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新人教版.doc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8KB
约18页
文档ID:555859388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新人教版.doc_第1页
1/18

第1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三、四百万年前)1.“形成中的人”──从猿到人的过渡、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1)典型代表:非洲南方古猿2)特点: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2.“完全形成的人”──能够制造工具、进行真正劳动的人(1)诞生:约三四百万年前2)四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3)世界人种分化①时间: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②依据:人的体貌特征③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④三大主要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二、氏族社会──原始社会(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的发展阶段1.出现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两个阶段(1)母系氏族公社(特点)①地位:女子占主导地位②婚姻:群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③分配: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2)父系氏族公社①原因: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交换出现②地位:男子占主导地位 ③婚姻:相对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3.后期: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国家出现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埃及1.地理位置:非洲东北部。

2.发源地:尼罗河流域3.建立国家:约前3500年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约前3000年初步建立统一的古埃及4.文明成就:金字塔──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王国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2.发源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3.建立国家: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建立奴隶制小国4.实现统一(1)时间:前18世纪2)人物: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3)国家性质: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5.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1)目的(性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2)制定者:汉谟拉比3)地位: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地理位置:亚洲南部2.发源地:印度河流域3.建国:约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建立奴隶制国家4.文明成就:种姓制度──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1)主要内容:①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地利、吠舍、首陀罗②各等级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等2)性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利益3)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巧记本课要点:金字塔群立埃及;汉谟拉比创典籍;雅利安人治印度,种姓制度定等级。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一、雅典城邦的繁荣──希腊文明1.地理位置:希腊半岛2.爱琴文明(希腊早期文明):发源于克里特岛3.奴隶制城邦兴起(1)前8世纪,古希腊出现奴隶制城邦2)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4.雅典全盛(伯利克里时代)(1)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2)表现:①政治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③文化上: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3)措施:①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政府公职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化,重视教育5.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1.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2.罗马城建立(1)时间:公元前8世纪2)地点:台伯河畔3.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前27年)(1)建立:公元前509年2)发展:①逐步征服意大利半岛②布匿战争:公元前3至前2世纪,与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最终取胜3)强盛: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奴隶制迅速发展4.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1)背景:①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严重的社会危机②奴隶主企图建立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③公元前49年,恺撒夺取政权,后被刺杀。

2)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共和国3)地位:与秦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古代世界强大的帝国之一补充: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一、大化改新1.文明初现: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2.统一:5世纪,本州中部的奴隶制国家大和统一日本3.大化改新(1)背景:①国内:六七世纪时,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七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政变成功,孝德天皇上台执政②国际:中国隋唐制度先进2)时间:7世纪中期(3)人物: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4)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5)影响(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1. 背景:(1)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部落间相互仇杀。

2)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的入侵3)人民渴望统一,伊斯兰教应运而生2. 领导人:穆罕默德3. 过程:(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失败     (2)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历元年),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公元630年,兵临麦加城,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穆罕默德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4)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1)时间: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2)概况: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统治了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封建制度发展起来2.查理·马特改革(采邑制改革)(1)时间:八世纪前期2)内容: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3)结果:9世纪后期,这种封地逐渐变成世袭领地4)影响: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各种封建主之下,农奴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特点: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4.罗马教廷至高无上(1)原因:在战乱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法兰克等国君接受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教会自身也巧取豪夺,占有大量土地2)地位: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时间: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2.区域: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等3.城市市民与封建主的斗争(1)背景: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市民加紧剥削2)时间:十一二世纪3)结果: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城市夺取自主权的两种主要方式)(4)典型: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4.影响(1)市民阶级形成,包括手工业者、商人、银行家等2)市民阶级中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1.名称由来: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故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2.由盛转衰(1)过程①6世纪后四处征讨,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患不断,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

③一度复国,但领土大大缩小,且四分五裂、国力衰弱,岌岌可危④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在西亚兴起且积极向外扩张,后攻陷君士坦丁堡2)结果:15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3.原因: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过去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4.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希波战争──东西文明的第一次碰撞1. 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2. 希波战争(1)原因:波斯帝国的扩张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后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2)时间:公元前5世纪早期3)结果:公元前5 世纪中期,希腊军民彻底战胜波斯侵略军,赢得胜利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1.条件:公元前4 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崛起;后控制希腊;亚历山大继承王位2.时间:公元前4 世纪后期3.征服地区: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足迹远达印度4.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5.影响:打通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把希腊文化传入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1.对外扩张:屋大维任皇帝后,发动多次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公元2世纪时达到最大规模2.疆域: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3.结果:2世纪时,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其内湖4.“罗马和平”(1)时间:帝国最初约两百年间2)原因:内战停止、统治政策加强3)表现:政局安定、经济繁荣5.影响: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6.文化传播:(1)暴力方式:在征服过程中,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2)和平交往:同北欧、印度、中国等国有贸易往来,中国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1.丝绸之路(1)功用:连接欧亚著名的商路2)交流物品:东方的胡椒、桂肉等调味品和珠宝运往西欧;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3)主要交流者:阿拉伯商人①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药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②作用: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2.阿拉伯数字(1)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2)发明者: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 到9 十个数字的计数法3)传播者:阿拉伯人①12世纪初,这种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②16世纪,“阿拉伯数字”的写法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后传遍全球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来华时间:1274年(元世祖时)2.概况:学会汉语和蒙古语,奉命视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认真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和物产在中国生活17年,后经海路回到意大利3.著作:《马可·波罗行纪》(1)内容:记述马可·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2)影响: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一、文字1.象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创造者:古埃及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