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竹林的故事91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13.50KB
约37页
文档ID:590962348
竹林的故事91_第1页
1/37

竹林的故事废名1 •一、作家与作品一、作家与作品•1 1、作家简介、作家简介• 废名,原名冯文炳(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01--19671967),湖),湖北黄梅人,北黄梅人,19261926年年8 8月开始用月开始用笔名废名笔名废名语丝社成员,丝社成员,现代小说家现代小说家2 •一、作家与作品一、作家与作品•2 2、作品及特点、作品及特点• 1924 1924年在《语丝》上发表《竹林的故事年在《语丝》上发表《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成名作《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成名作,也,也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最富有诗情和青春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最富有诗情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气息的作品之一• 废名的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乡土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文学史研究者习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文学史研究者习惯于称他的小说为惯于称他的小说为田园小说田园小说3 •2 2、作品及特点、作品及特点• 首先,具有古朴和静美的艺术风格,是首先,具有古朴和静美的艺术风格,是远离尘嚣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超尘脱俗这也是的田园牧歌,超尘脱俗这也是废名小说废名小说最大的特点。

最大的特点他的小说都是以没有他的小说都是以没有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封建宗法制农村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封建宗法制农村为背景,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没有被现代社为背景,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没有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淳朴美德,展示农村的老翁、妇女、小儿人物的淳朴美德,展示农村的老翁、妇女、小儿女的天真善良的灵魂,流露出一种寂静的美,笼女的天真善良的灵魂,流露出一种寂静的美,笼罩着淡淡的忧郁与悲哀,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罩着淡淡的忧郁与悲哀,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幻美的韵味,在静、和谐、幻美的韵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上别具一格4 •2 2、作品及特点、作品及特点• 其次,小说诗化、散文化,具有独特的其次,小说诗化、散文化,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文体价值废名的废名的小说不重视故事情节,小说不重视故事情节,而具有散文化的倾向,而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并且深受并且深受中国古典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语言精炼、浓缩,充满了跳诗文的影响,语言精炼、浓缩,充满了跳跃、省略和空白,擅长直接引古诗入小说,跃、省略和空白,擅长直接引古诗入小说,将现代白话和古典诗词融在了一起,营造将现代白话和古典诗词融在了一起,营造出一种出一种诗的意境诗的意境。

• 第三,重视意境的营造,充满了诗情画第三,重视意境的营造,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个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普通的生活场景,在废名的笔下在废名的笔下就能够化为一个就能够化为一个空灵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空灵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5 •2 2、作品及特点、作品及特点• 第四,受佛教和禅宗的影响,追求禅趣第四,受佛教和禅宗的影响,追求禅趣和玄学意味和玄学意味废名的小说对沈从文等作家废名的小说对沈从文等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为中国现代小说贡献出产生过一定影响,为中国现代小说贡献出一种奇特的诗体形式一种奇特的诗体形式6 3、废名风、废名风 废名的小说以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散文化””闻名,他将闻名,他将周作周作人的文艺观念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废名风””,对,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40年代的年代的汪曾祺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7 • 只爱读故事的人,读不了废名的只爱读故事的人,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的小说里少有扑朔迷小说,因为废名的小说里少有扑朔迷离的故事离的故事     读惯了一般新文学作品的人,可读惯了一般新文学作品的人,可能也读不惯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能也读不惯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说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     一目十行的急性子读者,更读不了一目十行的急性子读者,更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必须静下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心来仔细品味 ----- -----严家炎严家炎8 •二、初步感知二、初步感知•1 1、《竹林的故事》是讲述怎样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讲述怎样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讲的是三姑娘的故事,《竹林的故事》讲的是三姑娘的故事,她和家人住在竹林里,父亲很早去世,留她和家人住在竹林里,父亲很早去世,留下她与母亲两个人她的生活平淡如水,下她与母亲两个人她的生活平淡如水,每天种菜卖菜,侍奉母亲,不喜欢热闹,每天种菜卖菜,侍奉母亲,不喜欢热闹,也不爱梳妆打扮。

后来嫁了人,也还是过也不爱梳妆打扮后来嫁了人,也还是过着平凡的把家持道的生活着平凡的把家持道的生活9 •2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1-6 )( 1-6 ):: 三姑娘与父亲的三姑娘与父亲的故事故事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7-24 )( 7-24 ):: 三姑娘与母亲的故三姑娘与母亲的故事事第三部分第三部分(25-37)(25-37):: 三姑娘与其他人的三姑娘与其他人的故事故事10 •三、具体研读三、具体研读•废名散文化(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废名散文化(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征•人物美人物美•环境美环境美•语言美语言美 11 •(一)、人物形象之美(一)、人物形象之美•1 1、三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2 •①①活泼、可爱活泼、可爱•小时候她小时候她““非常害羞而又爱笑非常害羞而又爱笑””,跟着爸,跟着爸爸去打鱼,就安静地看着爸爸,只有鱼上爸去打鱼,就安静地看着爸爸,只有鱼上了钩了钩““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这时才跟着她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这时才跟着她的欢呼的叫声热闹起来的欢呼的叫声热闹起来””,一个活泼可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有时候她又会的小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有时候她又会把爸爸忘记了,把爸爸忘记了,““只是不停地抠土,嘴里只是不停地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一扬””。

13 •②②质朴• ““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这自然是旧的了””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她素淡地生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她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的幽微情趣•③③勤劳能干勤劳能干•跟随父亲打鱼;跟随父亲打鱼;““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母亲洗衣替母亲洗衣””;父亲死后,;父亲死后,““母子都是那样勤敏母子都是那样勤敏””;去卖菜,;去卖菜,““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14 •④④俏皮、善良俏皮、善良•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诘: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东西?””但还是多抓了一把菜给但还是多抓了一把菜给““我们我们””。

•⑤⑤乖巧、孝顺乖巧、孝顺•拒绝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伴母亲,准备第二拒绝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伴母亲,准备第二天要卖的蔬菜天要卖的蔬菜•⑥⑥脱俗•她一听到她一听到““我们我们””说:说:““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就立即翩然就立即翩然离去,决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离去,决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15 •2 2、探究:、探究:•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为什么她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为什么她说话不客气,与母亲争吵?难道母女说话不客气,与母亲争吵?难道母女缺少爱吗?缺少爱吗?16 •不缺少爱不缺少爱•((1 1)三姑娘深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三姑娘深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母母亲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8 8岁就帮妈妈岁就帮妈妈洗衣服,拒绝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伴洗衣服,拒绝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伴母亲,准备第二天要卖的蔬菜母亲,准备第二天要卖的蔬菜 •((2 2))母亲也深爱着唯一的女儿母亲也深爱着唯一的女儿母亲求签母亲求签保佑仅有的女儿,更见女儿在她生命中重保佑仅有的女儿,更见女儿在她生命中重要。

要 •((3 3)两人却有着深深的隔阂两人都以自)两人却有着深深的隔阂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对方,但两人间缺少沟通,己的方式爱着对方,但两人间缺少沟通,因此两人的爱却不被对方理解,逐渐疏远因此两人的爱却不被对方理解,逐渐疏远隔膜起来隔膜起来17 •文中有三对典型的矛盾:文中有三对典型的矛盾:• 比如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 ” ,妈妈却说,,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乡户人家呵,要这样?”—”———母亲以乡里人自居,土生土长的乡户人家应该母亲以乡里人自居,土生土长的乡户人家应该不干不净才正常,体现隔膜,和互相不理解;不干不净才正常,体现隔膜,和互相不理解;• “ “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来””,,““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想在家里陪母亲,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三姑娘想在家里陪母亲,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路去————母亲希望她融进热闹的圈子里,性格活母亲希望她融进热闹的圈子里,性格活泼一些,是爱她的表现。

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深泼一些,是爱她的表现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深爱着对方,却总是误解爱着对方,却总是误解 18 •这是本文中悲剧性所在,这是本文中悲剧性所在,两人互相爱着又两人互相爱着又相依为命的人,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相依为命的人,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默母女两人母女两人不仅在生活上艰难,更在精不仅在生活上艰难,更在精神上孤寂,两人都孤寂,无助,孤单,两神上孤寂,两人都孤寂,无助,孤单,两人之间产生一种冷漠与疏离,两母女没有人之间产生一种冷漠与疏离,两母女没有什么温馨亲密的交流,只能在误解中逐渐什么温馨亲密的交流,只能在误解中逐渐陌生疏远陌生疏远加上父亲去世,没有第三个人加上父亲去世,没有第三个人来调解,沟通她们的气氛,只能逐渐尴尬来调解,沟通她们的气氛,只能逐渐尴尬疏远19 • 人情人性之美:人情人性之美:•少女的清纯之美少女的清纯之美三姑娘生于绿水翠竹之三姑娘生于绿水翠竹之间,依水傍竹、天真未凿,从体态到性格间,依水傍竹、天真未凿,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水的爽洁、竹的清脱作家将自然有水的爽洁、竹的清脱作家将““五五四四””时期的青春气息注入到这似水柔情的时期的青春气息注入到这似水柔情的乡村少女身上。

乡村少女身上人与人之间淳朴、友善人与人之间淳朴、友善20 •3 3、简析、简析““我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在小说中的作用 •““我我””的叙述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我””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见证人,人,•““我我””是小说的是小说的线索人物线索人物,,•““我我””的视觉出现的视觉出现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21 •(二)、环境美(二)、环境美•1 1、、文中有多处写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这文中有多处写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主要写了竹林、流水、菜园、山坡,主要写了竹林、流水、菜园、山坡,•自然景致的清新脱俗自然景致的清新脱俗•田园风光的宁静优美田园风光的宁静优美22 •2 2、第、第1313节的景物描写节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有哪些作用??•((1 1)通过描绘平沙、木桥、堤坝、城门、)通过描绘平沙、木桥、堤坝、城门、竹林等意象来构建了一幅民俗风情画,竹林等意象来构建了一幅民俗风情画,为为人物活动提供美的背景人物活动提供美的背景•((2 2)表现了)表现了周围环境的静谧(寂静)。

周围环境的静谧(寂静)•((3 3)以环境来)以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心理烘托人物的心理一方面烘一方面烘托了三姑娘很想去看戏又担心母亲一个人托了三姑娘很想去看戏又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孤单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在家孤单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担心和鼓励对女儿的担心和鼓励23 •3 3、小说以叙述、小说以叙述““三姑娘三姑娘””的故事为主,却以的故事为主,却以““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为题,有何用意?为题,有何用意? •①①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为小说渲染了一种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②②竹林是三姑娘竹林是三姑娘生长、成长之地生长、成长之地,这里有三姑娘,这里有三姑娘的幸福与哀愁的幸福与哀愁•③③三姑娘与竹林之间已达成了三姑娘与竹林之间已达成了一种诗情的象征境一种诗情的象征境界界::竹林的清幽与三姑娘的清纯,翠竹的生机勃竹林的清幽与三姑娘的清纯,翠竹的生机勃勃与三姑娘的青春健美、竹子的清新挺拔与三姑勃与三姑娘的青春健美、竹子的清新挺拔与三姑娘的美丽坚韧,都形成了一种象征的关系娘的美丽坚韧,都形成了一种象征的关系。

•④④竹林之美竹林之美衬托三姑娘形象美衬托三姑娘形象美,人物形象与自然,人物形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富有诗意环境和谐相融,富有诗意24 •4 4、作品中为什么淡化三姑娘的父亲老程的、作品中为什么淡化三姑娘的父亲老程的死?死?• 作品写于作品写于2020世纪世纪2020年代,从字里行间我们可看年代,从字里行间我们可看出三姑娘一家的贫困无疑,老程的死是与社会出三姑娘一家的贫困无疑,老程的死是与社会有关系的但作者废名削弱了小说批判性的思想有关系的但作者废名削弱了小说批判性的思想力度而增强了道德意识力度而增强了道德意识在废名那里,没有社会在废名那里,没有社会与自然相互对立的结构形式,他构筑的是一个相与自然相互对立的结构形式,他构筑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世界对封闭的自然世界• 再加上废名再加上废名信奉佛教信奉佛教所以在《竹林的故事所以在《竹林的故事》中,老程的死似乎不是一种生命的结束》中,老程的死似乎不是一种生命的结束而是意而是意味着生命与自然的融合,在融合中生命于是也就味着生命与自然的融合,在融合中生命于是也就获得了永恒获得了永恒25 小说中人们的生活平静、恬淡、古小说中人们的生活平静、恬淡、古朴、节奏舒缓,没有大起大落;具有朴、节奏舒缓,没有大起大落;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幻美的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幻美的韵味。

韵味 社会环境: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社会环境: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26 (三)语言淡雅之美:(三)语言淡雅之美:•他描写环境:他描写环境:““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茅屋两边都是菜园””,读起来像一首诗,,读起来像一首诗,意蕴深厚,形象优美,作者精心挑选的词意蕴深厚,形象优美,作者精心挑选的词语营造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语营造出一幅优美的图画•写人物恰如三姑娘的写人物恰如三姑娘的““竹布单衣竹布单衣””,,““颜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不事雕琢,语言如,不事雕琢,语言如诗27 •小结:小结:•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意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意蕴和境界叫做意境蕴和境界叫做意境《竹林的故事》一文《竹林的故事》一文的意境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的意境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风光景物之美风光景物之美: :宁静优美的的田园风光,清宁静优美的的田园风光,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致新脱俗的自然景致•人情人性之美人情人性之美 •语言淡雅之美语言淡雅之美 28 • 废名的小说写得像诗、像散文一样优美;他废名的小说写得像诗、像散文一样优美;他的小说平淡如水、没有高潮也一样有吸引力。

的小说平淡如水、没有高潮也一样有吸引力• 作为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废名的作品并不像作为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废名的作品并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那样写实,揭露农村的愚昧无知,别的乡土文学家那样写实,揭露农村的愚昧无知,批判封建残留思想的丑陋,批判封建残留思想的丑陋,他笔下的他笔下的““乡土乡土””,,没有宗法制农村的天灾与人祸,横暴与屈辱,而没有宗法制农村的天灾与人祸,横暴与屈辱,而代之以由灵性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代之以由灵性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的的““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与与““平凡的人性美平凡的人性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禅意他只是写了平凡人的平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禅意他只是写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盈溢着田园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牧歌式的恬静气息废名的作品废名的作品““有一种隐逸的有一种隐逸的情调,有一种冲淡如陶诗、清澈如溪流的风格情调,有一种冲淡如陶诗、清澈如溪流的风格而《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体现而《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体现   29 30 •“五四”时期其他的乡土作家,大多是采用写实的笔触,描写败落的农村,愚昧野蛮的乡风,古老的宗法制下上演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乡间悲剧,而废名却绕开了这些,追求一种超越悲哀、达观睿智、亲自然、乐人生的人生境界。

他的小说中并非没有痛苦和悲剧,只是他以“悲慈之心写人间悲苦,再美好的人性人情中得到解脱”在《竹林的故事》中,妻子失去丈夫,女儿失去父亲,是人生莫大的痛苦,但我们在小说中却看到,即使这样的痛苦,也被化解在静穆的竹林和三姑娘母女平静的生活中,母女彼此的体贴,三姑娘的乖巧勤敏,冲淡了失去亲人的悲恸废名是以欣慕的心情,描写纯朴的乡风民俗,赞美纯朴善良的乡间翁媪男女的,因此他的小说就没有五四其他乡土小说中常见的凝重、阴郁格调和悲剧气氛,而显得轻灵、冲淡,有一种飘逸超脱的古趣   废名受禅宗的影响很深,他的不少小说都透露出一种禅味,尤其喜欢追求一种平淡而辽远,朴讷而超脱的禅境,把人放到宇宙自然之中,以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合一因此,在废名的小说中,人与自然往往是浑然一体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思融于自然之中,构成宁静淡泊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31 •2121、说说《竹林的故事》的意境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说说《竹林的故事》的意境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 6分)分)•①①风光景物之美:田园诗的乡村风光,清新脱俗的自然风光景物之美:田园诗的乡村风光,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致小说中的故事几乎都是在这样绿意盎然的春天展景致小说中的故事几乎都是在这样绿意盎然的春天展开,溪流潺潺,竹林葱茏,平常的田园小景却蕴蓄着丰开,溪流潺潺,竹林葱茏,平常的田园小景却蕴蓄着丰富的情趣和宁静、优美的牧歌情调。

富的情趣和宁静、优美的牧歌情调•②②人情人性之美:如少女的清纯之美三姑娘生于绿水人情人性之美:如少女的清纯之美三姑娘生于绿水翠竹之间,依水傍竹、天真未凿,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翠竹之间,依水傍竹、天真未凿,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水的爽洁、竹的清脱作家将水的爽洁、竹的清脱作家将““五四五四””时期的青春气息时期的青春气息注入到这似水柔情的乡村少女身上注入到这似水柔情的乡村少女身上•③③语言淡雅之美,一条河、一簇竹、一重茅屋、两边菜语言淡雅之美,一条河、一簇竹、一重茅屋、两边菜园,废名写田园风景轻勾淡描写人物恰如三姑娘的园,废名写田园风景轻勾淡描写人物恰如三姑娘的““竹布单衣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不事雕琢,语,不事雕琢,语言如诗32 讨论讨论2 2:文中多处写到竹林,竹林与三姑娘有着怎:文中多处写到竹林,竹林与三姑娘有着怎样的关系?样的关系?竹林竹林她在这里唱歌嬉戏,帮父亲捉鱼,帮母亲买盐,她在这里唱歌嬉戏,帮父亲捉鱼,帮母亲买盐,但这里也垒着她父亲绿团团的坟堆三姑娘也好但这里也垒着她父亲绿团团的坟堆三姑娘也好像是专门为这片葱笼的竹林生长的像是专门为这片葱笼的竹林生长的。

竹林孕育三姑娘的性格、节操,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竹林孕育三姑娘的性格、节操,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诗情的象征境界种诗情的象征境界竹一般有竹一般有““节节””,, 养成了养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三姑娘的淳朴善良脱俗生于斯,长于斯的三姑娘的淳朴善良脱俗③③用竹林清新脱俗之美衬托三姑娘的清纯之美用竹林清新脱俗之美衬托三姑娘的清纯之美绿绿意盎然的春天,溪流潺潺,竹林葱茏,三姑娘生意盎然的春天,溪流潺潺,竹林葱茏,三姑娘生于绿水翠竹之间,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水的爽洁、于绿水翠竹之间,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水的爽洁、竹的清脱竹的清脱 33 •2020、文中有多处写景,主要写了竹林、流水、菜园、山、文中有多处写景,主要写了竹林、流水、菜园、山坡第9 9节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节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3 3分)分)•这一段废名写得极为细腻,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一点凡尘这一段废名写得极为细腻,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一点凡尘的喧嚣,然而却又在无语中湮灭读者们都正凝神谛听,的喧嚣,然而却又在无语中湮灭读者们都正凝神谛听,可三姑娘没有说话,她妈妈也静默着,只有那隐隐约约可三姑娘没有说话,她妈妈也静默着,只有那隐隐约约的聒聒声告诉我们这是个凡尘世界。

的聒聒声告诉我们这是个凡尘世界那个热闹的城是如那个热闹的城是如此遥远,亦幻亦真,可那似乎更近似于一个空象,在她此遥远,亦幻亦真,可那似乎更近似于一个空象,在她们的心里一闪而过,激起小小的涟漪,然而还是被时光们的心里一闪而过,激起小小的涟漪,然而还是被时光冲淡了这就是生命,才能感废名的字里行间,我们分冲淡了这就是生命,才能感废名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能感悟到一种类似于禅的智慧明能感悟到一种类似于禅的智慧那雀声恰似王籍在那雀声恰似王籍在《入若耶溪》里的《入若耶溪》里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一样,越衬托出三姑娘所生活的周围环境的静谧在这样的氛越衬托出三姑娘所生活的周围环境的静谧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的脑中将会呈现出一片原始的空白,思绪也围中,我们的脑中将会呈现出一片原始的空白,思绪也飞到一向不知名的角落,去探索三姑娘的生活艺术和人飞到一向不知名的角落,去探索三姑娘的生活艺术和人生哲学当我们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时,我们离废名很近,生哲学当我们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时,我们离废名很近,离禅宗情趣也很近,便极易与作者心意相通,产生共鸣离禅宗情趣也很近,便极易与作者心意相通,产生共鸣。

34 •《竹林的故事》  短篇小说冯文炳(笔名“废名”)作 写于1924年10月,1925年发表  《竹林的故事》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 35 •谁能把小说写得像诗、像散文一样优美?谁的小说平淡如水、没有高潮也一样有吸引力?废名创造了这个奇迹,作为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废名的作品并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那样写实,而是写“飘”他的小说情节淡化,不见大起大落,只是写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废名的作品“有一种隐逸的情调,有一种冲淡如陶诗、清澈如溪流的风格而《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体现   《竹林的故事》讲的是三姑娘的故事,她和家人住在竹林里,父亲很早去世,留下她与母亲两个人她的生活平淡如水,每天种菜卖菜,侍奉母亲,不喜欢热闹,也不爱梳妆打扮后来嫁了人,也还是过着平凡的把家持道的生活。

小说没有高低起伏的情节,全文如一条浅溪缓缓流动,但却给人一种心灵的享受,让人爱不释手同样的乡土题材,可废名却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一样,揭露农村的愚昧无知,批判封建残留思想的丑陋,他笔下的“乡土”,没有宗法制农村的天灾与人祸,横暴与屈辱,而代之以由灵性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的“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与“平凡的人性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禅意36 •2 2、作品简介、作品简介• 废名的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乡土抒情小说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文学史研究者习惯于称他的小一帜,自成一家,文学史研究者习惯于称他的小说为说为田园小说田园小说,其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其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主要收入了其第一个小说集时期:前期的作品主要收入了其第一个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竹林的故事》中,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具有一种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具有一种““田园牧歌田园牧歌””情调;二是表现由于宗法社会关系情调;二是表现由于宗法社会关系的渐趋解体给农民带来的凄苦命运,对这种生活的渐趋解体给农民带来的凄苦命运,对这种生活的逝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具有一种挽歌情的逝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具有一种挽歌情调。

调《竹林的故事》就是其前期的代表作之一《竹林的故事》就是其前期的代表作之一• 30 30年代后,废名成为了京派的重要小说家,年代后,废名成为了京派的重要小说家,文体上的实验色彩更加的明显,文体上的实验色彩更加的明显,抒情性抒情性发挥到了发挥到了极致,而文字却越来越简僻、晦涩极致,而文字却越来越简僻、晦涩 37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