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科学说课稿4篇有关小学科学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 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 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说教学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说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
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
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不仅要让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还要教会他们做科学,即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并通过探究来形成他们的科学素养,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亲临的各种身边活动为载体,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中的位置:本课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中运动与力之常见的力课标中要求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过程与方法上要求,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的观察测量,并做简单记录 教材中,本课是第五册《力与生活》单元的起始课,后面有浮力,摩擦力,找找身边的力等课,本课要求学生知道推和拉是力,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发生变化,力有大小和方向,并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为后面对浮力,摩擦力,身边其它力的探究学习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知道推和拉物体时,物体会运动起来,是因为有人提供的动力,一半学生知道对运动着的物体施加推或者拉力时,物体运动可能会停止,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推或者拉,会用省力和费力描述推和拉时的感受,即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探究式,学生在身边各种推拉活动中,感受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师通过讲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小车,仪器车,小木块,测力计,钩码,记录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推车,推木块、推门等活动的体验,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2.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力的作用效果的能力 3.能主动探究力的知识,对力学知识具有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学习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推力和拉力,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T:推动仪器车,问: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仪器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引导学生说车向前(右)运动) 预测:推车,车向前运动,是因为受到了老师的动力,(T:因为他受到了什么?才动起来 T:这个动力来自于“推” T:谁还可以使仪器车向前运动起来?为什么会动起来? 预测:学生会向前拉动车手上的动力 T:这次的动力是“拉” T:我们在做推和拉的动作时,都会施加给被推拉物体一个力,叫做推力和拉力板书:推力和拉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