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743.影视欣赏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9.50KB
约15页
文档ID:423219964
1743.影视欣赏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1/15

影视欣赏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摘要本文以电影治疗为切入点研究影视欣赏的心理治疗历史,并从心理学角度对影视欣赏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部分心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初步探讨和论述影视欣赏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文章指出影视欣赏是通过视觉通道和听觉系统的协同活动,对影视作品这种非文本媒体进行知觉,建构新意义的自我多角色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经历着角色的认同发展变化过程无论那一种类型的影视作品,观众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元素,来满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想象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和象征性的解决,进而获得自我的心理满足观众对影片的喜好情况反映观众当前一段时间内的心理状态与特殊需求,折射观众的深层心理情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视欣赏四步曲:影片的选择与观赏动机的激发;学生的影视欣赏过程;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再反思;老师概述学生的感想,并作进一步引导与延伸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视欣赏的关键性问题有:影片的选择和老师的引导关键词:电影治疗 精神分析 本体心理学 影视欣赏 心理健康教育引言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因素更是复杂多变,除了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外,还有大众传媒,包括电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等。

在这当中,影视作品以其具体、生动的形象,声图并茂、视听兼顾的优点,深受大众喜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青睐它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成为他们追踪的热点话题,但成人世界包括家长、学校和社会在这一方面却往往少于引导事实上,由于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模仿性很强,是非分辨能力却又不足,于是在他们这种缺乏引导、自然接受影视文化的状态下,就难以保证影视文化的积极教育作用的实现另一方面,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影视欣赏的目的往往局限于娱乐消遣,只停留在感官刺激上而缺少了反思,忽略了影视欣赏的借鉴、教育功能,这本身就是对影视这一集多种媒介于一身的资源的极大浪费那么,作为社会文化重要因素的影视媒体,是如何吸引着观众,如何影响着观众?为何人们喜好的影视作品会有所不同,例如,有人喜欢恐怖片有人却不敢看,有人喜欢动作片有人却喜欢言情剧呢?为何人们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影视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感动观众的?诸如上述这一系列影视媒体与观众的关系问题,构成了观众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这方面的研究,相比较于电视观众心理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是把研究的眼光集中在电影研究上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研究电影,分析了人眼的视像滞留特点,强调电影依赖观众而存在。

之后,在鲁道夫·阿恩海姆、安德烈·马尔罗、米特里、安德烈·巴赞、克里斯丁·麦茨等不同专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下,电影心理学的研究历经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演进从早期对观影的视知觉心理的探讨,到研究观影的深层心理需要,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女性电影理论及受众研究,借助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传播学、叙事学等不同理论基点和研究方法,电影心理学得以持续扩展、深入上述从心理学角度对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的理论研究,无疑进一步充实了电影的理论体系,拓展了电影的研究空间不过,这些研究往往习惯于将观影行为的意义与功能孤立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之外,而忽视了电影的根本使命电影的根本使命则是:通过电影艺术特有的魅力,使得人们逐渐摆脱人性中的假丑恶,使得人们的心理与行为逐渐变得真善美,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走向人类的更高境界[1]在这里,不管是对电影还是电视剧、自制录像或者其它类型的影视素材的欣赏,作为人们生活休闲行为的一种方式的影视欣赏,影片与观众的心理互动存有共通性,同时它们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意义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在它对正常人的心理成长的发展性功能上目前,关于影视欣赏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依然很少,尽管已经有心理老师在尝试运用影视欣赏来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却缺少有针对性的理论的指导。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以电影治疗为切入点,研究、借鉴影视欣赏的心理治疗历史,并对影视欣赏作心理学分析,同时对部分心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对影视欣赏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操作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作补充,希望为影视欣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提供理论参考1 影视欣赏的心理治疗历史1.1 电影治疗的历史19世纪末期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电影正是诞生在这个时代的欧洲电影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它有“魔术”般的魅力,它所再现的故事如同生活般真实,这使得它立即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和相互了解的工具;另外,它从社会问题汲取灵感进行创作,因而又变成了政治宣传和国民教育的工具毫无疑问,“电影是世界上人们交流最为广泛和最有力的手段如果人们创作的影片是符合常规并有许多感人场面的,那么不管是日本还是印度观众,都会在看到那些场面时激动不已希区柯克在对采访他的弗朗索瓦·特吕弗这样说道电影的这种独特魅力使得它受到文化人士和学者的热情关注与研究,它们试图为电影的这一现象给出一个全面的、统一的观点于是,电影理论家与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相互结合,寻求电影理论研究新的“接合点”,这样,电影研究集中于探讨其本身问题的局限性就被打破了,电影理论研究与邻接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化和自身研究的分科细密化成为一种趋势。

电影诞生的那一年正是精神分析学开始的时间,于是,电影与无意识的话题就立刻引起了精神分析者的关注,他们试图通过分析电影与无意识的关系,来了解人与社会它们研究出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银幕和意识镜子之间的相像之处,从而提出“镜像性认同”理论精神分析学批评理论家拉康指出,在真正的镜子里,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从而学会认识自己,而在电影院里,观众只能同影像认同,于是,在观众和银幕之间就出现了镜像性认同,通过这种认同,出现了我的意识的形成人类幼儿时期在主体与镜像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以幻觉、想象为基础的误识、误解的关系,几乎都完整地留存在观众与银幕之间的关系中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影是人的精神抚慰和补偿[2]通过电影中的事件和人物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感情的投入,使其受压抑的动力和情绪释放出来,并重新省视自我精神分析学派还从临床运用上,通过分析电影与梦的活动的相似之处,以电影作为临床素材,运用于疾病的治疗精神分析者指出,看电影的时候,电影的情境把我们同现实的环境分离开来,这点就如我们做梦时的情境一样,做梦时我们摆脱了社会和情感环境,而进入另一种现实,这时的无意识便处在“更为暴露”的氛围内,从而使它更容易被观察到,这就是电影的无意识语言。

人们在看电影的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于是下意识的东西便冒出来了,而那些冲突较为激烈或不易被人注意到的、容易遗忘的段落里,心底深处被压抑的东西就会显露出来[2]换句话说,我们作为主体对影片如何分析就投射出我们的心理现实因此,基于这样的认识,电影分析就成为一种“精神分析咨询”的形式,医生们尝试着将电影作为临床素材,用于疾病治疗这种做法也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支持其实,早在1954年,精神分析医生就尝试用摄制的资料对慢性酒精中毒者进行治疗这种同传统心理治疗手段相互结合的影像疗法,对于人的行为改变和人际交往都是有帮助的这种疗法被完形学派用来诊断病情和治疗病况1967年,古巴更是出现了一种“电影心理治疗讨论法”,这是一种小组心理治疗活动,通过观看电影,病人和精神分析医生展开了讨论在这里,心理治疗——根据精神分析方法——的主体并不是小组的人群,而是电影中的人物[3]也就是说,参与者不是直接参与心理治疗,而是通过电影放映来进行自我认同和自我确认,这就在意识层面上绕开了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使效果不知不觉出现上述的电影精神分析咨询或者称之为“电影心理治疗讨论法”,本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安东尼奥·梅内盖蒂将其称为“电影本体心理学”,并将其作为本体心理学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提供了一次剖析人的内心的机会:剖析个体和集体的原型;剖析我们的病理和宿命论;所以,我们剖析的不仅仅是犯罪、吸毒、音乐等社会现象,也涉及经济和政治管理的高层次的问题。

在电影本体心理学中,真正的主人公是无意识[3] 电影是个人和集体无意识的反映,电影本体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影片的分析,使观众对自己在不知晓的情况下所经历的生物心理历程意识化,即让无意识的东西,或者称之为情结的东西意识化本体心理学者认为,当人的活动符合自己的本体自在时就可以达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而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体验着影片中角色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这是再体验和再学习的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观众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本体自在,说出自己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做出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宣泄一种激励在这里,本体自在指的就是人的一种最基体、最原始的形态及人的动力组织原理,它具有本我的动物本性,同时也具有自我实现的高级社会性需要,它是本我与自我实现两者的整合综上所述,电影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直到2003年,英国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才使它变得名正言顺,他也因此而成为电影治疗名正言顺的发明人经过十几年来的临床实践,贝尔尼·弗德尔发明的“电影治疗”于 2003 年得到了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该学院建议将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全国推广[4]1.2 影视欣赏心理治疗的发展上面所称的电影治疗,主要是从精神分析学派和本体心理学派的无意识角度进行的。

实际上,在电影治疗中,我们并不仅仅局限于观看电影,治疗师有时还会利用电视剧、录像、视频片断等其它的影视材料,对治疗对象进行无意识分析,以此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利用电影、电视、录像或视频片断等声图并茂的影视素材进行心理治疗的现象早已有之,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一种多媒体治疗的方式[3]由于无意识的神秘感,无意识的难以琢磨性,无意识的自圆其说性,使得从无意识角度进行的影视心理治疗难以推广难道,影视欣赏的心理治疗分析就只能停留在无意识角度上?事实上,早在1916年,还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6)就根据自己观摩影片的有限经验写出了早期电影心理学的专著《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他是第一个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电影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的研究范畴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解释电影影象的纵深感和运动感他认为,机械地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艺术,他通过人的视象滞留的生理特点和格式塔心理学的自愿认同的特点,提出电影不是写银幕上,而是由人们的想象来完成的[5]而这一“人们的想像”就导致了再现影片时的片面性,表现为不同人对同一影片会有不同的解释,甚至相差甚远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认知心理学把主体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方式的过程应用到对影片的分析中。

一方面,电影是信息的源泉;而另一方面,观众作为信息接受者,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的思想上他自己拥有的认知层面能够把信息汇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选择和解读[3]也就是说,个人现在的认知结构会影响到主体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从这个层面上讲,可以从认知改变的角度,以影片(这里指电影、电视及视频录像等声图并茂的材料)的欣赏为媒介,进行心理在这里,影视欣赏不再是局限于艰涩难懂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分析,不再只局限在疾病的治疗上,而是体现了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功能——发展性、成长性体验目前,关于影视欣赏的这一功能,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有所涉及,只是开发的深度参差不齐,且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借鉴影视的心理治疗作用,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影视资源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为了进一步了解影视欣赏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况及其可行性,笔者与十一位心理老师作过探讨、访谈根据访谈情况来看,影视欣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空间是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