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魏霜设计星星变奏曲学案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6.50KB
约4页
文档ID:484636899
魏霜设计星星变奏曲学案_第1页
1/4

魏霜教学资料 Email:wei19702002@ :307441620 主页: 泗县三中初中语文教案、学案用纸 (学生用) 第九册第一单元第3 课撰写人魏 霜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第1-2 课时课题《星星变奏曲》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学习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基础知识积累质疑创新第一教 时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襁褓(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________留滞:________喑哑:________  襁褓:________忍冬:________洗礼:________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问题探究质疑创新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四、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⑴ 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⑵ 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⑶ 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⑷ 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⑸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五、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六、练习设计  ◆ 随堂练习设计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⑴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⑵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⑶ 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七、本课总结 第 二 教 时 一、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⑶“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⑴ 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⑵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⑶“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二、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四、课堂练习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⑴ 意象是: 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海风,      浪             C.       碧流,      阳光,      异地 ⑵ 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⑴ 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⑵ 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⑴ 描绘一种情景   ⑵ 表达一种感悟 五、课堂小结 拓展创新质疑创新1、 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写作片断训练]“托物言志”是最常见的写作方法之一,请你在下面的事物中选取一种,赋予它象征意义,借它的某种特征来抒发你的感悟 蝉:蚕:灯:小草:风帆:随堂检测质疑创新星星变奏曲·同步训练1.给加粗字注音寂寞( ) 颤动( ) 覆盖( ) 冻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凝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弥足珍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在静谧的深夜遥望星空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朗读的角度看,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4.根据示例仿词示例:闪闪烁烁 朦朦胧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让你配乐朗诵,你将用哪一首曲子?请说说选择的理由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星星变奏曲》,回答问题6.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你认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中的“涌出”改换成“冒出”或“跳出”,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话,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

11.请你再摘抄一首江河的诗歌,并与同学交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