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韩礼良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n n在古代中国,江、河、淮、济被誉为在古代中国,江、河、淮、济被誉为““四渎四渎”(”(独流入海独流入海的江河谓之的江河谓之““渎渎”)”)n n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母亲河””,长江是,长江是““生命河生命河””,济水,济水是是““思源河思源河””,而淮河则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而淮河则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风水河风水河””,,有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淮河是我国的第三条之说淮河是我国的第三条大河,发源于南阳市桐柏县境大河,发源于南阳市桐柏县境n n济水发源于济源,后因济水被黄河济水发源于济源,后因济水被黄河" "吃掉吃掉" ",它渐渐为我们,它渐渐为我们所忘却,只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了济源、济宁、济阳、济所忘却,只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了济源、济宁、济阳、济南等城市的名字南等城市的名字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n n长江、黄河的源头在遥远的青藏高原,历史上虽然对其多长江、黄河的源头在遥远的青藏高原,历史上虽然对其多有记载,但真正认识它们,却是有记载,但真正认识它们,却是19491949年之后的事情。
年之后的事情n n有关黄河源的最早记载,是《尚书有关黄河源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中所说的禹贡》中所说的““导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河积石,至于龙门””,但,但““积石积石” ” 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19521952年黄委会历时年黄委会历时4 4个月,才确认黄河正源为玛曲个月,才确认黄河正源为玛曲;;19851985年,在玛曲竖立了黄河源标志年,在玛曲竖立了黄河源标志n n对长江源的认识更晚对长江源的认识更晚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尚,是《尚书书··禹贡》中对长江之源的大胆揣测,《荀子禹贡》中对长江之源的大胆揣测,《荀子··子道篇》子道篇》便直接说便直接说““江出于岷山江出于岷山””19761976年、年、1978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两度组织长江源调查队,确认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办公室两度组织长江源调查队,确认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n n与江、河、济三渎相比,《尚书与江、河、济三渎相比,《尚书··禹贡》不但载有禹贡》不但载有“(“(禹禹) )导淮于桐柏导淮于桐柏””,指出桐柏淮井乃淮河之源,且清康熙年间,指出桐柏淮井乃淮河之源,且清康熙年间就将镌刻着就将镌刻着““淮源淮源””二字的淮源碑立于淮井之旁,它实乃二字的淮源碑立于淮井之旁,它实乃中国人认知自己的大江大河的起点。
中国人认知自己的大江大河的起点n n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大多数都位于地形复杂、路途遥远的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大多数都位于地形复杂、路途遥远的西部地区,观赏源头都要冠以西部地区,观赏源头都要冠以““冒险冒险””、、““考察考察””之名相比之下,淮河的源头位处中原地区桐柏山,这里交通便相比之下,淮河的源头位处中原地区桐柏山,这里交通便利,十分易于游览探觅去桐柏山太白顶景区旅游可以爬利,十分易于游览探觅去桐柏山太白顶景区旅游可以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又不至于太累,一路瀑布和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又不至于太累,一路瀑布和流水,绿树遮荫,十分舒适流水,绿树遮荫,十分舒适 n n来到桐柏山,不要满足于象征性地走一走,一定要亲自去来到桐柏山,不要满足于象征性地走一走,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淮河的源头看看淮河的源头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n n因为桐柏山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因为桐柏山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 ,峰峦叠嶂峰峦叠嶂, ,森林森林密布密布, ,涧流交错涧流交错, ,很难分辨出哪条是主流由此也引起古来很难分辨出哪条是主流由此也引起古来无数好奇者来此登山探源早在南北朝时期无数好奇者来此登山探源。
早在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曾派招慰使韦珍来桐柏山曾派招慰使韦珍来桐柏山““穷溯淮源穷溯淮源, ,佛化流氓佛化流氓””韦珍面对由面对由5858条支流所汇成的淮源条支流所汇成的淮源, ,一片茫然一片茫然, ,最终也未能确定最终也未能确定孰为淮河真正之源头清乾隆皇帝曾命河南布政史江兰来孰为淮河真正之源头清乾隆皇帝曾命河南布政史江兰来桐柏山桐柏山““寻导初源寻导初源”,”,江兰见淮渎庙后有三口井江兰见淮渎庙后有三口井, ,井泉涌出井泉涌出, ,引归入河引归入河, ,便得出便得出““三泉成井三泉成井, ,三井成源三井成源””的结论的结论, ,并据此并据此画了一张图复命画了一张图复命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n n但乾隆还是怀疑,从这点看还是颇有但乾隆还是怀疑,从这点看还是颇有““圣心独断圣心独断””的风度,的风度,乃命再探,复驰谕河南巡抚毕沅(乃命再探,复驰谕河南巡抚毕沅(yuányuán)) “ “亲往推勘亲往推勘””n n毕沅不敢偷懒,亲历亲为,放下巡抚的架子,跋涉山水,毕沅不敢偷懒,亲历亲为,放下巡抚的架子,跋涉山水,历尽艰险,至桐柏山中峰胎簪山,历尽艰险,至桐柏山中峰胎簪山,““见水一潭,询土人,见水一潭,询土人,指为淮池指为淮池””,,““复延缘细径而上十余里,始至山顶(即桐复延缘细径而上十余里,始至山顶(即桐柏山主峰太白顶)。
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旁洼渊映,柏山主峰太白顶)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旁洼渊映,泉出石间,为之汰除沙砾,则发谼喷涌,汲之无竭泉出石间,为之汰除沙砾,则发谼喷涌,汲之无竭””,为,为淮渎淮渎““真源真源””这就是《桐柏县志》所记载的这就是《桐柏县志》所记载的““淮,始于淮,始于大复,潜流地中,见于阳口大复,潜流地中,见于阳口””的根据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n n大复山就是太白顶,阳口,就是固庙镇《大明一统志》大复山就是太白顶,阳口,就是固庙镇《大明一统志》载载““淮水伏流数里涌起三泉为井淮水伏流数里涌起三泉为井””,即淮源起于太白顶,,即淮源起于太白顶,无数道溪水潜流于千隙万罅中,表面是看不出的,但是流无数道溪水潜流于千隙万罅中,表面是看不出的,但是流到固庙镇之后便突然涌现地面,汇入井中,让人误以为源到固庙镇之后便突然涌现地面,汇入井中,让人误以为源出固庙乾隆又援引《水经注》所云出固庙乾隆又援引《水经注》所云““淮水出胎簪山潜流淮水出胎簪山潜流复出复出””印证,才断定印证,才断定““是为淮渎真源也已是为淮渎真源也已””于是命人重于是命人重修神庙,以求修神庙,以求““风雨协调风雨协调””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n n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淮,水。
出南阳平氏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从水,佳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从水,佳( zhuī)( zhuī)声佳是美佳是美好之意,三点水和一个佳字合成好之意,三点水和一个佳字合成““淮淮””,可见淮水是佳水、,可见淮水是佳水、美水、好水美水、好水n n从甲骨文从甲骨文“ “淮淮” ”字的构造来看,是形声字的构造来看,是形声加会意,由一只水鸟和一条河流构成加会意,由一只水鸟和一条河流构成古淮河流域河道众多,沼泽密布,四季古淮河流域河道众多,沼泽密布,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所以,分明,气候适宜所以,“ “淮河淮河” ”是水是水鸟的天然乐园鸟的天然乐园 “淮淮” ”则表示众多水鸟则表示众多水鸟在水面上欢叫飞翔在水面上欢叫飞翔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隹:短尾鸟隹作偏旁时表示鸟类或家禽隹:短尾鸟隹作偏旁时表示鸟类或家禽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隹隹Zhuī:本义:短尾鸟的总名甲骨文字形,象鸟形《说文》:“鸟之短尾之总名也与“鸟”同源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隹”的字与禽类有关左侧为“金石大字典”收录字体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河之水天上来?淮河之水天上来?n n淮河源的一种说法是自天而降,即有一条通天河,淮河源的一种说法是自天而降,即有一条通天河,从从6060多米高的绝壁之上飞泻而下,自然形成水帘,多米高的绝壁之上飞泻而下,自然形成水帘,将绝壁之上的一个天然石洞遮掩,这就是著名的将绝壁之上的一个天然石洞遮掩,这就是著名的水帘洞。
这里的水清澈见底,纯净甘冽,四季不水帘洞这里的水清澈见底,纯净甘冽,四季不涸,冬温夏凉,胜过诸多名泉,被道家称为天下涸,冬温夏凉,胜过诸多名泉,被道家称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河之水井中来?淮河之水井中来?n n还有一说是淮河源于地下的还有一说是淮河源于地下的““淮井淮井””《辞源··水部》注水部》注曰:曰:““淮水之源,自胎簪山伏流数十里,涌出三泉,因浚淮水之源,自胎簪山伏流数十里,涌出三泉,因浚之为井,名曰淮井在河南桐柏县西之为井,名曰淮井在河南桐柏县西淮河从海拔淮河从海拔11401140米的桐柏山主峰,潜流地中,至淮源自三井奔涌而出米的桐柏山主峰,潜流地中,至淮源自三井奔涌而出东东为六角井,西为圆井,中为方井,统称为六角井,西为圆井,中为方井,统称““淮井淮井””n n有书记载:有书记载:““太白顶北侧的太白顶北侧的‘‘小淮井小淮井’’,深不过5尺,井,深不过5尺,井底有数处针泉,整日汩汩外冒,虽枯旱而不涸,甘甜清冽,底有数处针泉,整日汩汩外冒,虽枯旱而不涸,甘甜清冽,便是淮河之源所在便是淮河之源所在””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n n在桐柏山北麓江淮分水岭上,并列着两清一浊三口池塘。
在桐柏山北麓江淮分水岭上,并列着两清一浊三口池塘相传远古时代,桐柏缺水东部落首领桐花姑娘邀西部落相传远古时代,桐柏缺水东部落首领桐花姑娘邀西部落首领柏子同往太白顶寻找水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挖出首领柏子同往太白顶寻找水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挖出像河一样的泉水但二人却由于多日劳累昏倒于地柏子像河一样的泉水但二人却由于多日劳累昏倒于地柏子之妻寻夫至此,见状怀疑二人有染,桐花和柏子为彰显自之妻寻夫至此,见状怀疑二人有染,桐花和柏子为彰显自己的清白,瞬间化为清池,柏子之妻羞悔交加,也含恨化己的清白,瞬间化为清池,柏子之妻羞悔交加,也含恨化为池水,但池水却浑浊不清大禹导水至此,生发感叹:为池水,但池水却浑浊不清大禹导水至此,生发感叹: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宜合流于是便导清水向东,成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宜合流于是便导清水向东,成为淮水,导浊水西去,注入汉水为淮水,导浊水西去,注入汉水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水淮水---天下佳水天下佳水n n唐代诗人李乂《饯唐州高使君赴任》云:唐代诗人李乂《饯唐州高使君赴任》云:“ “淮源之水清,淮源之水清,可以濯君缨可以濯君缨 ”唐代茶圣陆羽遍访天下名泉,也曾到过桐唐代茶圣陆羽遍访天下名泉,也曾到过桐柏,他在《水品》中将淮河源头之水评为柏,他在《水品》中将淮河源头之水评为“ “天下第九佳水天下第九佳水” ”。
与其同时代的刘伯刍也曾品鉴天下名水,他将与其同时代的刘伯刍也曾品鉴天下名水,他将“ “淮水淮水列为第七列为第七” ”淮源桐柏山高水也高,即使在海拔千米以上淮源桐柏山高水也高,即使在海拔千米以上掘石凿井,依然泉水旺盛这里不仅泉多,而且各呈异彩掘石凿井,依然泉水旺盛这里不仅泉多,而且各呈异彩有的泉水养颜,有的泉水治病,有的泉水通灵有的泉水养颜,有的泉水治病,有的泉水通灵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n n秦始皇在淮河源头修建了秦始皇在淮河源头修建了““淮渎庙淮渎庙””,此后历代都有修葺,,此后历代都有修葺,以致规模宏大,巍巍壮观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以致规模宏大,巍巍壮观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61年)年),第一次在淮水发源地的河南桐柏县平氏镇举行了祭祀淮,第一次在淮水发源地的河南桐柏县平氏镇举行了祭祀淮渎神仪式明清时因黄河夺淮,造成淮河出口严重不畅,渎神仪式明清时因黄河夺淮,造成淮河出口严重不畅,致使淮河经常泛滥为害,因而祭祀淮神活动也随之骤增致使淮河经常泛滥为害,因而祭祀淮神活动也随之骤增n n清康熙清康熙3232年,朝廷还委派礼部员外郎、内阁中书敬奉康熙年,朝廷还委派礼部员外郎、内阁中书敬奉康熙亲笔题写的亲笔题写的““灵渎安澜灵渎安澜””匾额刻石前来淮渎庙祭祀。
雍正匾额刻石前来淮渎庙祭祀雍正皇帝也曾御笔亲书皇帝也曾御笔亲书““惠济河漕惠济河漕””赐予淮庙,乾隆皇帝还亲赐予淮庙,乾隆皇帝还亲自书写了《淮渎神庙碑记》自书写了《淮渎神庙碑记》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桐柏诸峰高耸汉,淮源一线细通潮;澜泉混混无时竭,洪流滔滔去海遥天地精灵知不秘,乾坤造化国多饶;禹功千古垂青史,姿乃当年四载劳淮河之源淮河之源——淮井淮井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桐柏五“淮井”n n《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 “淮井,淮水之源,淮井,淮水之源,自胎簪山伏流数十里,涌出三泉,因浚为井自胎簪山伏流数十里,涌出三泉,因浚为井” ”《水经》载:《水经》载:” ”淮水出南阳平氏胎簪山淮水出南阳平氏胎簪山“ “朱云锦《淮水记》载:锦《淮水记》载:” ”淮出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淮出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下有淮井,淮源从井出下有淮井,淮源从井出“ “n n桐柏县共有五眼井,均叫桐柏县共有五眼井,均叫” ”淮源井淮源井“ “其中两眼其中两眼在桐柏山上,三眼在淮祠(今淮渎庙)内在桐柏山上,三眼在淮祠(今淮渎庙)内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祠三井淮祠三井n n淮井:是淮河之源,位于桐柏县城西淮源镇淮祠淮井:是淮河之源,位于桐柏县城西淮源镇淮祠内,该地计有三井。
东的六角井,西为园井,中内,该地计有三井东的六角井,西为园井,中井为方形,方井亦称井为方形,方井亦称““禹王锁蛟井禹王锁蛟井””明代以前明代以前井上建有六角亭,为桐柏八景之井上建有六角亭,为桐柏八景之““玉井龙渊玉井龙渊””n n以上内容参考吕风林《古宛寻梦》以上内容参考吕风林《古宛寻梦》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井淮井---禹王锁蛟井禹王锁蛟井n n东碑廊前有古东碑廊前有古““淮源亭淮源亭””亦称淮井亭又称亦称淮井亭又称禹王锁禹王锁蛟井亭n n史载:此亭建于东汉,距今有一千八百余年,占史载:此亭建于东汉,距今有一千八百余年,占地面积地面积1616平方米,台高平方米,台高3030公分,六块条石镶边,公分,六块条石镶边,杉木为柱,檐高杉木为柱,檐高4 4米,亭下正中有井一眼,条石砌米,亭下正中有井一眼,条石砌成方形,井底三泉涌出,水清澈据记载该井建成方形,井底三泉涌出,水清澈据记载该井建于公元前于公元前2525世纪至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2121世纪,距今已有四千世纪,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屡有修葺多年,屡有修葺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井淮井---禹王锁蛟井禹王锁蛟井n n相传大禹导淮时锁水妖无支祁于井中,亭为六角,相传大禹导淮时锁水妖无支祁于井中,亭为六角,雕甍画栋,飞檐凌空,亭内天花板上,绘有蛟龙雕甍画栋,飞檐凌空,亭内天花板上,绘有蛟龙一条射影井内,同时,井中系有铁索一条,此索一条射影井内,同时,井中系有铁索一条,此索是大禹锁水妖无支祁之物,而今人若动索,水中是大禹锁水妖无支祁之物,而今人若动索,水中蛟龙起舞,奇观异常。
蛟龙起舞,奇观异常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禹王锁蛟井亭据说在此井中放条鱼就可游到大海里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禹王锁蛟井禹王锁蛟井----淮源零公里井淮源零公里井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禹王锁蛟井禹王锁蛟井----淮源零公里井淮源零公里井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禹王锁蛟井禹王锁蛟井----淮源零公里井淮源零公里井千里淮河的测量起点千里淮河的测量起点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禹王锁蛟井典故禹王锁蛟井典故n n亭下这口井叫亭下这口井叫“ “禹王锁蛟井禹王锁蛟井” ”《禹贡》《禹贡》((《禹贡》是《尚书《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的著作》中的一篇是战国时的著作))载:载:“ “禹理水,自桐柏禹理水,自桐柏 ”《太《太平广记》平广记》((《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500卷卷﹐﹐目录目录1010卷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于类书讲:讲:“ “禹理水,三至桐柏禹理水,三至桐柏” ”相传,当年大禹一相传,当年大禹一路治水来到了淮河之源,察觉到了淮源连年洪荒不绝的原路治水来到了淮河之源,察觉到了淮源连年洪荒不绝的原因是一个叫巫支祁的水妖作怪。
大禹十分震怒,令人捉拿因是一个叫巫支祁的水妖作怪大禹十分震怒,令人捉拿巫支祁这个水妖生得头如猿猴,身似蛟龙,力逾九象,而巫支祁这个水妖生得头如猿猴,身似蛟龙,力逾九象,而且还会腾云驾雾,变化无常,实乃神通广大且还会腾云驾雾,变化无常,实乃神通广大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禹王锁蛟井典故禹王锁蛟井典故n n禹王几番捉拿不住,才派了自己的外甥太阳神的禹王几番捉拿不住,才派了自己的外甥太阳神的儿子庚辰(儿子庚辰(古代传说中的助禹治水之神禹治水,古代传说中的助禹治水之神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惊风走雷,石号木鸣””禹怒,召集百灵,获淮涡水神无支祁禹怒,召集百灵,获淮涡水神无支祁授之章律章律﹑﹑鸟木由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而流注海穿金铃,徙淮阴之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而流注海””见唐李公佐见唐李公佐《古《古< <岳渎经岳渎经> >》》),手里擎着避水神针才将其擒获手里擎着避水神针才将其擒获擒住巫支祁以后,庚辰就用铁链锁住他的脖子,擒住巫支祁以后,庚辰就用铁链锁住他的脖子,把他投入了这口井中。
从此,淮水不再泛滥成灾,把他投入了这口井中从此,淮水不再泛滥成灾,两岸人民也能安居乐业两岸人民也能安居乐业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禹王锁蛟井典故禹王锁蛟井典故n n为了纪念大禹和庚辰平妖灭患的功绩,秦始皇二十六年,为了纪念大禹和庚辰平妖灭患的功绩,秦始皇二十六年,人们就在这里建了当时一座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淮渎庙人们就在这里建了当时一座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淮渎庙汉晋以来,历代的帝王年年都要派官员来到这里祭祀淮神汉晋以来,历代的帝王年年都要派官员来到这里祭祀淮神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随从匍匐前进,十分威武庄严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随从匍匐前进,十分威武庄严n n当时大禹为了让巫支祁在井中能够生存,又命人在这个井当时大禹为了让巫支祁在井中能够生存,又命人在这个井的东北和西北方向挖了两口井,以便通气活水当地人则的东北和西北方向挖了两口井,以便通气活水当地人则说禹王投他入井时,他问禹王说:说禹王投他入井时,他问禹王说:“ “你叫我何时出井你叫我何时出井” ”禹禹王心里想着将他永远锁在井内,就说王心里想着将他永远锁在井内,就说“ “等着石头开了花,等着石头开了花,你再出来吧你再出来吧”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禹王锁蛟井典故禹王锁蛟井典故n n谁知到了清初,有两个解差从信阳到南阳路过此地,听说谁知到了清初,有两个解差从信阳到南阳路过此地,听说井内锁有水妖,便探头入井去看。
水妖看见了他们帽子上井内锁有水妖,便探头入井去看水妖看见了他们帽子上面的红缨带,以为是井壁的石头开了花,一时运足气力,面的红缨带,以为是井壁的石头开了花,一时运足气力,厉声一吼,挣断铁索,冲出井口,呼啸而去康熙皇帝闻厉声一吼,挣断铁索,冲出井口,呼啸而去康熙皇帝闻讯大惊,急忙亲书讯大惊,急忙亲书“ “灵渎安澜灵渎安澜” ”四字,镌碑于此,祈求平四字,镌碑于此,祈求平安n n 关于这段故事,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记述甚详,关于这段故事,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记述甚详,并认为传说中的无支祁,就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并认为传说中的无支祁,就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原型””孙悟空随着唐僧去了西天取经,负罪立功,终孙悟空随着唐僧去了西天取经,负罪立功,终成正果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井淮井---天下第七佳水天下第七佳水井井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源水第七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井淮井---六角井六角井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太白顶两井太白顶两井n n禅寺山门左右两侧有禅寺山门左右两侧有““大淮井大淮井””、、““小淮井小淮井””两两井,水清澈甘甜、久旱不竭,蹲身垂手可及水面。
井,水清澈甘甜、久旱不竭,蹲身垂手可及水面突兀巨石顶,怱生一口井,堪为称奇突兀巨石顶,怱生一口井,堪为称奇 n n此两井均曾被人称为淮河源头,究竟应是哪井,此两井均曾被人称为淮河源头,究竟应是哪井,未查到官方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未查到官方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太白顶太白顶---大淮井大淮井n n大淮井:位于海拔大淮井:位于海拔11401140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云台云台禅寺山门之东约六丈处人工凿石为井,直径一禅寺山门之东约六丈处人工凿石为井,直径一丈这就是千里淮河第一井,千里淮河便源于此这就是千里淮河第一井,千里淮河便源于此古古井栏上的石刻似乎蕴含着太多的人间沧桑井栏上的石刻似乎蕴含着太多的人间沧桑此此井很神奇,几月不下雨,她也不会枯竭,下再大井很神奇,几月不下雨,她也不会枯竭,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漫出来要问此井有多深?有人说的雨,也不会漫出来要问此井有多深?有人说它它3030米,有人说它米,有人说它5050米,还有人说它深不见底,米,还有人说它深不见底,一直通向大海一直通向大海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太白顶太白顶---大淮井大淮井n n淮井定为淮河正源,具备三个原因:一是它在淮淮井定为淮河正源,具备三个原因:一是它在淮河河5858条支流中水位最高(条支流中水位最高(11401140米),距东海最远;米),距东海最远;二是秦始皇时便在这里建立了淮祠,是历代皇廷二是秦始皇时便在这里建立了淮祠,是历代皇廷祭祀淮河之地;三是志载:清乾隆皇帝两次遣官祭祀淮河之地;三是志载:清乾隆皇帝两次遣官到这里探源,时布政使江兰、河南巡抚毕源都是到这里探源,时布政使江兰、河南巡抚毕源都是在这里探得淮水真源的。
在这里探得淮水真源的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大淮井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太白顶太白顶---小淮井小淮井n n小淮井:位于太白顶东北,距大淮井小淮井:位于太白顶东北,距大淮井700700米,海拔米,海拔900900米在一段石壁峭陡,藤蔓盘结的地方,有一眼石砌方井,周在一段石壁峭陡,藤蔓盘结的地方,有一眼石砌方井,周围七尺见方,人工雕琢了六根青色石柱,柱间有石栏板六围七尺见方,人工雕琢了六根青色石柱,柱间有石栏板六块,拦起一圈石栏杆,构成小巧玲珑的六角井台井壁上块,拦起一圈石栏杆,构成小巧玲珑的六角井台井壁上青苔枯荣,汇载岁月沧桑,上有六根青石柱相围,故有青苔枯荣,汇载岁月沧桑,上有六根青石柱相围,故有““长淮绿于苔,飞出桐柏山长淮绿于苔,飞出桐柏山””之句今虽淤积太甚,但仍有之句今虽淤积太甚,但仍有泉水涌出这就是曾引来多少骚人墨客的千里淮河之源,泉水涌出这就是曾引来多少骚人墨客的千里淮河之源,被当地人被当地人当成当成“ “圣井圣井” ”说的说的““小淮井小淮井””井径井径1.21.2米,深米,深6 6米,井水清洌,俯身探手可触及水面,井底有三处泉眼,米,井水清洌,俯身探手可触及水面,井底有三处泉眼,细丝喷涌,隐约可见。
细丝喷涌,隐约可见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太白顶太白顶---小淮井小淮井n n泉水从井旁石缝中淌出来,流不多远又渗入地下,约行半泉水从井旁石缝中淌出来,流不多远又渗入地下,约行半里,在那藤蔓掩映、青苔覆盖的峭壁间又浸出来,一滴滴,里,在那藤蔓掩映、青苔覆盖的峭壁间又浸出来,一滴滴,一串串,滴入壁下的石窝,叮咚作响,如钟摆,如琴音一串串,滴入壁下的石窝,叮咚作响,如钟摆,如琴音无数小水珠,渐渐汇成细流,钻进脚下石隙,无声无息地无数小水珠,渐渐汇成细流,钻进脚下石隙,无声无息地向下潜流,经过一、二里,无数的细流聚成一条小溪,发向下潜流,经过一、二里,无数的细流聚成一条小溪,发出欢快的响声,向前流淌再行三、四里,至谷口,无数出欢快的响声,向前流淌再行三、四里,至谷口,无数的小溪汇成跳跃的小河,撞击着山涧的石头,奔入河槽的小溪汇成跳跃的小河,撞击着山涧的石头,奔入河槽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小淮井典故小淮井典故n n就在就在““小淮井小淮井””这个地方,当年汉留侯张良功成身退,挂这个地方,当年汉留侯张良功成身退,挂印进山,就是来到这里,过起了隐居的林泉生活他就住印进山,就是来到这里,过起了隐居的林泉生活。
他就住在前面山顶上的石洞内汉高祖刘邦亲自来到这里访察张在前面山顶上的石洞内汉高祖刘邦亲自来到这里访察张良他走到这里以后,低头探小井,举道望大山,但见此良他走到这里以后,低头探小井,举道望大山,但见此地峰秀林茂、泉清云祥,更有珍禽异兽、瑶草奇花,不由地峰秀林茂、泉清云祥,更有珍禽异兽、瑶草奇花,不由朗声颂赞:朗声颂赞:””天下唯云蒙形胜天下唯云蒙形胜!”!”为什么说为什么说““云蒙形胜云蒙形胜””呢呢? ?因为这里的太白顶古称云蒙山因为这里的太白顶古称云蒙山n n宋朝大书法家蔡襄在此留下了宋朝大书法家蔡襄在此留下了““东南自古衣冠地,桐柏山东南自古衣冠地,桐柏山前淮水春前淮水春””的名句明代有的名句明代有““弘正七子弘正七子””之冠的何景明,之冠的何景明,也在此表达了也在此表达了““他年淮源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他年淮源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的美的美好愿望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景观井景观井n n淮渎庙南、北山门外各有一井,为近期建造,是为景观井,不在传统“淮井”之列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渎庙北山门外人造景观淮渎庙北山门外人造景观------淮井淮井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淮渎庙南山门外广场人造景观淮渎庙南山门外广场人造景观---淮井淮井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雨后水帘洞内眺望太阳城雨后水帘洞内眺望太阳城雨后水帘洞内眺望太阳城雨后水帘洞内眺望太阳城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