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知觉的加工机制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5KB
约18页
文档ID:394095398
知觉的加工机制_第1页
1/18

什么是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通过第六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岀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一个墨水瓶”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地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例如,一个复杂的听觉刺激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人类学家特恩布尔(Turnbull,1961)曾调查过居住在刚果枝叶茂密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的生活方式,描述过下面的一个实例: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岀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方式,即从提岀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在请看图7-1b并回答是什么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左半部是三齿,是一个三齿叉?不像,因为右半部是两齿的是两齿叉?也不像,因为左边是三齿的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最后只好说“是一个不可能图形”(impossiblefigure)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运用“三齿叉”、“两齿叉”的假设(命名)对感觉信息进行检验,但都没有成功,因而困惑不解不过,平常我们对熟悉对象的知觉假设检验过程都是压缩的,是一种无意识推论的过程只是在知觉困难时假设检验过程才显现岀来,才被我们觉察到请再看图7-1a和图7-1c,你是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图7-1三个不可能图形总之,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感觉与知觉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各种感觉都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表征。

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不以现实的刺激为限,它还牵涉到记忆、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二、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知觉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有意义,它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的作用或过程,如检测(detection)、分辨(discrimination)和识别(identification)等(Moates,1980)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我们是如何将刺激的个别部分或属性组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知觉物的心理表征的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牵涉到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及其交互作用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processing)也称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processing)(Lindsay&Norman,1977),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这可以由视崖(visualcliff)实验中很小的婴儿就能够形成深度知觉而知(Gibson,1979)。

这种直接知觉(directperception)理论又如何解释我们对感觉环境的识别呢?主要有这样几种理论假说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也就是说,把观察到的客体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集进行比较并选出与之匹配的最佳模板,我们就识别了该客体但是模板匹配理论难以解释字母知觉中的问题我们能辨认一个字母在大小、方向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很难想象在我们头脑里会储存有那么多的模板而不感到累赘!这个假设显然是很不经济的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最常见)的例证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研究发现,即使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完全与原型匹配的样例,人们也能够形成一种原型,识别出该客体第三种假说称为特征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研究者不仅区分出不同的特征,还区分出不同类型的特征,如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等在复杂三维物体和场景的表征中还可能包含局部特征的某种组合或结构如成分再认理论(recognitionbycomponentstheory)提出所谓几何子(geons)的概念,即所有物体都可以分解为诸如砖块体、圆柱体、楔形体、锥体等少量具有某种结构的几何子或部件。

通过对少数的几何子的识别,就能够快速精确地再认出物体的一般分类而不必去识别局部细节(Biederman,1987)上述这些直接知觉的假说虽能解释知觉形成的部分机制,并且也有部分的研究证据,如业已发现在大脑皮质中有对特定的线段、颜色、形状、方向特别敏感的被称为特征检测器(featuredetector)的神经元(Hubel&Wiesel,1974),但不能解释知觉形成的全部机制知觉表征的形成还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processing)也称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processing),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constructiveperception)理论看图7-2a的上部,你把被遮住下部的这串符号知觉为什么呢?可能你很容易就想到它是“科学”(SCIENCE这个词,但实际上它是一串车牌号码基于先前经验、假想和期望所作假设而产生的知觉定势有时会导致极大的偏差(见心理学与人生7-2:眼见为实?)知觉中的自上而下机制还可以用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的知觉适应实验来说明。

实验中,他带上一个特制的左右调换、上下颠倒的眼镜,因而看到的世界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的,开始时他连走路、吃饭和做最简单的事都很困难但是戴上这种眼镜8天之后,他开始适应这种倒视,他看到的世界基本上像过去一样了在知觉中我们快速形成并测试关于知觉对象的各种假设,这些都以所感觉到的(感觉数据)、所知道的(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以及所能推断的(利用高级认知加工)为根据但这种假设或推论往往是无意识的自上而下的加工可以很好地解释图7-2b中所示的情境效应(contexteffects)在不同情境中,同样的符号或被CATOGI匚KIG亡A,BsC,D,E,FoblbNoh10,11,12,13,14图7—2自上而下的加工图示解释成字母H,或被解释为A(上图);字符串中的字母B放到数字串情境中就被知觉为13(下图)再请看图7—3中的两张人脸,右边的看不去有点儿不正常,但变形得似乎不是那么厉害你把书倒过来再看,这张脸显得十分怪异为什么正着看和倒着看效果有差异呢?其原因是正常位置的人脸的习得经验使我们知道应该去看和会看到什么而我们却没有倒着看人脸的经验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知觉受动机、期望、经验或具体情境的影响总之,在知觉表征的形成中,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又有自上而下的加工,这两种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Humphreysetal.,1997;Corbetta&Shulman,2002)。

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印象并不总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身,而往往带有主观性热点问题讨论7—1:人脸识别人们可以识别岀成千上万张人脸,区别岀不同的表情,从面部特征中轻而易举地判断岀年龄和性别,即便是在一定的距离外,在暗淡的灯光下,有十几二十年之后,人们也能够认出曾经熟识的人但是,一旦把人脸颠倒,事情就完全变样了,我们识别人脸的能力就会严重地下降图7-3中两幅倒过来的照片有什么不妥吗?再倒过来看看!图7-3倒过来看看!为什么?物体识别的一般理论很难解释人脸识别的表现研究者大多认为,人脸识别与普通物体的识别不同,它并不是基于局部特征的分析,而是基于人脸整体的结构的获取,人脸的构成部分眼睛、鼻子、嘴巴间的相互空间关系对识别非常重要这种观点有多方面的证据例如,人在岀生2小时后即表现岀对人脸结构图形的偏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脑双侧颞叶(少数为右侧单侧颞叶)损伤的病人表现出特异的面孔失认症状,而保持相对完好的物体识别能力;在脑成像(PETfMRI)研究中,在右侧梭状回面孔识别区(FFA)发现只对正立面孔反应的脑区;事件相关电位分析中也在右侧颞叶区域发现了一个人脸刺激特异的早期脑电成分N170(彭小虎等,2002)。

然而,人脸与普通物体的识别过程并非完全没有共同之处在卡通人物像识别的有关研究中发现,尽管识别卡通像和普通线条画的准确率一样高,但是在要求学生说岀那些著名人物的面部特征时,卡通像的反应速度要比普通线条画快整整一倍,这是由于卡通像对这些人物面部的区别性特征进行了夸张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部分特征确实在人脸识别时起了作用因此,人脸的识别仍是一个谜,在某些方面,人脸与普通物体的识别相似,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却又截然不同要用统一的理论整合这些看上去矛盾重重的证据并不容易近年来,专家系统论(theoryofexpertisesystem)的观点影响越来越大该理论认为,人脸之所以呈现出不同于一般物体的识别过程,并不是因为人脸作为一个模式是特殊的,而是因为人脸的识别任务是特殊的一一必须是在一类物体中作个体区分,而且还因为人们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不间断地学习而成为了区别人脸的专家专家与新手的区别,类水平与个体水平上的物体识别的区别,正是人脸与普通物体识别过程不同的地方(Gauthieretal.,1999)目前,专家系统论的观点已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支持如专家在识别专长领域内的物体时呈现和人脸类似的倒置效应,相比新手在FFA有显著的激活,而且激活程度与专家化水平相关(Gauthieretal.,2000)。

采用双任务设计的实验也发现面孔识别和专长领域内的物体识别存在着竞争(Gauthieretal.,2003)然而,要统合现有的实验证据,并对人脸识别作出完整的理论解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