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治病得异同】

li****5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59KB
约3页
文档ID:243269371
【论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治病得异同】_第1页
1/3

论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治病得异同】董氏奇穴即为董景昌大师所研发,他在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得一家之学内容计有七百四十余穴,分别散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虽不若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脉络可寻,规律而简单例如: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小臂部称“三三部位”,大臂部称“四四部位”,足趾部称“五五部位”,足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为”也是十二部位,并不难找寻同时这些奇穴得分布于效用和十二经穴亦有一定得联系,主要是通过取穴针刺人体体表特定得穴位,起到调节或促进人体某些功能恢复而达到防病、治病得目得得一种治疗手段,两者有很多相同得地方,但是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得差别,本文将在形成发展、治疗原则、选穴方式、针刺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1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得形成发展之异同 它两者同属传统医学,但又各有所长董氏奇穴是在传统中医之基础上研创得,他结合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得投射代表区得大小与该部位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功能都很复杂,它们在大脑皮层上得投射代表区也较人体其他部位为大。

如此在大脑皮层上与其联系得神经元数量也较多,其主要机能就较大,而有利于临床得应用,故董氏奇穴大部分分布于肘膝以下,就是此一原理得发挥而中医经络最早记载是马王椎汉墓出土得帛书,帛书中记载有十一条脉灸经但其脉与脉之间还是没有相互联系和衔接得而《黄帝内经》则在《灵枢.经脉》里全面叙述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这标志着中医经络学已基本成熟经过历代医家得医疗实习和不断得经验积累,中医针刺得经络学说日臻完善 2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治疗原则、选穴方式得异同 董氏奇穴得取穴少,平均每位病人两穴配伍,双边用针,宜八针为限用穴精,临床用穴务必要求一针多病,切不可以一病多针尽量或绝对不针患处,急症、痛症要求立见效果,久病难病敢于刺血及深刺久留他认为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故临床上好用之刺血而中医针刺依据以下4个基本原则:①补虚泻实,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则平补平泻②清热温寒,即热着疾之,寒则留之③标本缓急,即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④三因治宜,即因时间、因地域、因人而异得治疗原则其临床选穴方式可依据辩证辩经,随证取穴,循经取穴,近部取穴,远部取穴等方式取穴从治疗原则和选穴方式上,两者存在有质得区别。

3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针刺手法得异同 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和留针”、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得情况亦不必拘泥“补”、“泻”等理论他还创了一套平补平泻得特殊针法,即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 3.1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选定穴道②进针的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微活动,病痛变可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之,视情况留针或出针③久病可捻针数次以行气如病在胸腹,不能活动可以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 3.2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在某一学位施针②然后取同经临近学位再刺一针形成了所谓得倒马针③在倒马针得基础上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而中医得针法可以斜刺、直刺、横刺,手法甚多,最基本得手法是提插法和捻转法其辅助手法有循、弹、刮、摇、飞、和震颤法等还有行针手法,包括基础手法、辅助手法和各种补泻手法由此可见其两者有着很大得区别 4 结语 综上所述,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得不同两者疗法最主要得区别是,董氏奇穴得指导理论没有传统中医经穴得指导理论体系得庞大及完善,也没有其辩证处方、选穴复杂难懂,但是董氏奇穴简单、疗效确切、它在临床无可置疑得发挥着作用。

3Word版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