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马立克氏病(MD),概述,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 断,防治措施,,,马 立 克 氏 病,,,MD是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的M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的单核细胞浸润,产生淋巴细胞性肿瘤MD引起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由于本病可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引起免疫抑制,受害鸡群对,白痢病、球虫病、新城疫,等的敏感性增高,并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被列为养鸡业,三大疾病,之首马 立 克 氏 病,,,1907年、匈牙利兽医病理学家马立克首次发现本病1970年研制出火鸡疱疹病毒疫苗(HVT)之前,曾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973年,我国的北京、上海、哈市、大连、青岛等确认MD存在,随后(1975年)引进并生产了HVT(FC126株)疫苗,使MD疫情有所控制马 立 克 氏 病,,病 原:MDV,疱疹病毒科的B亚群疱疹病毒,双股DNA,有囊膜MDV,以两种形式存在与鸡体:,1.不完全病毒:,严格细胞结合V,存在与体内肿瘤细胞内,离开活细胞即可死亡,对外界抵抗能力弱,属于细胞结合性病毒,无囊膜;,2.完全病毒:,非细肥胞结合性V,存在于羽毛毛囊上皮细胞与脱落的皮屑中,对外界抵抗力强,有囊膜,传播起重要作用。
马 立 克 氏 病,,病 原:MDV,培养:,4d鸡胚,卵黄囊接种;,9~11d鸡胚绒尿膜接种;,0d易感雏鸡腹腔接种;,鸭成纤维细胞(DEF),抵抗力:,4℃2周,25 ℃4d、37 ℃18h、56 ℃30min、,60 ℃10min均被灭活对常用化学消毒剂作用10min就能使之灭活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流 行 病 学,传染源:,病鸡和带毒鸡,病毒存在于,血液,,,肿瘤、羽毛囊上皮,,其中以后者传播作用最为重要脱离的角化毛襄上皮、毛屑、灰尘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传播途径:,高度接触传染,主要是,呼吸道,,其次为,消化道,易感动物:,对鸡(尤其是集约化程度高的埸)危害最严重多见,2--5月龄鸡,,应注意MD发病日龄的提前和延后70年代18~20周龄,目前为 5~14周龄马 立 克 氏 病,,临 床 症 状,MD是一种肿瘤性疾病,从感染到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最早可在3~4周看到临诊病鸡,一般以2~3月龄发病最为严重,但1~18月龄的鸡均可发病根据症状和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MD在临诊上可分为4中类型:,内脏型、神经型、皮肤型和眼型,。
马 立 克 氏 病,,临 床 症 状,1.,神经型,(古典型):多见于弱毒感染或HVT免疫失败的青年鸡(2~4月龄),主侵害,外周神经,,造成,不全或完全麻痹,,可发生在机体一个或数个部位,通常多发生在两翅和两腿(坐骨、臂神经),多为一侧腿,:“横卧”、“劈叉”、“一字状”,姿势有特征性,,颈、翅,:耷拉头、垂翅,拖地而行2.,内脏型,(急性型):,内脏器官发生肿瘤,,呈现渐进性消瘦,皮肤干燥,逐步衰竭,陆续出现死鸡缺乏特征性症状,突然发病,流行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马 立 克 氏 病,,,3.,眼型:,强毒株感染,表现为眼睛一侧或双侧失明,虹膜色素(特征)消失,变为灰白色,(灰眼,鱼眼、蛤蟆眼),瞳孔边缘不整而呈锯齿状,或瞳孔被增生的肿瘤组织封闭4.,皮肤型:,强毒株感染,体表局部(尤其是颈部和背部)羽毛脱落,皮肤增厚,毛囊形成绿豆至黄豆大小的肿瘤结节,该结节外观光滑,呈粉红色至灰黄色,有时发生破溃与出血,有时可见多个肿瘤结节融合在一起马 立 克 氏 病,,病 理 变 化,①,神经性:,受害神经肿大,增粗2~3倍,,外观似水中浸泡过,灰白色,横纹不清或消失,与对侧神经对比,有助于鉴别;,②,内脏型:,性腺最多见,肾、脾、肝、心、肺、肠系膜、腺胃、肠道肌肉组织等,出现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灰白色肿瘤块,肿瘤呈弥漫性增长时,器官肿大;,如脾肿大2~5倍,肝脏肿大2~3倍,,法氏囊一般萎缩,。
③,皮肤型,:病变以羽毛囊为中心,呈半球状突出于表面,或融合呈丘状马 立 克 氏 病,,诊 断,跟据流行特点、症状、剖解变化可初步诊断病理组织学诊断,:最常用,主要表现淋巴样细肥增生,血清学诊断:,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动物接种(0d雏鸡),鉴别诊断:主要淋巴白血病相区别(后讲),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防 治 措 施,,(1)综 合 防 治 措 施,a、,加强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场、育雏舍的消毒,努力净化坏境,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b、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体的,抵抗力,对预防本病有很大的作用环境条件差或某些疾病,如球虫病等常是重要的,诱发,因素c.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防止不同日龄的鸡混养于同一鸡舍d、防止应激因素和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IBD、腺病毒感染)马 立 克 氏 病,,(2)疫 苗 接 种,正确的选择和使用疫苗,现行条件下,我国大部份地区,尤其是没有发生过HVT冻干苗免疫失败的地区,可选用优质HVT冻干苗,该疫苗不仅运输、保存和使用方便,免疫效果也较好对于HVT疫苗长期使用的地区,应适当,增大剂量,,以减少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
对,马立克氏病流行较严重或出现过HVT疫苗免疫失败的地区,选用,CVI998液氮苗(荷兰),,,该疫苗受母源抗体作用小,产生的免疫力快对MD单苗免疫效果不好或可能有vv,+,MDV存在的地区应考虑选用多价苗马 立 克 氏 病,,当前防制MD的主要措施,注射疫苗,:早、快、足,二价和三价液氮苗效果好,注苗场地用前后严格消毒注苗后要隔离:,注苗后三周与其它鸡群隔离,尤其是头几天,疫苗7--10天才产生免疫力,要防止早期感染严格消毒措施,马 立 克 氏 病,,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1)鸡群本身与环境因素,,a、品种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品种的鸡对马立克氏病有遗传易感性b、,MDV病毒的严重污染,:我国商品鸡主要饲养地区MDV污染十分严重另外,我国所有的商品肉鸡均不实施MD免疫c、MDV的毒力越来越强马 立 克 氏 病,,d、鸡群的营养与应激:饲料蛋白质的或维生素的缺乏特别足VE及微量元素硒等都会影响抗体的生成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下的鸡,对接种的疫苗不能产生应有的免疫应答e、,鸡群潜在感染免疫抑制性病毒,f、母源抗体的干扰g、,早期感染,:细胞结合苗免疫力产生至少7-10天,冻干苗需10-14天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率。
在末产生免疫力之前,野毒的早期感染问题成为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马 立 克 氏 病,,,(2),疫苗方面的因素,a.,疫苗的质量不佳,,(蚀斑数不足、可能污染其它病、种毒传代次数过高),b.疫苗的储存与运输不当,,疫苗的反复冻溶,接种剂量不够;稀释液变质或选择不当;疫苗的稀释及免疫操作不当; 疫苗中抗生素等的添加马 立 克 氏 病,,结 论,◆马立克氏病是一种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流行广泛的疾病◆马立克氏病病毒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并能在外界环境中长期生存◆马立克氏病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常伴有肿瘤病变它,无法被治愈,◆鸡会长期带毒和排毒 (甚至那些接种过的鸡),有时也可能没有症状,这就导致了长期持久的病毒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其它鸡的感染马 立 克 氏 病,,◆小鸡感染越早,患病就越严重,所以小鸡出世的头3-4个星期防止野毒感染是很重要的◆小鸡必须处于严格的消毒卫生条件下以减缓感染的可能◆由于马立克氏病病毒到处都是,所以鸡很容易染上病毒◆由于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生物特性,所以现在还无法根除这种病◆一些超强毒株出现引起了新的临床形态,导致许多免疫的失败马 立 克 氏 病,,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马 立 克 氏 病,,神经型病鸡常因神经损伤而不能站立,,马 立 克 氏 病,,病鸡呈劈叉姿势,马 立 克 氏 病,,,眼型可见虹膜增生,瞳孔变小,边缘不整,马 立 克 氏 病,,皮肤型病鸡可见全身毛囊肿瘤性增生,马 立 克 氏 病,,常见大小不一的弥漫性肿瘤结节,马 立 克 氏 病,,腿部和爪部皮肤也可见肿瘤病变,马 立 克 氏 病,,神经型病鸡常见一侧腰荐神经增粗,,,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脂肪消失,心外膜出血,马 立 克 氏 病,,肝脏弥漫性肿瘤结节,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脾脏变形,有肿瘤病灶,马 立 克 氏 病,,肺脏切面完全瘤化,马 立 克 氏 病,,肾脏肿胀、弥漫性肿瘤增生,马 立 克 氏 病,,腺胃增生、肿大,马 立 克 氏 病,,,腺胃壁增厚,马 立 克 氏 病,,腺胃乳头融合,马 立 克 氏 病,,肠管增粗,肠壁增厚,黏膜溃疡,马 立 克 氏 病,,卵泡停止发育,卵巢肉样变,马 立 克 氏 病,,睾丸肿胀、变形,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马 立 克 氏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