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与不等式证明方法归纳共归纳了五大类,16种放缩技巧,30道典型例题及解析,供日后学习使用一、 数列求和(1) 放缩成等比数列再求和(2) 放缩成差比数列再错位相减求和(3) 放缩成可裂项相消再求和(4) 数列和比大小可比较单项二、 公式、定理(1) 利用均值不等式(2) 利用二项式定理(3) 利用不动点定理(4) 利用二次函数性质三、 累加、累乘(1) 累加法(2) 利用类等比数列累乘四、 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1) 反证法(2) 数学归纳法及利用数学归纳法结论五、 其它方法(1) 构造新数列(2) 看到“指数的指数”取对数(3) 将递推等式化为递推不等式(4) 符号不同分项放缩一、数列求和(1)放缩成等比数列再求和[典例1]已知数列,,,Ⅰ)求证:当时:;(Ⅱ)记,求证[解析](Ⅰ)令,得(*);又,,两式相减得,即与同号(**);由(*)、(**)得;(Ⅱ)令,得;由(Ⅰ)得单调递减,即;所以;即[典例2]已知数列满足,Ⅰ)求的通项公式;(Ⅱ)设的前项和为,求证:[解析](Ⅰ)由得,即;所以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首项为,所以,即;(Ⅱ)由(Ⅰ)得;所以[典例3]设数列满足,Ⅰ)证明:;(Ⅱ)求正整数,使最小。
[解析](Ⅰ)因为,且,即数列递增,所以,则,累加得,即,即;(Ⅱ)由(Ⅰ)得,且;累加得;即,所以;所以正整数,使得最小2) 放缩成差比数列再错位相减求和[典例1]已知数列满足:,,求证:[解析]因为,所以与同号;又因为,所以,即,即,所以数列为递增数列,所以,即;累加得:;令,所以,两式相减得:,所以,所以;故得[典例2]已知数列与其前项和满足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证明:[解析](Ⅰ)设公差为,所以,解得,所以;因为,所以,两式相减得;将代入原等式,解得,所以;(Ⅱ)由(Ⅰ)得,,所以(糖水原理);所以,有错位相减法得,所以,3) 放缩成可裂项相消再求和[典例1]已知[解析]即证;因为;所以;即证;记,下证;因为;所以,即原不等式成立[典例2]已知数列满足,Ⅰ)求证:是等比数列;(Ⅱ)求证:[解析](Ⅰ)因为,,两式相减得;所以,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Ⅱ)由(Ⅰ)得;因为;所以[典例3]设是数列前项之积,满足,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设,求证:[解析](Ⅰ)因为,所以,即,所以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首项为2,所以,即,所以;(Ⅱ)设,因为,即是递增数列,所以,即不等式左端成立;又因为,即不等式右端成立;综上,。
4) 数列和比大小可比较单项[典例1]已知数列满足,Ⅰ)求的通项公式;(Ⅱ)设的前项和为,求证:[解析](Ⅰ)由得,即;所以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首项为,所以,即;(Ⅱ)设为数列的前项和,;所以,要证,只需证,即;即,显然成立;所以,从而[典例2]已知,圆:与轴正半轴的焦点为,与曲线的交点为,直线与轴的交点为对,证明:(Ⅰ);(Ⅱ)若,,则[解析](Ⅰ)由点在曲线上可得,又点在圆上,则,,从而的方程为,由点在上得:,将代入化简得,则;(Ⅱ)原不等式化为,将不等式左右两端分别看成数列、的前项和,则只需证,即;因为,故,所以有;又因为当时,有,即,即,即;因为,所以,所以有;综上,,即二、公式、定理(1)利用均值不等式[典例]数列定义如下:,证明:(Ⅰ);(Ⅱ);(Ⅲ)[解析](Ⅰ)由,,得;(Ⅱ)因为,所以,累乘得;(Ⅲ)先证;由,得,即;累加得,即不等式左端成立再证;因为,所以只需证,即;因为,即;所以,即不等式右端成立;综上,2)利用二项式定理[典例]已知数列满足:,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设,,证明:[解析](Ⅰ)设即与比较系数得,即又,故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故;(Ⅱ)即证,当时显然成立。
易验证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设下面先研究其单调性;当时,;所以,所以;即数列是递减数列;因为,故只须证,即证;因为故上不等式成立;综上,原不等式成立3) 利用不动点定理求数列通项[典例1]已知函数,数列满足,,,Ⅰ)求的取值范围,使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Ⅱ)若,,求证:,[解析](Ⅰ)因为(*),即,解得,所以;下证:时,恒有因为,且,即与同号,所以恒有,由(*)得;综上,;(Ⅱ)由不动点定点得与均是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所以,即不等式左端成立;又因为;累乘得,即不等式右端成立;综上,[典例2]已知函数,数列满足,,Ⅰ)求的实数解;(Ⅱ)是否存在实数,使得对所有的都成立?证明你的结论;(Ⅲ)设数列的前项和为,证明:[解析](Ⅰ),;(Ⅱ)由(Ⅰ)及不动点定理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显然,所以取奇数时有,取偶数时有,即存在实数,使得对所有的都成立;(Ⅲ)由(Ⅱ)得;先证;只需证(为奇数),即,即;因为为奇数,上述不等式化为;因为;所以,成立,即不等式左端成立;再证;只需证,由(Ⅱ)得为偶数时,,成立;为奇数时,,即为奇数时,成立;所以,成立,即不等式右端成立;综上,。
4) 利用二次函数性质[典例]在正项数列中,,,为的前项和,且(Ⅰ)比较与的大小;(Ⅱ)令,数列的前项和为[解析](Ⅰ)令,则有,所以,即,所以;(Ⅱ),,所以,,三、累加、累乘(1)累加法[典例1]已知数列,,,Ⅰ)求证:当时:;(Ⅱ)记,求证:[解析](Ⅰ)令,得(*);又,,两式相减得,即与同号(**);由(*)、(**)得;(Ⅱ)因为,所以累加得;即,即[典例2]已知,数列的首项,Ⅰ)求证:;(Ⅱ)求证:,[解析](Ⅰ),所以;因为,所以,所以;(Ⅱ)由递推关系可得,;所以(*);又,得,即;所以(**);结合(*)、(**),得,[典例3]已知数列满足=且=-()(Ⅰ)证明:1();(Ⅱ)设数列的前项和为,证明().[解析](Ⅰ)因为,所以,即数列递减,所以;又因为,即与同号,所以;所以,即;(Ⅱ)因为,累加得;原不等式化为,即,即,即;因为,即;又因为,所以,即,累加得,所以,即,所以2) 利用类等比数列累乘[典例1]设,给定数列,其中,,[解析]因为,所以;累乘得,,即[典例2]已知数列满足:,且,设Ⅰ)比较和的大小;(Ⅱ)求证:;(Ⅲ)设为数列的前项和,求证:[解析](Ⅰ)因为,所以;(Ⅱ)因为,所以,即;因为,,所以,即;故;(Ⅲ)由(Ⅱ)中可知,,且,所以;又因为,所以,累乘得;所以,即原不等式成立。
[典例3]已知函数,数列(>0)的第一项=1,以后各项按如下方式取定:曲线在处的切线与经过(0,0)和()两点的直线平行(如图)求证:当时,(Ⅰ);(Ⅱ)[解析](Ⅰ)证明:因为所以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因为过和两点的直线斜率是所以.(Ⅱ)因为函数当时单调递增;而;所以,即因此又因为令则因为所以因此故[典例4]设数列满足,,其中证明:(Ⅰ);(Ⅱ)[解析](Ⅰ)因为,所以与同号,因为,所以;所以,累乘得,即;(Ⅱ)由(Ⅰ)得;所以,即原不等式成立四、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1)反证法[典例1]设,给定数列,其中,,求证:(Ⅰ),;(Ⅱ)如果,那么当时,必有[解析](Ⅰ)用数学归纳法可证;因为,所以;即;(Ⅱ)反证法:若当时,有;因为,,且由(Ⅰ)得单调递减;所以,即,与假设矛盾,所以当时,必有[典例2]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非负数,其前项和为,且对任意的,都有,且[解析]先用反证法证明;①若当且仅当时,有;令,则有,因而与矛盾,假设不成立;②若当时,有;令,则有,再令,则有,因而与矛盾,假设不成立;③若当时有,则,且由题意得,当时,,因而与矛盾,假设不成立;结合上述①②③得,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即;再用反证法证明;若存在时,有,即;由题意得,,所以;累加得;所以当时,有,因而与矛盾;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即;综上,。
2)数学归纳法及利用数学归纳法结论[典例]设数列满足,,证明对:(Ⅰ);(Ⅱ)[解析](Ⅰ)数学归纳法:①令,,命题成立;②假设时,命题成立,即;令,成立;由①②得,;(Ⅱ)由(Ⅰ)中数学归纳法中间步骤得,即;所以五、其它方法(1)构造新数列[典例]设数列满足,为的前项和证明:对,(Ⅰ)当时,;(Ⅱ)当时,;(Ⅲ)当时,[解析](Ⅰ)由于(*);又由于,即,即与同号,且,所以(**);结合(*)、(**),得时,有;(Ⅱ)因为,且,所以,即是单调递增数列;由(Ⅰ)得;所以;(Ⅲ)由(Ⅰ)得,,所以,所以,即不等式右端成立;令,由(Ⅰ)(Ⅱ)得;由,可得;从而;又,故,即;注意到;故;即,即,即不等式左端成立;综上,当时,有2) 看到“指数的指数”取对数[典例]已知数列满足:,[解析]先证;因为;两边取以2为底的对数,得,即;累乘得,所以,即不等式左端成立;再证;因为,所以;所以,即;两边取以3为底的对数,得,即;累乘得,所以,即不等式右端成立;综上,3)将递推等式化为递推不等式[典例1]已知数列满足:,Ⅰ)求证:;(Ⅱ)求证:;(Ⅲ)若,求正整数的最小值[解析](Ⅰ)由于,且,所以;(Ⅱ)由(Ⅰ)得,所以,即;累加得,所以,即,即;(Ⅲ)取最小值时,有,;所以,即;所以,即;累加得,所以,即,即;由(Ⅱ)得,,所以当时,有,所以最小值为2018。
[典例2]已知数列满足:,证明:(Ⅰ);(Ⅱ)[解析](Ⅰ)因为,所以;所以;(Ⅱ)先证;因为,所以;累加得;所以即,不等式右端成立;再证;因为,所以;所以,所以;累加得即,即,所以,即不等式左端成立;综上,4)符号不同分项放缩[典例]已知数列中的相邻两项是关于的方程的两个根,且.(Ⅰ)求数列的前项和;(Ⅱ)记,,求证:.[解析](Ⅰ),,;所以;;(Ⅱ)由(Ⅰ)得;先证;因为,,;所以;再证;;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