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变迁与特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十分注重对农村教师政策的 制定、调整和完善工作,不断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纵观 30多年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的变迁具有明显的特征一、从历史变迁看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的发展1 .第一阶段:政策调整期(1978-1984)这一阶段是我 国教育秩序恢复和重建阶段,是教育改革的准备阶段文 革”后农村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大量民办教师学历不合格的 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数量跟不上发展需要的问题因此,加 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时农村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国家 致力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制度恢复与政策的重新调整 和变革进行:一是通过大力发展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专科 学校为全国中小学尤其为农村中小学培养教师先后印发了197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 问题的通知》二是对民办教师实施鼓励性政策,包括增加中小 学民办教师补助费,每年在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中划拨一定指标招收民办教师,让他们经过学习后成为公办教师,或通过其他考核方式转为公办教师。
如 1981年10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增加中小学民办教师补助费的办法》,1981年11月教育 部作出《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中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处 理意见》等;三是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这也包含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如 1978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 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这些政 策都反映出国家对农村教师建设的重视2 .第二阶段:启动改革期(1985-1992)这是我国全面 启动教育体制改革阶段,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新 的阶段,这一时期教育政策的显著特征是“教育改革从体制入 手”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1985年5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把发展师范教 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 1986年,原国家教委下发文件,要求大力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不断提 高教师教育质量在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政策方面,建立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到上世纪 90年代,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训中心的培训网络建成,我国教师培训走向了 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道路这一时期,国家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的政策目标。
1986年4月我国出台了新中国 成立后第一部专项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 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 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经费筹措作出 了规定,这为我国农村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提供了法 律支持与保障之后,为了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 革,1987年6月,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农村基础教 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3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期(1993-2002)这一时期,我 国教育政策的主导方向是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 体制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体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 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 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各级政府也“努力增加投入, 大力办好师范教育”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跨世纪教师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国家还制定和完善了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政策:第一, 从法律上确认教师专业人员的地位o 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 人员”第二,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 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补充文件等都明确 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教师教育机构运行质量的约束作用,加强了包含农村教师在内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统一规划。
第 三,建立了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 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揭开了全国中等 师范学校和专科师范学校大规模升格的序幕, 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加强了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此时,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进入了新阶段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进一步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 府负责,以县为主的体制4 .第四阶段: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教师政策( 2003年一一至今)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新的指导思想一一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 大报告最早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统筹发展思想是科学 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原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 课题是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围绕“城乡均衡发展” 这一主题,国家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颁布了的一系列支持政 策200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 作的决定》,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2006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公平向农村教育倾斜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趋向。
从总体来看,在统筹城乡教育和均衡发展 的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政策主要包括三大类:以输入优质师 资为主的教师政策、以改善教育条件为主的教师政策、以提高 职后培训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针对西部农村教育以输入优质 师资为主的政策包括五大方面: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农村 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高 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项目(三支一扶);改善教育条件的西部农 村教师政策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农村学校 编制改革、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改革;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包 括:农村中小学系列培训计划与工程(如:万名农村中小学教 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计划(2006)、西部农村中小学国家级远程培 训计划( 2007)、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计划(2008),国培计划(2010)等)二、我国农村教师政策发展变迁特征1 .政策价值取向:由稳定的数量满足型”向“高素质的质 量提高型”转变从上世纪 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由于国家 的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有限、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学 历不合格现象严重等原因,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即“稳定的 数量满足型”取向是国家制定农村教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至 世纪之交,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自身的蓬勃发 展,为严把教师质量关,逐步推动教师职业专业化,我国实行教师任用资格的制度化,并建立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教 师教育评估制度和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上世纪 90年代末,农村中、小学校开始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 2001年4月,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选择了优秀毕业生加入 农村教师队伍,逐步实现教师培养、资格认证分离和政府通过 对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机构认证进行间接管理我国农村教师政 策取向逐渐向“高素质的质量提高型”转变2 .教师教育理念:由非专业化、半专业化向专业化转变 上世纪80年代前,教师专业化成为提高教师地位的代名词在 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专业化实际上就是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的代名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教 育改革的方向和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促进教师的专 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的 根本保证,也是提高教学工作专业地位的根本措施为促进教 师专业化国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从政策上、法律上确定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对 新教师的培养和不合格师资的学历提高与在职培训在经费、政 策上予以倾斜,并致力于完善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和扩大教师 教育规模,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国家通过教师教育政策的引 导,促进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需要、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各方面都得 到提高3 .教育培训方式:由学历培训转变为学历提升与非学历教 育培训相结合为整体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0世纪末,党和政府提出,“到 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 区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的学历要分别提升到专科和 本科层次”为此,城乡在职教师对学历教育培训的需求高 涨,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对教师的学历培训的重视前所未有在 农村教师学历培训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家相应启动了一系列非 学历教育培训如,1999年国家启动跨世纪园丁工程,在全国 选拔培训10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其中包括农村教师),通过 开展校本教学改革试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 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当地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 射作用同年,教育部决定在 2003年前,要对全国现有的 1039万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 要求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普遍完成不低于 240学时的培训。
教育技术能力是新一轮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部 2005 年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况是我国颁布 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4 .农村师资配置方式:由城市优先向城乡教育统筹转变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 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落实这项法律规 定,教育部又制定和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 若干意见》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市场经济要按照五 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城乡统筹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既是社会公共资源 的重组,又是人力资源的再造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缩小 城乡教育差距是城乡统筹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采取了一 系列的举措:第一、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援农村教师队伍建 设,实行城镇教育支援农村教育制度第二,重视依靠农村 中、小学校的内部力量来提高教师素质,支持和鼓励以学校为 基点进行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第三,加强师资引进和进修2004年起,教育部还决定在全国部分师大招收农村教育硕士, 为农村定向培养高素质的高中教师目前,国家已启动了 “西 部计划”、“特聘教师”、“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 计划”等,吸引优秀大学生服务西部,服务农村。
引进优质教 师,是农村教育的必由之路参考文献[1] 张乐天.我国农村教育政策30年的演进与变迁.南京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2] 王立科.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1)[3] 邵泽斌.新世纪国家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特别性支持 政策:成效、问题和建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 曹如军,叶泽滨.我国新时期的农村教师政策评析.教学 与管理,2007 (7).[5] 新《义务教育法》与城乡统筹教育发展的路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11).(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