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译文与鉴赏(优秀9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注释 篇一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牵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注释 篇二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牵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译文及注释 篇三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牵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家乡长安,那菊花也许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牵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鉴赏 篇四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言绝句,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实,实际构思精致,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其次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牵强地根据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连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揣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缘由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殊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显明,详细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终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原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显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旧孤独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予着诗人对饱经斗争忧患的人民的怜悯,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前言 篇五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实,实际构思精致,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练习题 篇六 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3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3、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等(2分) 2、【答案要点】: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予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干脆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干脆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孤独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显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3分,指出表现方法干脆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 3、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予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美丽、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宠爱之情。
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译文 篇七 牵强地想要根据习俗去登高饮酒,惋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孤独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篇八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 篇九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实,实际构思精致,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白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剧烈的无可奈何的心情重阳节大家都喜爱登高,而诗人却说牵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心情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据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困难: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难过,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连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揣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缘由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牵强地根据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事实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殊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显明,详细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终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原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显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旧孤独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予着诗人对饱经斗争忧患的人民的怜悯,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译文与鉴赏(优秀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