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1《我与地坛(节选)》参考资料1.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⑵基本解读本篇课文的内容涉及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在感情处理上沉郁而厚重,文笔优美而坦诚,提供了品读分析的多种资源课文分析可以考虑以作者感情为中心全文的总体情感发展是:追寻,解答课文节选的是第一第六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追寻的开始,后半部分是答案的初现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生与死有着怎样的联系?我应当怎样活?后者是作者追思的核心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表达了他在感情上对地坛的感激,在精神上对地坛的仰赖,在心理上对地坛的迷恋为什么地坛对作者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是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地拯救了作者,这便构成了第一部分的抒情基础人应当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当年,作者只有21岁,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击有多么巨大,他内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特别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死但他通过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择从文章本身来看,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作者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阅读时要仔细体会作者在特定情形下的心境,以及地坛在这时所给予他的抚慰和启示在这一部分里,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第二部分作者假设了一位园神,在与园神的精神对话里,作者着重回顾了最关键的问题,即为了什么活下去?怎样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写作是作者赖以维持生命的最初动力,为此当得到别人的肯定的时候,他感到快乐,甚至“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他风魔,因为他想写得更多,得到更多的表扬和肯定;接着,他恐慌,因为他担心文思枯竭,担心不能再得到别人的表扬我干吗要写作?”对这个问题思考使作者进入了本篇追思的核心——怎样活下去?“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窥视到了人性的根本,作者开始释然,“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虽然这给作者带来了新的疑问,“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性?”但是作者这次并不焦虑,因为园神告诉他:“这是你的罪孽①和福祉②如果人生就是这样的矛盾重重,那么就坦然面对这并行而来,并将并存于我们的有生之年的“罪孽①和福祉”吧怎样活下去?这就是答案⑶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作者从地坛公园的景物中感悟到了人生真谛,那么地坛公园的景象如何?试用一句话概括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感悟到的真谛又是什么?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有了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在这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的思考: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并没有谈论这样严肃的内涵,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显然不是不难理解,当一个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看着每一个幼小生命的活动,作者领悟到了生命存在的自然法则,接着,他开始思索怎样活下去的问题尽管十五年间这座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是祭坛石门中落日那寂静的光辉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还有那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那雨燕的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时刻、总是引人猜想的那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那不管你是忧郁还是欣喜,总是“镇静”地站在那儿苍黑的古柏,那夏天的暴雨、秋天的落叶带来的气息,等等,全都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这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印证了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这种活力正是作者参悟的自然法则下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力的所在,它们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而实际上,作者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正确抉择,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十五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抉择是正确的,他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成功,连连获奖,以自己原有的初中文化的底子而成为一名作家这是他冷静思考的收获,这是他明智抉择的结果,这是他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顽强拼搏的成功2.习题解说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作者的情感,找寻作者生存的力量源泉 参考答案:参见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面对困惑,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努力解决学会冷静地分析自己,进而思考更广阔、更深刻的问题 参考答案:参见基本解读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这是一个比较艰深的问题,只须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理解,不必强行给出统一答案 参考答案:(略)3.参考资料(1)评论《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
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是在地坛里面默坐呆想初来的:他在腿残之后,有一天无意中来到了地坛公园,感悟到自己心里与这荒园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契合,“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从此他几乎天天都要来到这里,摇着轮椅走遍了园子中的每一处角落,他在这里度过了各个季节的天气,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的难题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人或许就渐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琢磨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和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道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她兼着痛苦与惊恐祈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完全是在这苦难中度完了她自己的命运,史铁生伤心而怨恨地想:“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是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思路到了这里,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早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
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初涞,去融入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听到有唢呐声在夜空里低吟高唱,“清清楚楚地听出了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就在这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生死的时刻里,史铁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底下一直到文章结尾是一段绝好仿若天成的文字史铁生写出了自我的三种不同样态:刚来到人间时是个 “哭着喊着闹着要来”的孩子,一见到这个世界便成了“一刻也不想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