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报秋教学设计26200

m****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13.31KB
约5页
文档ID:574404766
报秋教学设计26200_第1页
1/5

《报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文本,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 掌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 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学会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1 课时 一、导入 散文常常托物言志, 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予的丰富内涵, 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 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屹立在北方平原的挺拔的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报秋》中,作者又是如何托物言志的呢托什么物——玉簪花,简介有关玉簪花的诗和传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多媒体屏幕显示需要思考的两个问题: ⑴找出文中描写玉簪花的语句;1----5 段 ⑵圈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3、作者主要通过哪种表现手法来体现玉簪花的特点的 明确:对比 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开在百花凋零的初秋, “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在初秋让满园 飘香,让人警醒秋来了。

有些植物会藏一些小活物,玉簪花却总是干净的叙)这是第一比这层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干净析) -——以花比花 报秋的玉簪花不择环境,具的极强的生命力,总是保持洁净,秋季来临,花开灿烂,芳香浓烈,坦然“报秋”;而“我”却总处在“懒洋洋”的精神状态中,在人生的“收获”之秋“两手空空”,只有“不安和焦虑”叙)这是第二比这一层对比既是对时光易逝而自己一事无成的惋惜,又是对人生该有所作为的期待析)——以花比人 三、深入探究 1、从“猛然”见玉簪花到“感受”玉簪花精神,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哪些句子清晰地显露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明确:第一段“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作者为什么吃惊又为什么怅然呢 吃惊: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因为玉簪花一开,预示着秋天即将到来,使人从“懒洋洋”的状态中警醒而“一惊” 玉簪花的开放, 让作者感觉到时光飞逝作者在点题的同时,也巧妙地设下伏笔,让读者去揣摩“我”为什么“怅然” 怅然:第六段,玉簪花顽强的生命力,给先生以强烈的感受,尤其是此花“不要人照料” , “不挑地方,不捡土壤” , “随便种种” ,就“蓬勃生长” ,花香浓郁,面对这生命力极强的玉簪花,作者自会观照自身: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 ,这正是我“怅然”的原因。

过渡:第一段设置的悬念,直至第六段才作出回答,解除了这个悬念,文章似可收尾,而作者却出人意料另起一笔,写兄长寄来朱敦儒的词 2、品读文章后三段,朱敦儒的《西江月》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呢作者认同这样的人生态度吗 明确:①朱敦儒对生活的态度是“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②在吟咏朱敦儒的词的过程中“我”理解了“领取而今现在”的内涵,悟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至此, “怅然”悄悄消逝,人生的真谛自然悟 出,于是在结尾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的主旨:“领取自己那一份”,“领取生活” 朱敦儒对生活的态度是“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析)而作者却从玉簪花的身上悟出“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要主动地“领取生活”, (叙)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析)这是第三比这一比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指出了处在完全不同于朱敦儒所处时代与环境的人们应有的人生态度 (析)——以人比人,以上三层对比,层层推进,作者正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结构文章,彰显主题 3、文章最后,我们看到作者托玉簪花言志,请具体说说作者的志 明确:玉簪花仿佛是作者的参照物,它顺应自然,自在生长,生机勃勃。

而作者自身呢感叹时光飞逝,感叹秋来无获由此,作者感悟到,与其浪费时间在感叹上,不如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再虚度年华 四、品味语言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使用了 6 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修辞手法上讲是反复, “便”字的连用,造成的是一种动感副词“便”,既可以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又可以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文章连用“便”字,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中间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读起来一气贯通,好像一个个节气从眼前飞速掠过,给人以时光飞逝的真切感受这几个“便”字确实用得巧妙 2、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使用了 5 个“领取”,能否改为“索取” 明确:“领取”一词的连用,造成的是一种气势,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从秋冬到四季,从四季到生活,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作用领取”表明作者一种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领取”而不是“索取” 只“领取自己那一份”, “只在心中领取”,便悠然自得,因为每时每刻,生活展示给我们的总有美好的一面,也总有自己应得的一分,只须及时领取就是了而“索取”则不同,有追求不属于自己那一份的意味,当追求不到时难免情绪波动,便不得逍遥 五、了解作者 初中时我们学过她的《紫藤萝瀑布》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这篇文章写于 1982 年 5 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 年 10 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俗话说:文如其人也只有面对生活很乐观的人,才会表达自己乐观面对生活,坚守自己的信念的一种思想见识,使文章达到一种境界 因为从小体弱多病, 宗璞做过各种各样的手术,因而得了个外号: 挨千刀的《东藏记》的写作开始不久,她的视网膜脱落,经过手术幸未失明,但是左眼仅有的视力,右眼几乎看不见东西,说是“准盲人”实在不为过近年来,相依为命的老伴去世,宗璞的头晕顽疾更加重了,劳累过度时会天旋地转,加上左手时常麻木痉挛,她已经无法长时间阅读和用笔写作 虽然身体的顽疾带来的是许多的不适和不便,但并没有阻止宗璞先生对写作的热爱她戏称自己是 “三余作家”,因为多年来她的写作只能在业余、事余和病余进行尤其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她的作品几乎篇篇是同疾病斗争所得不能执笔写就口述,由助手记完一段再念给她听,一节完成再打印出来给宗璞看,当然,字号也必须放大到一号难以想象宗璞先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历时7 年, 一点一滴地完成了线索纷繁、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东藏记》。

她说自己“像一只蚂蚁,很小的蚂蚁,认真努力地在搬沙,衔一粒,再衔一粒,终于堆起一座小沙丘” 如此重病缠身,何以还要对写作不离不弃宗璞先生也承认:“我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但是,她说: “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 朱敦儒( 1081—1159 )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等朝廷曾几次下诏授他以官职,他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后经友人规劝才“幡然而起” ,出山做官后被劾罢官,退隐嘉禾晚年依附秦桧,落了个“晚节不终”的下场!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起首两句写出词人终日醉饮花前的生活深杯酒满见得饮兴之酣畅,小圃花开点出居处之雅致无一字及人,而人的精神风貌已隐然可见 这正是借物写人之法的妙用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抒情主人公的正面形象出现了三个“自”隔字重叠,着力突出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神态,自然地带出“无拘无碍”一句整个上片洋溢着轻松自适的情致,行文亦畅达流转,宛若一曲悦耳的牧歌两句一转,由物及人,既敞露心怀,又避免给人以浅显平直之感。

至下片文情陡变,四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人生的认识,所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几场短暂春梦杂沓无序的联缀,无论怎样的奇士贤才都终究不免归于黄泉这是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之后的感喟, 无疑含有消极的虚无意识 此词写作时代大致正在忠良屈死而奸佞当道之时,“黄泉”句也隐含着深深的悲愤之情他自以为看破了红尘,不复希冀有所作为,把一切都交付给那变幻莫测的命运去主宰,自己“不须计较与安排”,只要“领取而今现在”,求得片时欢乐也就心满意足了末句不啻是对上片所描述的闲逸自得生活之底蕴的概括和揭示这句在结构上也是有力的收束 上片写景叙事, 下片议论感叹, 有情景相生、 借景达情之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