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明转型与海洋大国意识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2.22KB
约8页
文档ID:191845168
文明转型与海洋大国意识_第1页
1/8

文明转型与海洋大国意识 袁南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旧金山大使衔总领事)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总书记也曾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如何充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文明转型为基础,增强海洋大国意识,突破长期以来的海洋困境,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强国,是摆在国人面前的历史性任务 【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并不落后】中国以龙自诩,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称,龙的固有属性与海洋分不开从自然地理条件看,中国是海陆复合体国家,既有海洋性又有大陆性海洋文明成就了唐宋时代的辉煌,唐、宋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唐、宋时期泉州、广州、宁波等港口远洋商船云集,商人富甲一方,同时贡献了巨额赋税宋代同海外的联系比前代和之后的明清更广,海外贸易盛况空前,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是最彰显海洋文明的朝代:一是宋代人对海外的地理概念比前人更清晰;二是宋代贸易港口更多,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更细;三是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比前代更多,达410种以上;四是海外贸易的规模更大,经营者身份更复杂;五是造船业的规模和制作技术都比前代有明显进步,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来自w]位,具备了推进海洋文明的技术和经济基础。

海洋文明意味着商工文明,宋朝很大程度上是以商立国法国汉学家孔博说:“郑和开创了地理发现时代,使得中国的海权、海上贸易、航海技术、舰队规模和实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郑和曾率60多条军舰、300条商船,约27000人的庞大船队一路西行,这样的航海规模即使在今天也令人咂舌,比西方地理大发现早了近半个世纪《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航海图集,郑和船队所采用的“罗盘定向”和“牵星过洋”等航海技术,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天文导航之先河毫无疑问,明代海禁之前,海洋文明盛行的西方国家,其成就和影响并不如兼具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中国国人海洋大国意识丧失在海禁中】遗憾的是,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语),继之而起的是连续300年的明清海禁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中国原有的辉煌的航海文明基因遭到了陆权文化的粗暴摧残而中道夭折,与此同时,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彻底绑缚住中华巨龙,使之陷入搁浅的困境,主动把广阔的海洋让予西方列强当西欧为了建立海军不惜向威尼斯银行家借贷时,郑和却被召回,兵部将郑和船队数十年舍生忘死得到的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航海资料销毁,舰船在海港中腐烂掉,同时下令停止建造远洋舰船,严禁海外私人贸易。

郑和舰队本来粉碎了来自马六甲海峡等的一系列挑战,明帝国获得了控制这些战略要地的合法性,从而可以控制亚欧国际航路然而,地缘战略思想特别是海权意识的缺乏,使中国将到手的制海权拱手让与他人,自动放弃海外利益,否则当时葡萄牙人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远东郑和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就在东方的中华巨龙开始搁浅之时,西方世界却借助海洋迅速崛起特别是麦哲伦的全球航行贡献最大,他开辟了新航道,其航行的意义在于证明地球是圆的,海洋不再是人类相互隔绝的障碍,而成为最便利的通道人们开始利用海洋到达其他各个大洲,全球化进程由此开启近代以来西方崛起的进程,实际上就是借助海洋、发挥海权效应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西方海洋文明不断扩张、最终统治世界的历史从西方航海大发现开始,靠着一艘艘满载金银、香料的帆船,葡萄牙、西班牙一度称雄世界继之而起的是“海上马车夫”——荷兰,凭借类似“东印度公司”这样的经济军事复合体,以海洋为舞台,以“商舰”即武装的商船为载体,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贸易额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50%,把17世纪整个变成了“荷兰世纪”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凭借其世界第一的海军实力,海外贸易到哪里,海军就到哪里,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称霸世界长达两个世纪。

美国是全球最具海洋意识的国家,凭借集海洋新思维于大成的海权论,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超级海洋霸主东邻日本则在近代摆脱海禁的枷锁后,依赖海洋快速崛起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发布《御笔书》,宣称要以武力“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制定了优先发展海军的战略1872年设立海军节,1874年出兵台湾,1879年吞并琉球国,1894年击败中国北洋水师,1904年击败俄国海军,终以海洋之利跻身西方列强之列而中国甲午之败,则是大陆文明败于海洋文明、农耕文明败于商工文明1404年(明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将民间海船都改为平头船平头船无法飘洋过海,这一政策从根本上断绝了民间的海外联系在世界开启全球化进程之际,明清统治者告别海洋文明,固守单一的大陆文明,无异于与历史发展的潮流分道扬镳海禁政策标志着中国完成了一次文明的转型,由兼具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国家,变为单一的大陆文明国家中国的落后不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而是从15、16世纪大航海时期开始为什么明清两朝拒绝海洋文明,固守海禁政策?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和重农抑商的思想,他们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而无商不奸欧洲国家海洋文明扩张的过程与在海外开疆扩土的过程是一致的。

拒绝海洋文明的中国,对海外开疆扩土丝毫不感兴趣,这是中国失去海洋大国意识的典型表现1753年,苏禄苏丹国(今菲律宾)向清廷上《请奉纳版图表文》,请求将本国土地、丁户编入大清版图,使菲律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以便依托中国得到庇护但此时的乾隆皇帝正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海岸线以外毫无兴趣,甚至认为华侨都是“汉奸”,死不足惜,殖民者杀死华侨对中国有利在这种思维定势下,纯属“外人”的苏禄希望成为“中国固有领土”的请求被婉言谢绝1776年,美国独立的同一年,在世界第三大岛——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亚人对婆罗洲的称呼,今约有2/3为印尼领土)西部,诞生了一个华人建立的国家“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开国元首是广东梅县人罗芳伯,在世界诸国堪称第一,比华盛顿1787年当选首任总统并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和体制还早11年这是亚洲第一个现代共和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共和制国家之一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兰芳共和国,是我国新兴的市民阶级(资产阶级)在国内发展受阻的情况下,于国外建立的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罗芳伯这些人,都是清国的平民百姓,因为在故乡生存环境艰难,不得已下了南洋。

虽然飘泊海外,但仍是清帝的子民,祖宗坟墓祠堂以及亲友家眷都在国内他们如果自立为王,对清帝来说,则属于反叛抄家挖坟毁祠堂的事皇帝是干得出来的,甚至还会派兵出海,进行征伐罗芳伯他们不敢自立为王,所以,这个华人国家刚刚建国,就派人回国,觐见乾隆皇帝,想把西婆罗洲这一大块土地纳入大清版图,或变成藩属国家意思是,我不敢自立为王,但朝廷下令封一个王总可以吧可是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兰芳共和国携手当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长达 107年,直到19世纪末由于国小力弱才被荷兰殖民者所灭当时荷兰人一直有顾虑,不敢全面占领,怕同文同种的中国干预,但清廷不把海外华侨当自己人,结果荷兰人后来放大胆子把该国彻底灭掉试想一想,如果乾隆当时不拒绝,现在的南海是什么格局?中国海洋大国意识彻底缺失的表现是晚清的塞防和海防之争本来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国防资源投放的重点,然而,李鸿章加强海防的呐喊却被扣上“卖国”的帽子,这凸显了中国缺乏现代海洋意识一方面,中国海军军费被挪建颐和园;另一方面,日本天皇带头为加强海军建设以打败中国而捐钱捐物中国海权观念比日本不知落后多少年!闭关锁国300年,中国人对海洋生疏了,而凭借海洋之利兴起的西方,则开始叩击搁浅巨龙之国门。

失去了海权的庇护,中国人原以为可作为御敌天堑的海洋,就成了西方入侵中国的捷径中国近代的耻辱史就是从海洋开始的,中国的国门也是从海洋方向被西方列强打开的自1840年至1949年的百多年间,中国先后遭受了上百次来自海上的侵略,被迫签署的不平等条约达700多个,中国的历史可谓一部海洋血泪史、海上耻辱史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是,中国接二连三失去海参崴、唐努乌梁海、夜莺岛等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海洋战略环境大大恶化了可以断言,近代中国的落后与长期忽视海洋有密切关系在海洋问题上,中国是个尴尬的大国】相对于大陆文明,海洋文明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重商意识;冒险和进取精神;开放性和多元性,这与重农轻商、安土重迁和闭关锁国的大陆型社会意识有明显的差异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最基本差异在于大陆文明更多是一种农耕文明,而海洋文明更多是商工文明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孙中山在考察西方各国后得出结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创造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洋,无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还是沿海经济特区,都离不开海洋元素。

确立海洋大国意识,努力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离不开中国文明的再次转型,恢复中华文明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综合体的本来面貌,然后才谈得上确立全民海洋大国意识前者是本,后者是末实现文明转型,不是抛弃大陆文明,不是抛弃农耕文明,而是在维护大陆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同时,拓展海洋文明和商工文明海洋文明、商工文明不等于资本主义文明,实现文明的再次转型,不等于向资本主义转型实现中国文明的再次转型,向海洋文明回摆,把中国建成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海洋问题上,中国依然是一个尴尬的大国,依然没能很好地摆脱战略困境这种战略困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客观实力地位看,中国虽是海洋大国,却是海权小国,对海洋问题发言权小,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严重不相称二是海洋权益(含海洋国土)争端频发,不少国家似乎都敢欺负中国、挑衅中国,中国似乎总陷入被动应付、消极防御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上相望的8个国家均先后向中国提出海洋主权和权益方面的要求,中国在南海205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竟有143万平方公里被周边几个小国划入自己的管辖范围谈不拢、打不得、拖不起”是今天中国在南海面临的窘境。

这种战略困境的形成,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环境恶劣,仅一面向洋(太平洋),且在通向大洋的战略通道上阻隔着许多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海上战略通道非常狭窄,容易受制于人如此狭小的出海洋面,从某个角度看,我国可谓“有海无洋”相比之下,美国不受任何阻隔,直接面对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大洋战略通道非常通畅,俄罗斯直接面对两大洋(太平洋和北冰洋),美俄的海洋地缘政治环境比中国不知好到哪里去了二是历史遗留问题太多,矛盾涉及面广祖国宝岛台湾当前仍孤悬海外,成为我国东部海权的缺口;在东海,我国与日本有钓鱼岛争端;在黄海与韩国有苏岩礁争议;在南海与多个国家存在岛礁争议;而且,这些岛礁争议有愈演愈烈之势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国人海洋意识薄弱,海权观念淡薄海洋大国意识的缺失,对海权的忽视,使得我们对海洋管控能力建设(比如海军建设、海洋监管机构建设等)重视不够,对海洋、对岛屿不如对陆地国土那么重视,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权益的被侵犯,缺少“切肤之痛”最典型的事例是将夜莺岛轻易地“移交”给越南当事人马白山少将是原海南军分区副司令,当时作为中方代表,前往浮水洲岛(即夜莺岛)与越南代表履行了“移交”手续。

据老将军讲述:“1957年3月,上级指派我为代表,把浮水洲岛移交给越南,越南来的代表,也是一个军分区的副司令当时有文件,说委任马白山作为移交浮水洲岛的全权代表,同去的还有当时的海南区党委的一位副书记……移交时,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