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一、集体性,(一)集体性的含义: 也叫群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区别的重要特征:作家文学一般来说是个人的劳动成果,在这里,作家个人的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中国的某些作家的作品而民间文学它是集体创作和传播的二)集体性的表现形式: 1.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体现在它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在流传过程中再由其他人加工创作,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
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总,经过千百人之口,代表了集体的意愿,融汇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从这个角度看,民间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带有大众化的特点很多作品有着不同于与官方或者知识分子思想体系的朴素可贵的观点如河北耿村”状元杀和尚的故事”3、民间文学在形式上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由于是群体的创作并在群体中口头流传,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必然是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传统的,同时它也很讲究艺术形式的精辟,以便于广泛流传三)、集体性特征的成因,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形成于人类必须结成为一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的原始社会 共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需求决定了当时的人们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时只能采取集体创作的形式个人”的创作无条件手集体意识支配,完全融化在集体意识之中,人们从产生创作欲望到完成创作及当众演唱发表,都受集体制约并在集体场合进行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二、口头性,(一)、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也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显著标志是用口头语言包括方言土语来进行创作和传播如流传于河北景县一带的民间故事《傻小子的故事》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
再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人不干的他都干过,世人不吃的他都吃过说起他住的那个房子,是三十六个大天井,七十二个小天井,屋里是风扫地,月点灯,干净得连颗老鼠屎都没有四十岁上还没有讨个媳妇这日子摊到谁的头上,那哭都来不及可偏偏杜老幺一生专爱说个笑话,拆个白,道个字,对个四言八句,那张口就来,无遮无拦,嘴巴从不打封条……,这是一段没有作任何加工的口头讲述实录这段开场白,朴素简约,却又活脱如画甜中带苦,笑里含泪杜老幺的形貌、家境、简历、性格,他的辛苦、他的穷困,他的达观,他的诙谐……似乎历历在目,如此亲切,如此自然说的是杜老幺,亦可能有讲述者自己的经历,甚至有旁边听众的影子口头语言的这种表现力,使民间作品具有极强的粘附功能它能牢牢地吸引住听众,使民间作品的继续流传加工成为可能口头文学是伴随着人类的智慧之光一起步入人类生活领域的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有口头语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止二)、口头性的形成原因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社会历史因素,一是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
(1)社会历史的因素从社会历史因素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而产生的,在没有文字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惟一的形式,如狩猎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化与社会分工,一般人并没有掌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继续创作、传播着口头文学 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工,一般人没有掌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继续创作,口头文学创作仍是民众从事文学活动的惟一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然只能用口头方式来创作发展自己的文学2)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从口头语言本身因素看,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口头语言本身在表达上有它的优越性,便于传,便于记,便于即景生情,便于即兴创作 总之,民众口头语言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口头语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止,它会源源不断地给民间文学输入常新的内容,使它永不枯竭看新民歌的口头性:炒股炒成了股东, 卖房卖成了房东, 泡妞泡成了老公, 练功练成了 再如:俺村比较穷, 通讯基本靠吼, 交通基本靠走, 治安基本靠狗。
对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进行讽刺口头语言非常形象、生动,是民众生活中的语言民间文学不受条件的限制,直接明快,人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自由的创作活动如反映封建社会大媳妇小丈夫的歌谣《九岁郎》: 十八大姐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 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 再如新时代的歌谣:情人太累,小姐太贵, 没事开开同学会, 拆散一对是一对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使人们感时而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再如民间文学在网络上的兴起,也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三、变异性,(一)、含义:也叫“变易性”,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历史、社会、演唱人的才能技巧等)在语言、表现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衍生,从而形成各种同一母题的异化如《四大天地》民歌的演变 1、元代以来流传的《四大天地》民歌;“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2、清末,汉川县官离任,有人敲锣打鼓,燃鞭放炮相送黄良辉也将一块小匾额送给了县官,只见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四大天地。
县官和百姓都感到奇怪,平日,这县官与黄良辉素无来往,仅有的是黄对县官不时的讥讽,为么事县官离任,黄良辉要送他这四个字的牌匾呢? 黄良辉见问,便解释说: “当初老爷来县,前有衙役开道.后有兵卒护围,威风显赫,不可一世,尘土飞扬,铺天盖地此为一大天地 老爷—面烧香拜佛,虔诚诵经,一面却贪赃枉法,敲骨吸髓,乡民被迫纷纷外逃、致使田地荒芜,真乃是厚天薄地此为二大天地 老爷任期之内百姓倾家荡产,有的冤沉大海,有的悬粱自尽,有的卖儿卖女,县内四境,昏天黑地此为三大天地 如今老爷离任,老百姓敲锣打鼓,燃鞭放炮,无不欢天喜地此为四大天地3、后来发展为“五大天地”、“十大天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未变,都源于“四大天地”的民歌结构 有个官员,嗜酒耽误政事,贪财残害百姓,老百姓对他十分怨恨到了这个官员被解除职务的时候,老百姓送给他德政碑,上书“五大天地”这个官员问:“这四个字是什么用意?令人不解老百姓齐声说道: “你一到任时,金天银地;你在家里时,花天酒地;你坐堂办公时,昏天黑地;老百姓喊冤时,是恨天怨地;你如今卸任了,谢天谢地!” 4、空调“十大天地”现象:炒作惊天动地,广告铺天盖地,技术缺天少地,价格昏天黑地,服务谈天说地,资金哭天喊地,促销花天酒地,消费者怨天怨地,吹牛欢天喜地,品牌飞天落地。
二)、变异的表现形式 (1)因流传地域不同而变异 各地域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再加上不同的演述者各自的口才、风格不一样,因而同一母题的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 例如,董作宾先生20年代曾将流传于南北各地的一首歌谣《看见她》搜集一处,共得45种试看其中两首:,陕西三原的: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一袋烟儿就走介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儿手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的: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浦买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油头,戴翠花,两只小脚丁gāgā,卖房子卖地要娶她同是一首《看见她》,一北一南情趣各异:陆地骑大马,水乡撑红船;北方的醇朴,南方的婉丽,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2)因时代的长久而变异 一部作品,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由内容、情节的逐渐丰富而导致了作品主题的重大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的生活际遇、感情威望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自然地折射到口头创作中去 如著名的孟姜女传说,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了它的雏形,那只是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小故事;到了西汉,又多了杞梁妻“善哭”的内容;流传到东汉,又发展了“哭倒城墙”的情节;到了后魏,又传说哭倒了梁山或莒城。
到了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动用180万民 筑长城,百姓苦于劳役,怨声载道于是,民众自然地联系到秦始皇筑长城的历史事实,便利用他们所熟悉的杞梁妻善哭的故事加以改造,发展成杞梁服苦役、修长城,后被杀,筑尸于城墙下,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直到唐代,才完整地形成了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再如四川民歌:解放前人民: 太阳出来辣焦焦,青山遍地没柴烧; 贫穷本由命中定,命中注定难翻艄 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接受了革命思想,批判了宿命论民歌便改变成全新的内容,成为鼓舞人心的斗争歌谣: 太阳出来辣焦焦,青山不怕没柴烧; 穷的哪有穷到底,来了就翻艄从这一传说、民歌的演变可以看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不仅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常常是以严肃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群众心理为基础的三)、变异性原因: (1)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因素 由于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的,传承者在智力、感受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上的差异、讲圆故事自然也因人而异即使在人民大众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大体相近的前提下,仍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生活经历、习惯爱好、个性的不同而带来传承上的差异,甚至同一个人在传播同一作品时,也会因为情绪、心境和对象等因素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差异,用民众自己的话说“故事是随心草,愿意说说半天,不愿意说。
三言两语就能说完”2)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促使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因素如“蛇郎型”故事,再如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