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知识考试小学语文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贵阳市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知识考核,是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一次重要的水平考试,是提高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考试成绩将作为对教师综合素质评定的依据之一二、命题指导思想 根据《贵阳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实施细则》(筑教发[2012]33号文件)要求,贵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考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结合我市基础教育的实际,命题要有利于教师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实施有效教学;有利于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有利于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三、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1.考查内容体现基础性突出对教师基本学科素养的评价试题首先关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内容,即所有教师在学习学科知识和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核心观念、思维方法、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所有试题解答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2.试题素材、解题方法、试卷形式等体现公平性贵阳市10个区(市、县)小学语文学科分别使用了两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本次试题素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为考查依据结合贵阳市的教学实际,做到考核内容、试题素材和试卷形式对不同版本的教师而言是相对公平的同时,试题中会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才能够理解的试题素材试卷的构成将考虑到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学科技能3.试卷具备有效性(1) 命题要以全面考查教师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教师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基本状况要处理好课程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2)要注意处理好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思维发展过程中求同和求异的关系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教师在语文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3)杜绝出现繁、偏、旧的试题,也不能出现有知识性错误的试题4.命题应遵循以下评价理念:(1)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教师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促进教师的语文终生学习的意识由此主动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教师的语文素养。
3)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教师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4)写作评价根据第四学段目标,综合考查教师作文水平的状况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鼓励教师有创意的表达5)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四、考试形式、难度、试卷结构●考试形式、难度:笔试;闭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中容易题、较容易题、较难题的比例大约为7∶2∶1●试卷结构共由五个部分组成:一、书写水平考查 二、积累与运用考查 三、阅读能力考查 四、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 五、写作能力考查 ●试卷各部分赋分大约是:1. 书写水平考查5分2. 积累与运用考查20分内容:语音、文字、词语、汉语知识、文学常识、名著阅读、语文活动、默写3. 阅读能力考查 40分阅读短文(含语段)3篇诗歌欣赏材料1个阅读短文(含语段)中,现代文2篇(课外),文言文1篇(课内)所选短文(含语段)及诗歌材料,注重文体兼顾,内容有别,尽量考虑课内外结合,古今中外兼容。
4. 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5分 课外材料1 —— 2个,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以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着眼于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5. 写作能力考查 30分五、试题类型与能力层级(一)试卷各类题型的分数分配大约是:a.选择题20分b.填空题15分c.默写题10分d.简答题20分e.写作题30分f.书写 5分(二)试题必须包括以下四种能力层级:1. 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与再现,是语文能力的最基本层级2. 理解 指了解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语言的能力,包括对语文知识概念的了解,对语句表层意义的诠释,对语文深层涵义的阐述或推断,对段落要旨的概括,对篇章的中心、结构、技法的分析和综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等3. 运用 指将获得的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又分两个层次:一种是简单运用,一种是综合运用,如:论述题、作文题等都属于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4. 评价 包括评判、鉴赏,能对不同层次的语言材料,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技巧或风格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评价或鉴赏这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级六、考试内容及要求(一)书写 汉字书写正确、端正、美观、整洁;要注意书写的行款格式。
二)积累与运用着重考查教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语文实践的能力1. 能够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对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默写,拼读,运用2. 能熟练地运用常用字典、独立识词典字,能掌握部首和音序的检字方法3. 能正确辨析并改正错别字4. 能正确解释词义并用于实际5. 能够辨析词义的褒贬及感情色彩并能用于实际6. 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音、义,能正确使用词语表情达意8. 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章体裁9. 了解与重要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10.要了解指定阅读的文学名著的书名、作者、时代背景、中心事件、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内容梗概等11. 能写出阅读文学名著的读后感和向别人推荐名著的理由12. 能够按要求默写教材中必须背诵的课文;能根据提示写出课内外的有关诗文名句13. 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教材中相关的活动内容了解一般对联的知识,能够正确掌握和应用14. 能掌握和运用一般的汉语知识如: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同义词、反义词、短语、关联词的运用、单句的六大成分、简单的复句、修辞方法等15.能学会读图读图,首先需要考生对“图”这种特殊语言形式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其次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激发自己的联想思维,选择好恰当的角度切入;再次则是深刻挖掘图的内涵,从理性的角度准确领悟图中所蕴涵的某一价值意义或情感倾向;然后,用精美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在其中“观其形、发乎心、动乎情、品其味”的收获。
16. 考生在作答时不仅能就图中浅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或描写,而且要以“在其中读到了什么”为答题指向,以自己的感悟和解读为中心内容,以对图丰富的联想、深刻的理解和完美的表达为质量要求三)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考查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阅读检测主要是通过对富有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段的阅读,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蕴,考查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得审美体验、联想和想像、探究和创新、语文实践方面的能力以及对文段整体的感知、分析、理解、归纳、欣赏、评价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阅读应主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去考查能力水平17. 能辨析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中心和写作材料的详略18. 能辨析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19. 能辨析论证的方式,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角度20. 能够了解并掌握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21.了解人物描写方法——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正面、侧面、白描的不同类别、特点、意义和作用,能够正确应用22. 能够联系全文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3. 能从文段中找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作适当评析。
24. 能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具体的含义和作用25. 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词语、句子26. 能分析出课文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结构和中心意思27. 能分析相关课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体裁28. 能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29.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30. 能根据要求联系生活举出恰当的实例并作说明31. 能根据文段的文意或句子结构仿写或补写句子32. 能体会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33. 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发掘人文价值,提升审美情趣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4. 能欣赏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中优美、精辟的语句35. 能翻译并分析文言文的课文内容、名句、警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如:虚实词、通假字、词语的古今义、使动用法、词类活用、常用句式等;能识记课文练习中要求背诵的句、段、篇36. 阅读科技作品时,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能辨析并把握文章的对象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等。
37. 阅读议论文时,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例、数据、图表等),能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分析判断38. 能依据要求,自己列举出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39.能了解并掌握消息的三要素(标题、导语、主体)40.能了解并掌握戏剧结构的四主要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1.能了解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神不散)(四)综合性学习42. 能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43. 能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辨、探究、评价、策划和创新44. 能深入地探究和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45. 能正确地挖掘和领悟事物所蕴含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46. 能全面深入地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观察生活的多彩画面,了解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探究社会生活中的真知和意蕴47. 能搜集并处理各类信息资料48. 能关注各学科知识和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强化语文的实践能力和驾驭学科知识渗透的能力,探寻和体现语文在具体实践运用中的重要价值和审美效果49. 在表达时要尽可能做到,字斟句酌、词能达义、形象生动、说明清楚、论证有力、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讲求逻辑、言之有理、感情丰富等。
五)写作能力(不含应用文)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写出真情实感50. 写作前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写?二是写什么?三是怎样写?51. 能根据提供的命题、材料或话题按照要求写作52. 能较准确、全面地理解作文题意53. 写作思想健康、内容真实、感情充沛,有较好的表达能力54. 写作语言有条理并能做到准确、清晰、流畅、形象生动,尤其要注意作文书写质量55. 写作中心明确,构思新颖,能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结构完整,写作要展开想像,拓宽思路,特别要鼓励新颖的立意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那些带有清新文风以及浓郁生活气息的作文56. 写作时注意记叙顺序清楚,详略得当,叙述结合描写,记叙穿插议论,描写具体、生动,感情强烈;说明能把握特征,说明方法恰当,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写作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