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德谟克利特(整理)0001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38KB
约4页
文档ID:486602474
德谟克利特(整理)0001_第1页
1/4

德谟克利特他生于公元前460年,死于公元前370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他是古希腊伟大 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约公元前500年一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德谟克利特是 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人,但比苏格拉底年轻一些它的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公元前440年以后, 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州社会最繁荣的伯利克里时代,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和雅典奴 隶逃亡事件他的伦理思想与赫拉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与苏格拉底则是对 立的德谟克利特出身于富商之家,本人也经商为了追求知识,他借远出经商的机会游历过 许多东方国家和希腊各地因为耗费了全部财产,在回到家乡时已经穷困潦倒,最后不得不 依靠他的兄弟来供养他性情开朗,知识渊博,著述极为丰富,据说有五十多种他一生从 事过多方面研究他对哲学、法律、伦理教育、修辞,以及天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问 都有很深的研究,队音乐、绘画、诗歌以及兵法、农医等技艺,也无不通晓他与赫拉克利 特不同,比较善于接触现实,熟悉当时的风俗民情、社会动态,了解国内外所达到的科学水 平,文辞也不晦涩难懂。

①马克思曾经指出,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 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史家策勒尔也曾赞扬德谟克利特,说他“在 知识的渊博方面要超过所有的古代的和当代的哲学家,在思维的尖锐性和逻辑正确性方面要 超过绝大多数哲学家原子论德谟克利特的老师留基伯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学说,他认为,宇宙万物都 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就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它们既不能创生, 也不能消灭,自古以来就在无限的虚空中永远运动着德谟克利特接受并发 展了他的老师留基伯的原子论思想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指出宇宙空间中 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从 无中创生,也不能消灭,任何变化都是他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原子是最微 小、不可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它没有性质上的差别,但有形状、大小和排列 次序上的差异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②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形状、 次序和位置的不同结构方式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千差万别原子在本质上是相 同的,他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万物 的产生是原子以不同方式的组合,消灭则是它们的分离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 的原子形成了 “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 心灵而产生的。

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 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 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 具幸福论德谟克利特在原子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实现真正的幸 福”等问题做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幸福论思想德谟克利特认为, 幸福的本质就是快乐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快乐有肉体的、物质的、精神 的、灵魂的快乐德谟克利特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不排斥肉体和物质的快乐,③他说:“一 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绿点一样但他认为对于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 快乐因为精神完善可以弥补躯体的不足,没有智慧的精神,躯体再强壮也没用如果只享 有感官快乐,那么人类跟动物就没什么两样了,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人生真正的幸福, 在于“高尚的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情欲,“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 于占有黄金,他的居所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也就是说幸福不在外在,而在于我们的内在 深处,在这种充满幸福感的愉悦中,灵魂可以平静、安泰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恐惧。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与灵魂的快乐,这是一种朗悦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以实现灵 魂的快乐呢?第一, 节制欲望这是一种物质的节制,人们只有通过享乐上的节制和生活上的宁静淡泊,才能得到愉快因为物质享乐是短暂的,而短暂过后则隐藏着巨大 危险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德谟克利特提出了“适度”的思想在拥有财富 和享乐的问题上,德谟克利特认为他们是好的,但必须要有节制这种节制 会使快乐增加并增强享受的感觉贪欲走向灭亡,欲求不多,就能感到满足 一个人如果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同样能给人以快乐, 有节制的欲望会使贫穷和富足一样有力量第二, 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活的目的在于灵魂的安宁然而若使灵魂得到安宁,首先要区分快乐和不快,划清有利和有害之间的界 限④快乐和不快总是同行的,而作为有理性的人,在追求幸福和快乐以前, 就应该考虑到快乐的后果正确划定和区分快乐,尽量追求快乐,避免不快 其次,是灵魂安宁要在追求物质性的幸福和精神性的幸福中保持适度他说“恰当的限度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再次,他认为人还要学会自觉“按照 哲学所提供的好处来安排生活”,很好的思想,很好的说话,很好的行动, 借以排除烦恼,适应生活上的匮乏,拥有一种平衡的性格,从而过上惬意而 有规律的生活。

第三, 追求理性和知识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的快乐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只有那些具备高度理性、智慧和文化教养的人才能达到他认为理性 可以为情欲提出限度,约束情欲,辨别令人惬意的长久的快乐,并把他们 同暂时的、易逝的、随后会带来痛苦的快乐区分开来如果人们拥有足够的 理性和知识,就可以对事物做有益或有害的判断,使事物的发展和个人的满 足得到合理的结合,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相反的,如果人们缺乏理性知识, 对事物充满无知,则会易于犯错误,甚至滑入罪恶的深渊德谟克利特说过:“美好的东西只有通过学习和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而丑恶的东西却能使你 无师自通因而唯有理性知识,才能把行为的道德方式同必须限制个人的 本能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快乐和灵魂上的幸福第四,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正直、诚实对事物的赞美要符合实际情况,应该赞美好事,那些对坏事也加以赞美的不过是“是一个骗子的行为”其 次,要加强道德自觉性,做到“慎独”德谟克利特说:“即使当你独自一人 时,也不要说坏话或者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他认为个人要做到“慎独”,就要经常的进行自我反省,特别是对于自己的 过错的反省。

再次,要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人性 并无先天的善、恶,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并非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 后天道德教育的结果他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具有法律约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此外,他认为只有道德教育还不够,还要进行道德实践,“应该热心的致力 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因此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的真正幸福在与灵魂的快乐和安宁只有节制欲望,做到灵 魂的安宁,追求理性和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达到灵魂的快乐参考文献①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26页②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32页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 118 页④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伊壁鸠鲁著作集》,第157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