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49KB
约10页
文档ID:456921777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_第1页
1/10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诂摘要:分析了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语源本意在此基础上认为,前人对目录文化职能 之思考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类例别白学术类例是工具,别白学术是目的章学诚提出“辨 考”命题,强调书目在别白学术之外,还有揭示源流的用意而作为手段,解题、序言和类 例同等重要并且,前人措意的类例尚不全面,尤其没有看到互著和别裁作为变通手段的重 要价值关键词: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下简称辨考)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定论久孚的核心命题,但章 学诚本人笃于自信,未遑定义后学沿波,每为章氏卓识而低徊、感佩,然亦无人对辨考概 念作深度剖析事实上,后人之理解和辨考的真正内涵有一定区别,值得仔细辨明1辨考的语源本意1. 1释“辨章”《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史记•五帝本纪》:“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后汉书•刘恺传》“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注云:“《尚书》曰'九族既睦,辩章百姓’, 郑玄注云'辩,别也章,明也’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平章百姓》认为平章、便 章、辩章中的平、便、辩三字互为通假,义为辨别而首用辨章一词者,以班固《典引》“躬逢天经,惇睦辨章之化洽”为最早。

《典引》收入《文 选》卷四十八,李善注云:“《尚书•尧典》曰'惇叙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辨与便古 字通也今按:平、便、辩、辨四字在上古皆为并母元部字,既为双声,又是叠韵在反映 中古声韵面貌的《广韵》中,平、便是并母仙韵,辩、辨是并母狝韵,四字双声而仙、狝 二韵皆为山摄开口三等韵,区别只在仙韵为平声,狝韵为上声所以,平、便、辩、辨四字 语音近同而互为通假总上,辨章一词可以上溯到《尚书》,意为“辨别之,使之彰明”,语 法上有动补性质辨章用于文献整理,似亦以班固为最早班氏《答宾戏》云:“刘向司籍,辨章旧闻《答 宾戏》收入《文选》卷四十五,注曰:“项岱曰:司,主也;籍,书籍也……翰曰:分辨章 句之旧闻以行于世也今按:李周翰所注不确章”不是指“章句”,而是“辨章”构成一 个词组,和动词“司”相对籍”则和“旧闻”相对,大致分别相当于“文”和“献”朱 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贤,意指耆旧言论,即 旧闻,今本《辞源》和《辞海》皆取此说所以,“刘向司籍,辨章旧闻”应解释为:刘向负 责整理文献,辨别文献内容使之彰明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二十就纂修方志提出见 解说:“意所未解者,恃故老;故老所不能言者,恃碑刻;碑刻所不能判者,恃载籍,载籍之 内,有漫漶不白者,则断之以理,而析之于人情” [1]钱氏也认为,“故老”和碑刻、载籍等 具有一致的文献价值。

1. 2释“考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校雠通义•焦竑误校汉志》中又作“辨章学术,考竟源流” “考竟”本是古代法律用语,意为“刑讯致死”《释名》卷八曰:“狱死曰考竟,考得其情竟 其命于狱也后考镜亦可写作考竟,如清王澍《淳化祕阁法贴考正》(《四部丛刊》本)卷十 一《新绛本》“既裁为经册手轴,则何所考竟? ”即是所以,《淳化祕阁法贴考正•序》又 有“博取群书,详悉考镜”之语章学诚所云考竟,其意亦同于考镜镜考”一词先于“考镜”问世《汉书•谷永传》“愿陛下追观夏、商、周、秦所以失之, 以镜考己行”,注曰:“镜,谓监照之;考,校也镜考有借鉴它事以自省的意思后来,镜 考多用于“考证之,使其内容镜现、明晰”之意如明赵沆《答徐大年书赵沆》云:“其所辨 证必有可观陈史既复不作志,其书复不传,千载而下无所镜考 [2]“考镜”之成词则出现较迟南宋末文天祥《文山先生文集》卷十一云:“公考镜详密, 精力不间作于明万历间的陈俊《宛陵先生集•后续》云:“而中丞公填抚之余,考镜遗风, 表章前哲有清以降,考镜一词多用于典籍整理如,赵怀玉《毗陵集•序》云:“其谥、 议、诔、传,有涉于公,足资考镜者,并附篇后洪亮吉《北江诗文集》卷四《贵州水道考-上》: “书成晰为三卷。

……各冠以表,条分缕晰,庶后为方志者有所考镜云卷三《太平寰宇记》: “自吉甫以后藉以考镜今古、联缀前后,实无蹴此书”'薛福成《出使四国公牍•序》“裒函 劄批之稍关国计民生者,暨洋文照会与电报,釐存八卷,时自观览,以备考镜可见,考竟、镜考和考镜有相同的义项语法上,考镜也是动补结构,意为考证之,使 其内涵镜现、明晰1. 3释“源流”源流一词最早见于《荀子•富国》“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意指水的本源和支流,后多喻 事物的起源和发展如,唐玄宗《孝经序》“去圣逾远,源流益别清顾广圻《韩非子补》: “描其藏书诸家图书以志源流疽'源流亦可作源委或原委,《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 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疏曰:“河为海本,源为委本章学诚《校 雠通义》中也多用源委或原委源流一词并不高深值得一提的是,章学诚强调的源流有两层涵义第一,可称为大源流《校雠通义•原道》认为战国和三代之前,“官守其书”、“师传其 学”、“私门无著述文字”,又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其叙六艺而后,次及诸子百家, 必云某家者流,盖出古某官之掌……其云某官之学,即官司失职,而师弟传业之义也……由 刘氏之旨以博求古今载籍,则著录部次,辨章流别,将以折衷六艺宣明大道。

第二,每一种学术(学科门类)又各有源流,即小源流如《校雠通义•宗刘》之二”、 “之三”、“之四”、“之五”、“之六”分别专论正史、名墨两家、集部、类书、钞书(即将前 人著作钞撮为节本)的源流《校雠通义•互著》指出:“古人最重家学,叙列一家之书,凡 有涉此一家之学者,无不穷源至委,竟其流别其中,小源流是具体的,因而也颇为前人(如郑樵)所识见而大源流则是抽象的,由 纵向观之,是指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总体趋势;从横向来看,是指道器关系大道无形, 本质上可视为人类一切劳作所欲奔赴的共同主题,因而也是所有文献内涵的最高哲学设定 目录既要能揭示小源流,又要能揭示大源流,所以《校雠通义》第一卷第一篇即为《原道》, 以示“著录先明大道”的宗旨《文史通义》复作《原道》上、中、下三篇,反复申述,显现 了章学诚深刻的目录学本体论意识1. 4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综上所述,“辨章学术”和“考镜源流”都是动宾短语,细析之,又都含有动补成份一 致的语法结构,形成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其意应为:辨别学术(及其源流〉使学术(及其源 流)彰显、透彻;考订(学术)源流,使(学术)源流镜现、明晰简而言之,即别白学术 和揭示源流。

而别白学术和揭示源流两者密切相关、相得益彰,《校雠通义・自序》所谓:“条 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惜乎前人之理论思考多有偏颇,没有或较少注意到书目除了要 别白学术(“类例既分,学术自明”是其较为完整的表述),还要揭示源流2前人对书目之学术价值的认识肇端乎刘氏父子的古代目录学实践,可谓别白学术和揭示源流并重《七略》以“种别” 图书为职志,“略”即所分之类别《说文•田部》云:“略,经略土地也从田各声略本 义为田界,引申为类别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亦云:“略者,举其大纲同时,《七略》 中又有“最为明道之要”的《辑略》,以撮述源流班固“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的《汉志》, 保留了《七略》“种别”图书的内核,又将《辑略》打散列为小序,也能兼及别白学术和揭示 源流但班固显然更措意于别白学术的一面,这在《汉书•叙传下》对刘氏目录工作的总结 性评价中可以读见他说:“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叙鸿烈这里的关键是“别” 和“略”《隋志•序》说:“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 以为《汉书•艺文志》也点明了《汉志》是以书部(即类例)为本的阮孝绪《七录•序》可视为我国第一篇较系统的目录学理论文篇,他提出“流略之学” 重点是放在类例(主要包括类名选用、类目设置、类目次序、具体文献归类、同一类目中若 干文献的著录次序等)上的。

阮氏“斟酌刘王”,主要讨论了刘歆《七略》、王俭《七志》和 他自己的《七录》的类目设置和类名选用问题嗣后,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理论思考几乎都围 绕具体的文献编目实践而展开,因而类例构成萃力之所在如,智昇《开元释教录•序例》 “科条各别”思想主要体现在文献部次上《旧唐书•职官志》说崇文馆学士的职责主要是: “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郑樵有《校雠略》,而校雠之学始号专门其《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指出:“类例 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观图谱者,可以知图谱之所始观名数者,可以知名 数之相承谶纬之学盛于东都,音韵之书传于江左,传注起于汉魏,义疏成于隋唐,睹其书 可以知其学之源流郑氏明确提出了书目不仅要别白学术,还要揭示源流,章学诚对郑樵卓 识颇有高评《校雠通义•焦竑误校汉志》云:“郑樵氏兴,始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于是 特著《校雠》之略但郑樵校雠学理论的核心仍然是“类例”所谓“书之不明者,为类例 之不分也”;“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也”;“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类例既 分,学术自明” [3]等等,都是强调通过类例以别白学术应该指出,别白学术和揭示源流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惯用的“流别”一词,就暗示了两 者的唇舌关系。

《隋书•经籍志》:“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源流,各有其部, 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自是以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指明了刘氏父子书目 工作在揭示源流方面的价值释道安《二教论》“详览载籍,寻讨源流” [4]也曾明确提出揭 示源流的重要性《四库全书总目•凡例》:“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 领四十三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亦兼及“源流正变”和“分 并改隶”两方面的内容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理论思考几乎都是在具体目录工作实践中展开的,类例作为分 类目录在类型特征上形成的固定格式,是建构目录大厦的基本框架所以,中国古代目录学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类例问题,这决定了传统目录中很大部分的智慧必然表现在类名的选用、 具体文献分类、同类文献之排序等问题之上虽然对目录在揭示源流方面有一定认识,但无 疑是放在次要位置的《校雠通义・自序》“(郑樵)特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考其得失”正 是对这一现象的基本概括3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真谛章学诚认为就书目的文化职能而言,揭示源流和别白学术同等重要《校雠通义・自序》 云:“今为折衷诸家,究其源委,作《校雠通义》,总若干篇,勒成一家,庶于学术渊源,有 所釐别。

这反映了他的学术旨趣所在,也是辨考命题之真谛,同时也精辟地道出了古代目录 学家的想法那么,书目是怎样实现辨考,亦即怎样别白学术和揭示源流的呢?他认为一在 序言、二在解题、三在类例但序言和解题每为前人所忽略;并且,前人所孜孜的类例也是 “仅求甲乙部次,苟无违越而已”,没有运用互著和别裁的变通手段,因而不仅不能充分揭示 源流,甚至也不能真正别白学术3. 1强调书目揭示源流的另一面《校雠通义•焦竑误校汉志》:“特竑未悉古今学术源流,不于离合异同之间深求其故, 而观其所议,乃是仅求甲乙部次,苟无违越而已”这是对“焦竑们”只知通过类例以别白学 术这一通病的集中批评书目要求“盖类有相仍,学有所本,六艺本非虚器,典籍各有源流” [5],即需别白学术和揭示源流双轨并行《校雠通义•宗刘》云:“部次不精,学术所以日散疽'章氏并不一概反对类例,而只是不能 停留于此故《宗刘》又云:“讨论作述宗旨,不可不知其流别者也《校雠通义•汉志诸子》 指出:“著录之书贵知原委,而又当善条其流别他的《文史通义》也是将主要内容放在古 今学术宗旨、源流及古籍目录体例之上的章华绂《序》云:“其中倡言立议,多前人所未发 大抵推原官礼,而有得于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