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故事源流初探钟明立【内容提要 ] 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庐山远公话》话本,其主人公是谁,其间的故事源流情况,其书的价值等等,本文作了极为认真的考察与探讨. [ 关键词〕《庐山远公话》敦煌话本故事源流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户( 简称《话》 ),藏伦敦大英博物馆,编号为斯2073标题为原有, 且标明为 “话”,历来被认为是现存的一篇名副其实的话本小说. 话本末尾注明为“开宝伍年张长继书记” ,据此可知其为北宋初年(972年) 的抄本该话本的产生与流传应在这以前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唐代关于远公神话甚多,但可分二类: 一为远公上生兜率( 见禅目大师诗) ,一为立社期生净土中唐以前,弥勒似犹见奉行,故弥陀派著论尝辟之《庐山远公话》故事即为远公上生兜率故事按汤说,《话》中故事则早在中唐以前便已广泛流传一、关于《庐山远公话》之远公远公,是《庐山远公话》中的主人公《话》云 : “有一弟子,名曰慧远可见远公即慧远 但史传上出家修行的慧远有两个,一是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一是隋朝京师净影寺慧远 《话》中远公到底是哪一个慧远呢? l 、远公即庐山东林寺慧远《话》云 : “说这慧远,家住雁门。
兄弟二人,更无外族兄名慧远,舍俗出家;弟名慧持,侍养于母 ” “我当初辞师之日,处分交待,逢庐即住,只此便是我山修道之处这里所言,基本上与东晋庐山慧远的身世相符时人康乐公谢灵运《庐山法师碑》云: “法师讳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人 “于关右遇释道安,一面定敬,以为真吾师也遂抽簪落发,求直道场 “振锡南游,考室庐阜,结宇倾岩时人张野,柴桑人,入庐山依远公其著《远法师铭》亦云: “沙门释慧远,雁门楼烦人本姓贾氏,世为冠族 “遇释道安,以为师抽替落发,研求法藏 “襄阳既没,振锡南游,结宇灵岳梁慧皎《高僧传·释慧传》云: “便与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业”2、远公是艺术化了的庐山慧远《庐山远公话》是一篇话本小说它是民间艺人的文学创作因此,《话》中的慧远,虽是庐山慧远,但却是民间艺人根据需要进行了艺术加工的慧远具体表现为: 第一,合并了隋朝京师净影寺慧远大师撰写《涅槃疏》( 十卷 ) 一事第二,出于宣传佛教教义的需要,安排了一些不合史传的内容,如其弟慧持在家侍养其母,慧远被劫为奴及卖身为奴以偿宿债,在东都福安寺与道安论法,晋文帝迎远公入宫奉养及数载后回庐山造法船归依上界等王庆菽在《敦煌文学论文集·庐山远公话》中说:“本文乃合二慧远传,二道安传而为一,中间加以神话、虚构铺张演绎而成。
“合二慧远传”一说给人以启迪二、 《庐山远公话》故事源流初探《话》中主要是叙述远公被劫为奴,而后卖身以偿宿债的故事,其中又插入了 “锡杖泉”、“山神造寺” 、 “庐山龙”和“远公与道安论法”等几个小故事作者以《涅槃经疏抄》为线索,有机地把这五个故事结合起来,情节跌宕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是一篇比较成熟的文学作品1、 远公被劫为奴,而后卖身以偿宿债的故事及其思想依据故事简述如下: 寿州界内,有一群贼,为首的姓白名庄白庄啼兑江州庐山化城寺中接受的施利极多, 财帛不少于是结党徒五百余人,星夜倍程来劫化城寺土地神慌忙来寺中报告,请众僧切须回避众僧四散,唯有慧远不肯离开白庄没有劫得钱财,便劫持慧远为奴日来月往,跟随数年一天夜里,慧远朦胧睡着,梦见十方诸神悉现云间,无量圣贤皆来到此 唤起慧远为众生念《涅槃经》,并告诉他有宿债未偿还: 当朝宰相与白庄前世都是商人相公曾在白庄处借了五百贯文钱,是慧远作的保后来相公未偿而亡慧远欲还,不幸亦死 轮回至今,须当偿还次日慧远便要求白庄将他卖给东都当今宰相崔相公为奴成交后白庄得了五百贯文钱,便回寿州 后来崔相公得知慧远为他卖身偿宿债之事以后,雨泪悲啼,自责想过不已。
按: 远公被劫为奴而后卖身以偿宿债的故事,是唐代民间艺人创作出来的,东晋、南朝的史传中并无记载不过, 该故事并非臆撰,它是以慧远的因果报应思想为依据而创作出来的慧远曾著有《三报论》 、 《明报应论》等文章,对因果报应说展开了多方面的论证,尤其是阐发了“人有三业” 、 “业有三报” 、 “生有三世”之说而本故事正是一个“三报”之一的“生报” (即下世受报 ) 故事2、 “锡杖泉”的传说及其源流《话》云 : “于是远公自入寺中,房房巡遍,院院皆行,事事皆有只是小水,无处投寻远公曰 :‘此寺甚好如法,则无水浆,如何居止,久后僧众到来,如何有水’逐下殿前来,见大石一所,其下莫有水也远公遂以锡杖撅之,方得其水,从地而涌出至今号为锡杖泉 ”锡杖泉的传说,梁朝《高僧传》已有记载,并且已与“龙泉精舍”和“龙”结合一起 《高僧传》云: “( 远) 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太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泉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时浔阳亢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岁以有年,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锡杖泉的传说,自唐以降,仍通过有关碑记、志书、佛籍以及民间艺人流传下来。
其线索为: 泉水应杖击而涌,因立精舍, 不附以龙出焉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龙不可见而寺、泉恒存, 人们去虚存实以传此说现摘其要者如下: 唐代李邕 《东林寺碑》云 :“ ( 远) 谓其徒曰 : ‘是处崇胜有足底居,居地若无流泉,曷云法宇?’大雄神庙,特异莲峰,结枷一心,开示五力以杖刺地,应时涌泉,既荷殊祥,因立精舍宋代陈舜俞《庐山记·社主远法师》:“太元六年, ( 远) 至浔阳,爱庐阜之间旷,乃立龙泉精舍元代优昙《庐山莲宗宝鉴·远祖师事实》: “至庐山,以杖卓地曰: ‘有泉当注’,忽泉迸出,乃诛茅为庵,讲《涅槃经》 ”3、山神造寺的传说及其源流《话》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叙述了庐山神鬼替慧远造寺的传说《话》中讲慧远在庐山香炉峰北边结庵之后,结枷敷座, 念《涅槃经》 数卷, 感得附近生起一片祥云山神奇怪,派树神前往巡检树神间清详情之后,回报了山神于是山神命树神召集山中鬼神,为慧远造寺 “是日夜拣炼神兵,闪电百般,雷鸣千种,彻晓喧喧,神鬼造寺直至天明,造得一寺,非常有异且见重楼重阁,与忉利而无殊,宝殿宝台,与西方无二山神造寺的传说,不见于东晋、南朝史传中,可能该传说形成于唐代据史料记载,东林寺是东晋的江州刺史桓伊应慧永建议而为慧远建造的。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慧远法师传》曰: “江州刺史桓伊,为造殿房《高僧传》 : “永 ( 慧永,慧远的同门旧好,西林寺住持,曾邀慧远与其同止西林) 谓刺史桓伊曰 :‘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唐代之后, 人们将山神造寺的传说与桓伊建寺的史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既有神话色彩又有历史事实的东林寺建造故事然而各代故事又各有特色如宋人陈舜俞 《庐山记》 :“( 慧永 ) 乃谓刺史桓伊曰:‘远公弘道, 学者日集 贫道所栖,狭不足处,奈何?’时又梦山神请曰: ‘此山足以栖神 ’一夕,忽有雷雨,震击洁朝,林麓大辟,唯素沙布地,兼有极栩文梓良材桓乃即其地更立房殿,名曰神运以在永师所居之东,故号东林 即太元十一年岁次丙戌寺成这里为桓伊接受慧永建议,又兼因神鬼献灵,于是为慧远建东林寺——桓伊为建寺的决断者又如元代优昙《庐山莲宗宝鉴·远祖师事实》: “( 远) 讲《涅槃经》,感得山神献灵,资助材木,雷雨辟地江州太守惊其神异,奏立东林寺,名其殿为神运太守十一年寺成”这里是由于山神献灵,桓伊惊异,明奏皇上,建立东林寺——桓伊并不是建寺的决断者。
4、慧远与庐山龙传说及其源流中国是龙的故乡慧远为一代佛教领袖,于是古人附以龙的传说,从而增添了人物的神秘色彩《话》中有庐山千尺潭之龙听远公讲法的故事《话》云 :“远公入寺安居,约经数月,便有四远听众,来奔此寺远公是日为诸徒众广说《大涅槃经》之义前后一年,听众如云,施利若雨所有听人,尽在会下说此会中有一老人,听经一年道这个老人,来也不曾通名,去也不曾通字,自从开讲即坐,讲罢方始归去远公深有所怪,遂令同行与他唤此老人 ( 老人 ) 蒙唤,直至远公面前远公曰:‘老人住居何处?听法多时,不委姓名,要知委的 ’老人曰 : ‘弟子虽听一年,并不会他《涅槃经》中之义,终也不能说得姓名’老人言讫,走出寺门,随后看之,并无踪由是何人也?便是庐山千尺潭龙,来听远公说法慧远与庐山龙的传说,早在六朝时多有流传虽然其内容与《话》中的传说并不相同,但其实质都是讲灵异感应的如《高僧传》中云:“浔阳亢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岁以有年,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又如南宋刘敬叔《异苑》中云:“沙门释慧远,栖神庐岳,常有游龙翔其前远公有奴,以石掷中,乃腾跃上升有顷,风云飘烧公知是龙之所兴,登山烧香,会僧齐声唱偈。
于是霹雳回向投龙之石,云雨乃除慧远与庐山龙的传说,自唐以降,就少有流传文字了但有一则“辟蛇圣者”的传说,偶见于佛典、僧传中,如元优昙《庐山莲宗鉴·远祖师事实》: “山多蛇,有行者不知何许人,尝侍于师,至今号辟蛇圣者按: 慧远是有神论者他曾著有《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对神的属性与含义作了多方阐述他说 : “夫神者何邪?精极而为灵者也 ”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他认为神是一种非常精灵的东西,能感知外物、依照一定的心理法则而行动而上面的三个故事“锡杖泉”、 “山神造寺” 、 “慧远与庐山龙”等,就是在慧远的“( 神) 能感物而动、假数而行”的有神论思想基础上形成的5、慧远与道安论法及其有关间题的探源《话》中有慧远与道安论法的故事故事大体是这样的: 慧远被白庄劫走为奴后,慧远之徒云庆接下师父交给他的《涅槃经疏抄》,再集僧众,开启讲筵听众悉皆雨泪,如见大师无异几年之后,仍无慧远的信息,云庆便将《涅槃经疏抄》交给道安和尚道安便带着“疏抄”来东都福光寺内开启讲筵听者如云,施利如雨,连晋文皇帝都幸临听讲慧远卖给东都宰相崔相公为奴后,一日在房中念经相公听见,前来询问命慧远重坐念《涅槃经》 。
慧远“重开题目,再举经声,一念之终,并无厥错相公见之,频称善哉”便咐家人 :“自今以后,新来贱奴,人不得下眼看之”,并为慧远改名为善庆崔相公每日下朝,常到福光寺听道安讲经一天,带善庆来到寺外替他看马善庆想进寺听经,但不能入寺,心里断良惆怅相公回家后,在夫人的要求下,将听得的经讲给全家人听,其内容是八苦交煎讲完之后,大小良贱悉来拜谢相公,唯有善庆纷纷落泪相公责问,善庆回答说道安讲赞,有缎服之别,不能平等,“不解传法入三等之人耳,以及四生十类”在相公的要求下,善庆—讲解相公闻语,犹如甘露入心; 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盛赞善庆解得佛法分明 在善庆的要求下,崔相公于下次带善庆去福光寺听道安讲经道安开讲后,善庆问他讲的是什么经题?道安见他是“下贱之奴” ,便“不与你下愚之人解说”善庆怒声辩道:“我乃是人,岂得不合闻经?我为下贱,佛性无殊细服不同,法应无二于是道安不得不回答他的一连串问题,最后被问得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不得已而露出所讲的《涅槃经疏抄》来自庐山远大师处的底细当善庆宣布自己就是远公并且证实确是腕有肉环、大放光明的异相时,道安“起下高座,举身自扑,七孔之中,皆流鲜血,步步向前,以忏前悔”。
崔相公于是将远公曲折经历上奏晋文皇帝帝览表大悦,下令中书门下,排比释、道、儒三教赐慧远如意数珠串等物,迎请慧远入其大内供养按: 这又是一个唐代民间艺人创作的故事,但亦有所本据《高僧传·竺法汰传》记载,慧远曾于东晋兴宁三年(365 年) 在荆州攻难沙门道恒,并且战胜了道恒当时道恒在荆州一带宣扬般若学的 “无心” 之说, 影响很大 慧远的同门竺法汰认为道恒宣传的“心无” 是“邪说” ,应该批判, 就派出高足昙壹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