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哲理故事结果哲理故事 结果哲理故事1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头: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安营扎寨在附近的狐狸们,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这只狐狸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 第二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 第三只狐 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
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有时我们也称它为强迫症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第四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拍死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 第五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它伤心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这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 第六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这样的话,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样。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和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 第七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运怎么这么悲惨啊,想吃个葡萄的愿望都满足不了,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啊?越想它越郁闷,最后郁郁而终 (这只狐狸的情况是“抑郁症”的表现,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第八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尝试着跳起来去够葡萄没有成功,它试图让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还试了一些其他的办法也没有见效它听说有别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后它一头撞在葡萄架下 (这只狐狸的下场是由于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不患无,患不均”的现象很多人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因为心理不平衡选择了不适当的应对方式 第九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同样是够不到葡萄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 第十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与高高的葡萄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以现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决定利用时间给自己充下电,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了 (这只狐狸采用的是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它能够正确分析自己和问题的关系和性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第十一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同样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它转了一下眼睛,把几个同伴骗了来,然后趁它们不注意,用铁锹将它们拍昏,将同伴摞起来,踩着同伴的身体,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葡萄 (这只狐狸虽然最后也解决了问题,但它是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来解决的,这种应对方式不可取 第十二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这是一只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个弱女子无论如何也够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别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个男朋友,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给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礼物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原则",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或是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第十三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对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满,这导致了它不能尝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来说因为葡萄藤太好高骛远,爬那么高,说葡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发泄完后,它平静地离开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抵消作用”,即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第十四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来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轻蔑地看着这些,作呕吐状,嘴上说:“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反向作用",即行为与动机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第十五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它诗性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置换作用”,即用一种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 第十六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想吃葡萄的愿望不能实现后,不久便产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况。
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饮食的它,怎么会在消化系统出现问题 (这只狐狸发生的情况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转化”即个体将心理上的痛苦转换成躯体上的疾病 第十七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它嘴一撇,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狐狸中已经有人吃过了,谁说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样行!” (这只狐狸所表现的言行是一种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傍同作用”,即当自我价值低于他人价值时,寻找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来实现自我价值 第十八只狐狸 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捞月,现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传为千古佳话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这只狐狸采取的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终的结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 心态这东西说不准,关键看你自己如果去摆正他,小小浅显的道理,通过寓言来告诉大家,就看你自己怎么去做了! 结果哲理故事2 李牧是赵国的大将,他深沉大度,尽心报国。
当时他曾奉命在北方抵御匈奴在他防守的时候,所在地的官吏都由他任免,百姓交纳的税收都归人他的军营,作为供养兵将的军资,赵王一律不过问,李牧可谓位高权重 李牧带兵严格,认真地训练士卒射箭骑马的技术,并让他们留心远方烽火的消息,还派遣许多间谍到敌方探査动静,不过他也非常优待属下,每天都要杀好几只牛羊给士兵们享用,因此深得将士爱戴但让人意外的是,如此忠心的李牧却严格命令:“如果匈奴进攻,就赶紧收拾好兵器回到城内把守,有哪个人私自出去攻击对方,定杀不赦 于是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事先得到烽火的报警,然后妥当地退守要地,不与之正面开战一连好几年,没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夺走 时间长了,匈奴人都觉得李牧是怯懦的人,因此对他毫不在意,甚至连赵国的士兵们也认为主帅胆小无能赵王听说了此事,便遣使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没有改变以前的做事方式赵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召了回来,派其他将领代替他的职位 不到一年时间,匈奴再次前来进犯,赵兵皆出与之争战,但出战的结果多是失败,丧失了许多土地,边境百姓也无法正常安稳地生活赵王见边事不利,便想请李牧回来统御北方这时李牧已经称病在家,不愿出仕,无奈赵王强请硬求,非要他重任边将不可。
李牧于是要求必须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军,才愿意奉命出马,赵王立刻就答应了 重做将军的李牧命令手下的士兵遵循以前的做事方法,这让匈奴数年里一无所获,但他们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小怯懦防守边塞的将士天天得到赏赐却不用打仗,他们都很希望能和匈奴一决死战,以作为对赏赐的回报此时,李牧知道军心齐了,就挑选了十多万精兵,并让他们做好战斗的准备,然后把城中百姓养的牲畜都赶到城外去 没多久,就有一小部分匈奴来犯,李牧先命数千人应战,然后假装不敌,故意败北回营匈奴首领听说了,便率军大举侵边,这时李牧才率主力迎击,一鼓作气,歼灭了匈奴十多万人马,这让匈奴元气大伤这时,他们才明白李牧的碌碌无为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假象从那时起,匈奴人一听见李牧的名字,简直闻风丧胆,再也不敢来进犯了 想成就大业的人,要有忍耐的精神,不应该被自己一时冲动的感情所左右,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就要分清远近大小和轻重缓急,在该舍的时候要忍痛割爱,在该忍耐的时候要从长计议,谨慎行事 结果哲理故事3 在我年轻的时候,收到过许多超速罚单 一天,我居住的加利福尼亚州的机动车管理部门通知我说,如果我再收到一张罚单,驾照将被吊销一年,并且,建议我去办公室见他们的一位心理学家。
我到了机动车管理办公室后,心理学家批评我的超速罚单太多了 “每个人都会收到超速罚单我为自己辩解说 “不是那样在加利福尼亚,一般人每四年才收到一张 我听后很吃惊,因为过去我一直以为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总是收到罚单!而自此后,我再也没有收到过罚单 心态就像铁路的转轨器,决定事件发生后转向什么结果 如果你能让自己的心始终充满阳光,看到并坚信好的那一面,事情真的会转向这样的轨道,使你得到一个美好的结果 结果哲理故事4 在做一件事情以前,我们总是顾虑重重,担心这,担心那,结果这件事还没有做就胎死腹中针对这个问题,有一位学者做了一个实验,他让试验者把最担忧的事一件一件地写在纸上,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打开,看有多少事情真正发生了结果出人意料,人们所忧虑的事有90%以上都未发生,原来大部分的忧虑都是多余的 有着“电脑大王”之称的王安在小时候就遭遇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外面玩耍,发现树上掉下一个鸟窝,里面还有一只不会飞的雏鸟,模样非常可爱王安喜出望外,打算把这只鸟儿带回家中喂养,可就在他准备拾起地上的鸟儿时,他的眼前突然闪过母亲严厉的目光。
母亲向来反对他养宠物,尤其是外面捡来的小动物王安想,如果贸然将小鸟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