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朱听昌 李尧2012-9-7 9:56:52 来源:《国际政治研究》(京)2005 年 01期作者简介:朱听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尧,中国国际战略学 会助理研究员邮政编码:210039)内容提要:基辛格是半个世纪以来集著名外交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大师于一身的风云人物,他对国 际关系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对传统均势理论的推崇、继承和发扬基辛格均势理论的哲学 基础来源于早年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训练,他对19世纪欧洲外交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他自己 独具特色的均势理论,并将其均势理论运用于外交实践,取得了非凡的外交成就冷战 结束后,基辛格依然以其一贯的权力、均势视角入手分析世界格局,描绘世界新秩序蓝 图基辛格均势理论有明显的现实性、实践性和二元论特征,局限性在于只适用于解决 一些具体外交问题,却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关 键 词:基辛格 均势理论 外交实践基辛格是集世界顶级外交家与国际关系理论大师于一身的风云人物,同时他也是美国 2 0世纪 6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学界精英与外交决策高层之间角色转换最为成功的典范如 果要总结基辛格一生对国际关系理论最大的贡献,那就是他对传统均势理论的推崇、继 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均势理论。
他始终认为,稳定总是与均势联系 在一起的,没有均势就没有稳定因此,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美国应该以均势和 实力作为外交决策的依据,以均势来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进入决策层后,基辛格将其 均势理论运用于外交实践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外交成就冷战结束后,基辛格仍 然看重以均势理论来构筑一个稳定的多极格局基辛格的均势理论来源于历史,创造过 历史,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曲折前进的今天,深入研究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其学术价值 和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一、基辛格均势理论的哲学基础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往往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早期的学术训练密切相关因此,基 辛格均势理论的哲学基础完全可以从他早期经历和学术生涯两个方面来探讨1923 年 5月 27日,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菲尔特的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此时纳 粹势力已经在巴伐利亚崛起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人的德国公民权被取消,犹太 人与德国基督徒通婚遭到禁止,担任公职的犹太人被开除基辛格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 这样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度过的在纳粹灭绝犹太人的计划加紧实施之时,基辛格全 家于 1938年 8月移民美国,在这个陌生的国度,15 岁的基辛格开始了艰苦的“美国化” 过程。
他很快成为纽约华盛顿中学的优等生迫于生计,一年后他改上夜校,白天作送 货员,晚上读书,尽管如此,他仍然以优异的成绩从华盛顿中学毕业,随后进入纽约市 立学院学会计当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会计师1943 年 2月,基辛格开始了军旅生涯,这改变了他的命运军队使他真正投身于美国种 族的大熔炉之中在服役期间,他加入了美国籍,遇见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弗里 兹•克雷默,他是美军中一位拥有很高威望的德裔学者士兵基辛格的天赋和才能由此 得到重视、发挥他来到欧洲战场,作为一个反纳粹的美国士兵回到德国在克雷默的 大力举荐之下,基辛格从美军第 84步兵师众多普通士兵中脱颖而出,成为波林将军的德 语翻译盟军占领德国后,克雷默又推荐当时军阶为军士的基辛格担任几座小城镇的管 理者在此期间,基辛格表现出了惊人的管理才能担任欧洲盟军反间谍学校的教员是 基辛格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站,只有高中毕业文凭的基辛格不负克雷默的期望,工作做得 十分出色战争结束后,克雷默建议基辛格“去一所好的大学,一个绅士是不会上纽约 本地大学的”(注:Walter Isaacson,Kissinger:a Biography(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2),P.57.),基辛格听从了克雷默的建议,1947 年进入哈佛大学深造。
经 过近十年的努力,1957 年,他的两本著作《重建的世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相继 出版,由此确立了他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术声誉在探寻基辛格的经历与其某种思想渊源的关系之时,克雷默曾做出过相对权威的论述 ,他在 1988年接受基辛格传记作者伊萨克森采访时认为,基辛格的大多数个性特征都可 以追溯到这一段经历,“这段经历使他寻求秩序,使他渴望被认可,即使这意味着要取 悦于他认为智力比他低的人,渴望被认可以及不信任和不安全的心理倾向都是对被人类 历史上最可憎的一页所颠倒的童年的自然反应”注:Ibid.,p.26.)基辛格的老朋友 、历史学家阿瑟•小施莱辛格也将之归因为基辛格“获取认可的难民心态”(注:Ibid. )有人评论道:“极为可能的是,对权力的恐惧与对权力的渴望不止一次塑造了思想 家的思想注:James Der Derian,On Diplomacy:a Genealogy of Western Estrangement(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7),p.12.)实际上,基辛格的那种被摒 弃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痛苦在移居美国之后仍然延续了很久,这使他寻求被认可的倾向更 为明显。
因此,基辛格的这一心理特征是他在德国的经历与移民后“美国化”的经历所 共同塑造的 这一心理倾向不可避免的对他的思想造成影响,那就是他思想之中的妥协性以及理论 上的模糊性另一方面,这段经历还造成他对权力的迷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基辛 格从孩童到成人的成长时期,也是权力政治大行其道之时,正是因为纳粹掌握着权力才 使犹太人陷入苦难的深渊,也正是因为盟军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才能消灭纳粹势力基辛 格与另一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一样,个人早年悲剧式的经历造就 了他们对人性和社会的现实主义认识基辛格对于人性从来就没有抱过高的期望因此 ,在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中,和平的概念更加实际,能够获得稳定就是得到了和平的观点 根深蒂固对于理想主义者所谓的和平概念,他从来没有奢望过在他日后形成的均势 理论中,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中寻求各国力量平衡的观念是其核心从欧洲来,师从崇尚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老欧洲学派,坎坷的早年人生经历所造就的过分相信权力的观 念,以及对和平概念相对现实、悲观的看法,这些因素都对基辛格均势理论的形成有程 度不等的影响探讨基辛格均势理论渊源的另一个层面是其早期的学术生涯基辛格称不上是哲学家 ,他从来没有系统阐述过他的哲学观点,有关其哲学观点的叙述是零散的,而且在随后 多年的外交实践中,其哲学观点或多或少有所改变,但通过对其早期著作的一些分析基 本上能够对基辛格的思想倾向做出总体性的分析。
1950 年,基辛格在哈佛毕业时,以《历史的意义》为题,写了一篇长达377页的毕业论 文,该文包含有四个部分:一、斯宾格勒:作为直觉感的历史;二、汤因比:作为经验 科学的历史;三、康德:历史和人的道德经验;四、责任的意识这篇论文观点抽象, 用语晦涩,基辛格在文中写道:“生活即是痛苦,生命包含死亡,转瞬即逝乃生存之命 运文明无一能永世长存,热望无一能完美实现这是必然性,是历史的宿命,世人的 困境注:陈有为:《基辛格评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年,第 26页) 基辛格早年的这种历史宿命论的观点,直到后来仍有所流露1974 年 10月,他对《纽约 时报》副社长、专栏作家莱斯顿有关展望世界前景的长谈中,又提到了历史上每一种文 明最终都将毁灭的问题基辛格的这篇论文中充满了先验论的唯心论观点他认为,“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总 有一定的限度这种认识仅仅局限于一种自然主义的机械论”注:陈有为:《基辛 格评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年,第 27页)他所重视的,并不是对事物的 客观必然性、也就是规律性的了解和掌握,而是个人的心理与行动他认为:“行动来 自内心的需要,来自对环境有所了解的人,来自对现象的独特理解。
因此,客观必然性 永远不能指挥行动任何活动都只反应人的个性,理智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在其中生活 的世界理性分析则有助于我们去发展那种使内心体验成为可能的种种原则注: 陈有为:《基辛格评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年,第 27页)这种认识造就 了他崇尚秘密外交的性格基辛格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对于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观极为推崇,认为斯宾格勒能够 深刻了解“历史事件的短暂性”阿什曼写道,“基辛格对斯宾格勒的著作,尤其是《 西方的衰落》一书深有研究,斯宾格勒的哲学对基辛格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注:[美 ]查尔斯•阿什曼:《基辛格:超级德国佬的冒险经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年, 第 73页)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同样充斥着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认为 ,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来说,整个世界只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他认为自然界是以规律为 基础的,所以能得到解释,而历史是以直觉为基础的,所以只能依靠直观才能认识斯 宾格勒的唯心论必然导致英雄史观他认为历史是由“英雄”、“伟人”的精神、意志 决定的真正的政治家是历史的化身,历史的方向性表现为个人的意志他甚至写道: “伟大人物在历史中的偶然兴起一夜之间就使一个软弱的民族(如马其顿人)登上事变的 绝顶,而他们的偶然死亡(如恺撒的死亡)则会立即使世界从个人所巩固的秩序陷入混乱 之中。
注:陈有为:《基辛格评传》,第 28页)在基辛格后来出版的著作中,实际上因袭了斯宾格勒的这种唯心史观例如基辛格 196 1年问世的《选择的必要》一书,在论述革命运动中领导人的作用时认为:每当思想意 识起决定性作用的革命运动初期过去以后,很多事情要取决于人物的偶然性如果由于 某种原因领导人物消失了,运动就可能崩溃或改变到无法辨认的地步在基辛格自己的 外交实践中,他也是把自己当作这样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关键人物来看待的斯宾格勒还竭力鼓吹权力意志与强权政治,他曾说:“世界历史就是世界法庭,它总 是为了强权和种族而牺牲真理和正义,把那些相信真理和正义、藐视业绩和权威的人们 和民族置之死地注:[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69 年,第 69页)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的第二卷《世界历史的透视》 中还特别提到了苏秦、张仪的先生鬼谷子,认为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性的洞 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合纵与连横的艺术)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 之一他还认为,在中国战国时期,“连横”是“帝国主义的手段”,而“合纵”则是 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联盟思想”斯宾格勒所持的强权政治观点,显然反映在基辛格 以美国的实力为基础而推行的美国外交政策中,而中国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外交权术也 显然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可以称作是基辛格均势理论的一个渊源。
二、基辛格早期著作中的均势理论研究基辛格从政前就已经著述颇丰在这些著作中,基辛格一方面对其早年的学术研究进 行了高度的总结,同时对美国未来的外交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说,通过这些著作 ,基辛格不仅得以使其均势理论初步系统化,实际上还为自己登上外交舞台搭建了理论 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基辛格在 1957年出版了《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一书,这是 一本以他在哈佛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的历史著作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拿破仑 1812年入侵 俄国失败后,特别是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结成神圣同盟以后,欧洲各君主国家为 了恢复王统、兼并弱国、争夺霸权而开展的外交博弈,当时几乎控制欧洲外交舞台的奥 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是该书的主角基辛格的这部历史著作,对于梅特涅奉行的均势外交政策、权变机诈手腕,联系当时 欧洲列强争霸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基辛格认为,欧洲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扩 张所造成的一场大动乱中获得稳定,主要是两个伟大人物的功劳,他们就是以谈判促成 国际和解的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和使这种和解正统化的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