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唐诗歌史之一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9MB
约74页
文档ID:105902374
中唐诗歌史之一_第1页
1/74

中唐文学,,第一节 中唐文学绪论,,一、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第二、中唐文学特点: 新变与繁荣,一、安史动乱对唐代社会的深刻影响 政治、经济、人口、思想、心理、文化、文学 二、中唐文学的总体特点 思想在低沉与进取中徘徊 色彩在冷暖色里游走 诗文求新变而走向又一个高峰,,三、中唐诗歌的发展概貌 1、大历时期的低沉徘徊 韦应物、刘长卿、 大历十才子、顾况、李益 2、元和时期的繁荣 (1)、两个诗派 重艺术的怪奇派: 韩愈、孟郊、李贺等 重思想的通俗派:白居易、元稹、张籍等 (2)、各成一家的两个诗人:刘禹锡、柳宗元,,四、中唐诗风的转变: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第二节中唐前期诗人: 大历诗风,,一、刘长卿,大历诗风:参考文学史246页 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是由盛唐入中唐的诗人,创作高峰在其中后期,尤工五言律绝,自称为“五言长城”,与钱起并称“钱刘”,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等有《刘随州集》十一卷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以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为主要内容,,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诗歌表现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他的诗已不再有盛唐恢宏的气势,飞扬的神采,而多忧生、哀时、伤感,审美情趣也由壮美向纤巧转变总之,为盛唐余音,中唐先声 清·贺贻孙《诗筏》:“能以苍秀接盛唐,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二、韦应物,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任江州刺使、苏州刺使,亦称韦江州、韦苏州。

出身关中望族,安史之乱前为玄宗侍卫,任侠不羁安史之乱起后,曾入太学折节读书其诗也长于五言,苏轼:“乐天长短三千首,却避韦郎五字诗前人谓其为人秉性高洁,其诗高雅闲淡,人比之陶渊明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王、孟、韦、柳并称《观田家》、《滁州西涧》为其代表作有《韦苏州集》韦应物的早期诗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尚存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其后期作品的主导倾向,转为向往隐逸的宁静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幽居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总结: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与陶、王、孟一脉相承,其诗有陶诗冲淡、自然、流畅的一面,也有谢诗的典丽采饰、字词华美,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说其诗“澄淡精致”,在融合陶、谢这一点上与王维相似,但比王维来得清俊而没有王维诗那么空灵。

三、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指766年至779年,共14年从代宗大历初至德宗贞元中(八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其时李杜、王孟、高岑先后去世,新一代文学巨匠还未出现,韩愈,白居易、刘禹锡,这些中唐文学泰斗,要再过二十多年,到德宗贞元间才登上文坛所以这二十多年是唐诗发展相对停滞的时期大历间经济一度回升、繁荣,政治上出现了短时的升平气象,其时大体活跃著一群诗人 ,他们大都是由盛唐过来的,盛唐时他们七、八岁,对当时社会印象很深,追慕、向往盛唐之音,后人称之为“大历十才子”据姚合《极玄集》卷上、《新唐书·卢纶传》: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对大历十才子具体诗人,后人亦有其他不同说法可参蒋寅《大历诗派研究》,中华书局出版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或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皎然《诗式》:“大历中词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之丧,正在于此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钱起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裴迪书斋玩月之作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卢纶在十才子中以边塞诗著称,《塞下曲》六首为其名作: 第二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三首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四、李益,李益(748~829)比大历十子略晚,身跨大历、元和青年时诗风近十才子,以五律见长壮年时从军多年,多边塞诗,形式多为七绝、七律,这一时期为创作顶峰晚年入朝为官,多慕仙向道的闲适之作,成就不高 李益七绝凝炼含蓄,韵味深长,甚得后人推崇,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李益的边塞诗李益壮年时从军达26年,他的边塞诗,尤其是七绝,常常在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其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为其代表作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向月明看 注:碛(qi),,江南曲,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第三节 韩孟诗派,在艺术上追求新变的奇崛险怪派,一、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1、韩孟诗派的形成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起初是孟郊和韩愈的交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此外还有张籍、李贺、李翱、皇浦湜等,后来还影响到贾岛、姚合等2、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其次是“笔补造化”说,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它。

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风格3、韩孟诗派理论主张的意义 韩孟诗派的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二、韩愈,1、韩愈生平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曾任礼部侍郎,谥曰“文”,故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而孤,兄韩会抚养之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韩愈以儒家道统的传人自居,一生弘扬儒学,排斥佛老,“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重答张籍书》);“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愈全之于已坏之后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子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有《昌黎先生集》 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屈守元等《韩愈全集校注》、岳珍等《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等2、韩愈的诗歌创作 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是他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 韩愈天生雄强豪放又倡导“养气说”,增添了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气势豪猛,声宏调急如《石鼓歌》,气象阔大 韩愈仕途坎坷,其审美情趣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急调变的怪奇特征他的许多诗喜欢用佶屈聱牙的僻字晦句,奇特险怪的意象,用平常人不用的险韵,有意把诗写得奇崛拗折如《永贞行》有的诗以俗为美,以丑为美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一是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二是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即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写景、议论为一体韩愈的古诗:《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此诗颇能显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色他用散文化的语汇、句法、章法写诗,采用“赋”的表现方法,不用或少用比兴、象征、想像、夸张等修辞手段,平实地记叙一次游山的过程由此诗也可体会韩诗宏伟奇崛的风格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将此诗与秦观诗比较曰:“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说明秦、韩之诗的阴柔与阳刚之别韩愈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评:全诗意境深厚,感情强烈,气势纵横顿挫古人点评: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 “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韩愈的绝句,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决胜烟柳满皇都3、关于韩诗的争论与韩愈诗歌的影响 由于韩诗刻意求新致使语意晦涩,对诗材的不加简择导致意象过于丑陋怪诞,大量使用散文化句式和哲理性议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

如此种种,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造成不良影响,也引起后人的议论和指责赞之者说他高出老杜: 如唐司空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