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洛阳,处黄河之畔,作为十三朝古都,在漫长的华夏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印迹…… 迈入新世纪,洛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2010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洛阳定位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推动洛阳城市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南扩,跨越伊河,构建洛龙新区,成为河南两个经济增长级之一,洛阳城市格局在谋求巨变…… 伊河作为洛阳城市的“生命廊道”,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中的重要“缝合带”,如何在进一步发挥其生态价值的同时,丰富产业结构,融入城市要素,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新区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项目以生态景观廊道建设为根本,以构建都市型观光农业为导向,采取“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强调尊重本地自然特征、促进城市与自然共生”的低冲击开发理念,在实现生态廊道功能的前提下,依托农业发展附加产业功能,以洛阳地域文化为灵魂,打造中部地区甚至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园区,使其成为集观光农业、休闲养生、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多功能廊道 3 1. 项目概况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位 1.1 项目区位 项目位于洛阳市南部,西侧是洛南新区,紧邻隋唐古城遗址和洛阳文化中心 项目东邻伊河,北连洛阳主城,南临龙门石窟,东靠伊河,西接龙门大道。
项目临近洛阳站、高铁站等多个火车站,通过龙门大道可直通机场 1.2 项目范围 1.2 项目范围 项目西邻洛阳城市主干道龙门大道,东临二广高速,南靠伊河,北至开元大道 项目总占地6015.425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农业用地,占地面积5050.425亩 ——安置开发建设用地,占地面积965亩其中:村民安置用地160亩,学校及教育用地65亩,商住开发用地740亩涉及八里堂和槐树湾两个村 2. 项目背景 2. 项目背景 4 3.1 定位思路 3.1 定位思路 3. 项目发展定位 3. 项目发展定位 注入“十三朝农业文明博览”的文化内涵 “1+3”产业发展模式,农旅融合 生态、景观为基础 有生命的载体 功能载体 基本载体 满足直接利益 需求 满足基本生存 需求 满足社会需求 生 态 是 一 切 价 值 的 基 础,若生态不存在,则 价值归零 产业价值 生态价值 文化价值 生态零点 5 项目充分利用洛阳“十三朝古都”的文化优势,以“文化与传承”为目标,从中国朴质的田园文化出发,以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发展为主线,形成“十三朝+现代”的纵向时间轴线 项目以十三朝古都文化为亮点,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质、文字、雕塑、路标、背景墙等来标示各个节点,并与园区内各朝代农业文明展示馆、大面积作物种植形成融合。
以园区为背景,以树木、花草、雕塑、时间坐标为亮点,带人们重新解读农业这部古书卷,畅游黄河文明的历史长河,展示优秀农业技术的一脉相承,重塑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的经典 3.2 主题方向 3.2 主题方向 3. 项目发展定位 3. 项目发展定位 农业旅游 文化内涵 生态平衡 农业旅游 文化内涵 生态平衡 永恒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最终竞争力 永恒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最终竞争力 6 3. 项目发展定位 3. 项目发展定位 3.3 总体定位 3.3 总体定位 园区功能构架园区功能构架生态观光类 生态观光类 科普教育类科普教育类 休闲娱乐健身类休闲娱乐健身类 休闲度假类休闲度假类 农业文化体验类农业文化体验类 节庆活动类节庆活动类 生态农业观光 生态农业观光 湿地馆观光 湿地馆观光 农业科技教育 农业科技教育 自然生态教育 自然生态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水上娱乐项目 水上娱乐项目 户外运动项目 户外运动项目 青少年娱乐项目 青少年娱乐项目 拓展培训项目 拓展培训项目 儿童娱乐项目 儿童娱乐项目 特色商业街 特色商业街 养生度假 养生度假 商务度假 商务度假 农耕文化体验 农耕文化体验 渔业文化体验 渔业文化体验 历史文化体验 历史文化体验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园区特有节日 园区特有节日 农业科技生产类农业科技生产类 现代农业示范交流 现代农业示范交流 苗木育种基地 苗木育种基地 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科技展示、商贸交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科技展示、商贸交流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观光农业园都市型现代观光农业园 ◆ ◆ 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科技展示、商贸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生态园 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科技展示、商贸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生态园 ◆ ◆ 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 ◆ 洛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展示区 洛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展示区 ◆ ◆ 洛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 洛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 ◆ ◆ 洛阳市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示范区 洛阳市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示范区 项目以伊河生态廊道的建设为契机,依托伊河优势生态资源与农业基础,融入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品牌与人文资源。
以生态农业为载体,农业科技信息展示、交流为衍生,打造具有文化、生态与产业复合功能的,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科技展示、商贸交流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观光农业园,使之成为洛阳生态城市建设的新亮点、洛阳历史文化展示的新窗口、洛阳农业发展的新样板 华夏农耕博览园 华夏农耕博览园 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 ? 核心商圈:洛阳市区及下辖市县 ? 次要商圈:中原经济区其它地区 ? 边缘商圈:国内其它地区及国际地区 3.4 功能构架 3.4 功能构架 7 Yi River Ecological Corridors of Luoyang3. 项目发展定位 3. 项目发展定位 3.6 发展思路 3.6 发展思路 项目设计以 “博”与“商”为主要支撑,贯穿由“参看”至“交流”的发展思路广泛采集汇集种子、草药、苗圃、农药等各类农业发展信息,博采博聚,进而形成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博览会,与文化旅游交相呼应,形成展示中原地区农业文明的亮点;以博览会为契机,依托园区文化旅游相关产业,打造农业发展、文化旅游等各类商机交流的平台,并以此带动商业、商贸的后续发展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有文化内涵的现代观光农业园 洛阳伊河生态廊道建设的标杆 洛阳低冲击开发典范 洛阳旅游业的新亮点 洛阳农业发展新动力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有文化内涵的现代观光农业园 洛阳伊河生态廊道建设的标杆 洛阳低冲击开发典范 洛阳旅游业的新亮点 洛阳农业发展新动力 3.8发展目标 3.8发展目标 丰富城市 旅游产品 丰富城市 旅游产品 整合区域 旅游资源 整合区域 旅游资源 城市形象 提升 城市形象 提升 示范带动 城乡一体示范带动 城乡一体促进地方 经济发展 促进地方 经济发展 建设意义建设意义 3.9 建设意义 3.9 建设意义 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 项目建设支撑项目建设支撑技术支持 市场需求 区位优势 产业基础 技术支持 市场需求 区位优势 产业基础 3.7 支撑条件 3.7 支撑条件 项目将体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推广、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运营”优势,从而强调项目的唯一性,充分体现项目的比较优势。
8 充分遵循“自然”原则充分遵循“自然”原则,规划力求环保,保护生态使规划区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理想场所,也能发挥清洁水源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城市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 融入“古都历史文化”,融入“古都历史文化”,项目充分利用洛阳“十三朝古都”的文化优势,以“文化与传承”为目标,以沿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发展为主线, 取岩层“层层铺开、累积沉淀”的理念,根据农具的发展演变,以寓意东方文明起源的河东为起点,将整个园区沿着农作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对园区进行划分,最终形成“十三朝+现代”的纵向时间轴线 园区规划设计上从中国朴质的田园文化出发,对主要道路的绿化带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在朝代分区节点上,重点打造特色的时间坐标 同时,以中国书法和诗歌的发展演变为基础,在各个朝代的时间坐标处设置“诗墙”,展示十三朝文学作品中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农耕、药学、花卉等方面的诗歌、谚语,形成农业文明展示的文学缩影,使人们从文学角度深入了解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集农业、观光、休 闲、文化旅游等为 一体的功能型生态 廊道 4. 规划理念 4. 规划理念 9 “注释农业古书卷”——“解读文明、传承精华、塑造经典”“注释农业古书卷”——“解读文明、传承精华、塑造经典” 项目充分利用洛阳“十三朝古都”的文化优势,以“文化与传承”为目标,以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发展为主线,形成“十三朝+现代”的纵向时间轴线。
取岩层“层层铺开、累积沉淀”的理念,根据农具的发展演变,以寓意东方文明起源的河东为起点,将整个园区向西切割为六大板块,并大致沿着农作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在古代的五个展示区,依次种植野菜、粮食、中草药、蔬菜、花卉五大类农作物;在现代农业展示区,则重点布局高科技现代农业,凸显现代农业文明的发达与进步 农业 文明 田园 文化 诗歌 文化 农业 文明 田园 文化 诗歌 文化 1 2 3 1 5. 规划构思 5. 规划构思 长恨田园无觅处——勿待阑珊夜,南山自悠然 长恨田园无觅处——勿待阑珊夜,南山自悠然 项目规划在十三朝分期的基础上,从中国朴质的田园文化出发,对主要道路的绿化带进行独具匠心地设计,在朝代分区节点上,重点打造特色的时间坐标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质、文字、雕塑、路标、背景墙等来标示各个节点,并与园区内各朝代农业文明展示馆、大面积作物种植形成融合,以园区为背景,以树木、花草、雕塑、时间坐标为亮点,如同一支神笔,挥洒自如,变化无穷,极富节奏感与韵律,融繁杂的景物于一幅统一而富于变化的长卷中 为文之道缘为人——难得一颗悯人心,把酒挥诗问众生 为文之道缘为人——难得一颗悯人心,把酒挥诗问众生 “一字一言皆思想”。
项目规划以中国书法和诗歌的发展演变为基础,在各个朝代的时间坐标处设置“诗墙”,并选取十三朝文学作品中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农耕、药学、花卉等方面的诗歌、谚语,同时对应各个朝代文字发展变化的脉络,分别以同时期代表文字书写所选作品,使人在明晰文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领略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从文学角度深入了解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 3 10 将水作为一个过程引入景观, 用于场地的主要活动路径上, 可以给穿越场地的游人提供一个清净互动的场所 同时将文化元素融入整个基地公共空间及景观流线的设计体系中, 秉承对场地历史内涵的尊重与理解, 结合现代创新的设计手法, 营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 且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氛围 ■ ■ 以水为轴,穿越时空 以水为轴,穿越时空 ■ ■ 传承历史文化, 发掘与强化人文特征 传承历史文化, 发掘与强化人文特征 5. 规划构思 5. 规划构思 11 6.1 用地规划 6.1 用地规划 用地性质 用地代号 面积(公顷) 比例(%) 工业用地 M 62.17 15.50 道路用地 S 8.25 2.06 水域 E1 3.70 0.92 耕地林业用地 E4 273.80 68.28 村镇建设用地 E6 53.08 13.24 总计 401.00 100.00 用地现状构成表 用 地 面积(公顷) 面积(亩) 比例(%) 建设用地 商住用地 49.32 740 12.30 安置用地 10.66 160 2.66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36 65 1.08 农业用地 农业种植用地 318.66 4899 81.44 配套服务设施用地 10.06 151 2.51% 401 6015 100.00 总用地 用地规划构成表 用地现状图 用地规划图 6. 规划方案 6. 规划方案 12 6.2 用地布局 6.2 用地布局 6. 规划方案 6. 规划方案 13 6.2 用地布局 6.2 用地布局 6. 规划方案 6. 规划方案 14 规划区总体框架分为“两轴、三心 、多园”两轴、三心 、多园”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