慢有学者报导躯体神经的传导速度是 100 米/秒;植物神经的传导速度是 1 米/秒;而经络的传导速度是0.1 米/秒。

3. 双向与流:除井穴的感传是向心性单向传导外,其余躯体部穴位引发的感传,一般多从穴位开始同时向上下方循经双向传导在感传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停止穴位刺激,则感传往往停止一部分停止感传后就此“淡化”而消失但有相当一部分例数,在停止后,即以反方向“回流” ,直到刺激穴位处或其近处才消失4. 宽度与与深度;多数的感传宽度为线状、绳索状(粗细约 2~5 毫米之间) ,部分为横径 1~3 厘米的带状一般四肢远端部较窄,近端与躯干部较宽感传的深度,一般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躯干部,有深行于体腔内,或浅行于皮下体壁层5. 感传性质:与个体及刺激方法有关,有多种多样,如酸、麻、胀、痒、水流、蚁行感等针刺时多为酸、麻、胀感,灸时多为热流感;电针时多为电麻感;水针时多为水流感等6. 可阻滞性:感传延伸的前方如有手术切口、疤痕、肿瘤、脓肿等到时,感传可被阻断在感传线一或其前方施加机械压迫、放射液体、冷冻降温或皮肤刺激干扰(如软毛刷反复轻刷)等等,常可阻断感传此外,循经感传有穴位的“个性”和趋病性特征还有,在针刺穴位时,沿经络路线出现乳白色的线状改变,持续时间有几十秒钟到几小时也有在针刺穴位时循经出现红线的。

或循经出现皮丘带、湿疹样线、线状出汗、线状神经皮炎及扁平苔癣等可见的经络现象二) 经络的隐性感传现象“气至病所”能提高疗效,这已为针灸临床家所公认,但事实上很多病人针刺“得气”后,并未出现循经感传,也获得良好疗效这种“传而未感”现象,使学者考虑到可能存在一种“隐性感传”现象1997 年有人开始对隐性感传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隐性感传线就是显性感传的继续,而且均能贯通全径隐性感传现象不仅在患者中存在,而且在正常人中了存在正常人较患者的隐性循径感传线更为显著,经络感传现象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是病理现象经络感传还可用电脉冲刺激、针刺方法、电针、循经加热、药物循经导入等方法进行激发三) 感传与五官脏腑的联系《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网络联缀了人体各部组织,当经络功能发生变化,都可能在相应脏器有反应这从经络敏感人的观察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1. 感传至五官时的变化:感传循着经络至颊部时,受试者觉下齿发酸;至迎香穴位时,觉鼻内发酸,至唇部时,觉得咽干,言语困难;至面部时,面肌抽跳,同时可记录到肌电发放等等2. 感传至脏腑时的变化:刺激脾经腧穴当感传到达腹部时,受试者腹内觉灼热感;当激心包经有关穴位时,一位冠心病受试者原来心区闷重不舒,当感传沿心包经至心区,即感到心区豁然开郎;感传到达肾区时,则腰部酸胀;感传到外阴部时,受试者觉得有尿意等。

3. 感传与疾病的关系:当针刺穴位循经感受传到病痛部位时,能提高镇痛疗效例如,心绞痛患者,当针刺“内关”穴感传到胸前时,疼痛即可缓解或显著减轻;胆绞痛患者,当针刺“阳陵泉”穴,感传循经到达右胁部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月经痛患者,针刺“太冲”穴感传循经到达小腹部时,痛经常常得到缓解这就是“气至病所” , “气至而有效”的例症4. 经络客观现象的新研究:(1)直接的经络客观现象——循经皮肤病研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与日本雄晖社共同出版,李定忠同志根据 232 例循经皮肤病所写的《经络现象——循经皮肤病》一书,直接客观地提供了经络存在的新证据如循心包经的皮肤病,从中至天池显示了经络的全程出现的经络范围广,不仅十二经都有,而且任、督二脉及带脉也有;有与募穴联系的趋向;病理变化也有循经性;施行循经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2)间接的客观指标:为了阐明经络实质,观察腧穴与脏腑的联系,国内学者近年作了探索并开避了新的能反映经穴特性的客观指标A、经穴的冷光研究:所谓冷光就是组织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超微弱发光现象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报道(1984)年,通过 144 人,10000 余次的观察,发现穴位的冷光强度为 32.75(记数 10/秒) ,非穴位的冷光强度为 25.01(记数/10 秒) ,两者相差非常明显(P<0.001) 。

特定穴(井、荥、原、经、合、络、郄等穴)比一般穴位的冷光强度亦较强,而井穴与原穴最强又报道,在十二经络线上测试点发光强度强 1.5 倍,并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因而得出,这些高发光线与十二条经线相重合的结论B.经穴的声信息研究:辽宁中医学院等单位先报道,刺激穴位时在经络线上可以记录到相应的声信息,其强度随传导距离延长而减弱,凡有感传者传导的速度较远,并有一定的循经性经线上的声音比非经线强数倍(P<0.1) 安徽中医学院等单位进一步观察了人体经穴声信息的特点,认为其频率为 2~15 赫兹,振幅 0.5~10 毫伏,近似尖波或正弦波声信息从受刺激穴位双向传导,速度为 6.2~10 厘米/秒,但循经特征不甚明显生物物理研究所报道,当叩击大肠经隐性感传上任一点,在其远端的经线上均可记录到较强的声频振动,与旁开对照点有明显差别C.用红外线热象图显示经线: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报道(1984)年,用国产 YRX-1 型医用热象仪观察,发现在阳陵泉穴给予电针或微波针灸后,在热象图上出现与胆经基本一致的低温带,10 例中有 8 例与胆经部位完全一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报道(1984)年,刺激事循经出现热感传,红外显示一条亮带。

此亮带或暗带与受试者感传线一致,并与经络路线基本相符此外,还发现内脏癌和溃疡患者的相应背俞穴,红外显示率达 95.12%因而认为红外显示技术,对经络与脏腑相关学说提供了一个验证也为今后通过背部阳腧穴热象图诊断内脏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无痛检查方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