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高考语文阅读题考情分析与09年的相应对策陈建森08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二大题(35分)、第三大题(16分)、第四大题(选考题15分)都属于阅读理解题,总分66分分值权重值得重视第二大题 古诗文的阅读理解08年高考语文此题分为一段古文的阅读理解(包含文言文断句)、两首古诗的比较阅读理解和补写古诗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三方面的内容一、古文的阅读理解(包含文言文断句)08年高考语文的古文选自《晋书*周访传》共有4个小题,即第5题、第6题、第7题、第8题、第9题其中第5、6、7题考察学生对古文实词和虚词(词义、语用辨析)的理解,第8题考察对原文有关内容——对传主周访的身份、性格、事迹、执政情况和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第9题包含断句和翻译古文的断句和翻译是建立在对原文阅读理解之上的1) 断句题目: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4分,每错两个扣一分)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正确断句为: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考生答例:08年考生古文断句错误与去年一样,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当断不断;二是不当断而断。
原因分析:1.对古文构词方式不熟悉;2.对古文暗换主语的表达习惯不熟悉;3.对词义的理解有误(省略:虽……)(2)翻译题目(共6分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3分)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3分)标准答案: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常人有些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称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或者:别人有点小的长处,很少不自夸您的功劳这样(显赫),却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呢?) 考生答例:主要问题:1.对“为”的词性理解有误,不懂省略导致主动句、被动句分不清;2. 对文意(“以女妻侃子瞻”)理解不准确主要问题:1.词义理解(善)有误;2.漏译“不”,使句义相反对策:1. 让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掌握更多的古文词语,懂得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义;提高理解浅易文言的能力;2.在学习中了解古文的句式、省略、主语暗换等知识3.在古文朗读中,把握文气节奏,揣摩古人的行文习惯4.翻译是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古文翻译也需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两首古诗的比较阅读理解(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吕本中 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题目:(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标准答案:耐寒(1分)拟人(补充细则:对比主要问题:考生将木芙蓉所象征的社会属性理解为自然属性 “耐寒”正确;答孤独、将强……错)然修辞手法一般都能答对题目:(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何不同?(5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5分意思答对可酌情给分标准答案: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种经历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主要问题:考生回答未能抓住“雨后霜前着意红”和“辛苦孤花破小寒”来分别揭示二者所象征的社会人的品格的差异,答案多回答两株木芙蓉的形象特点基本相同说明考生对诗歌语言的比较分析和诗歌意象的鉴赏能力不高。
三、补写古诗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4小题,2诗2文,任选3题)此题得分较高说明抓得好08年广东高考语文古诗阅读欣赏和名篇名句默写得分表:分数0123456人数660681211103115458231003414751816分数78910111213人数7323092858993408533151919144723153问题:大多数考生默写得分高,诗歌阅读欣赏得分低说明考生长于死记硬背,短于理解赏析对策:要加强古诗词形象和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方面的教学与训练第三大题 现代文阅读阅读朱光潜《诗与直觉》,回答第14题、第15题共8分题,平均分在4.8~5分第14题题目: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两个问,第一个问要表明态度;第二个问要说明理由此题考察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考察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标准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思考和联想必不可少(2分);通过思考与联想,“直觉的知”可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的知”(2分)考生回答存在的主要问题:直接从原文找原话作回答的理由,但把握不准作者的思想观点,或把握不准作者论述前后的逻辑关系,或造成答题的前后矛盾,或回答文不对题。
如:这样说法是正确的1)直觉的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2)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2分)不正确直觉的知”是“名理的知”的基础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渐进的过程1)因为我们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的形象2)思想和联想只是一种酝酿,“直觉的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酿为“直觉的知”3)读诗时某些联想一发生,会立刻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的世界和实际所以不是只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 原因:文章属于美学论文,所谈问题比较抽象深奥,逻辑性强考生平时少读理论性文章,缺乏思维的系统和逻辑训练,读不懂第15题 “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此题考察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标准答案要回答四点:(1) 由“见”到直觉,并依靠“直觉”发现“诗的境界”;(2) 处理好“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关系;(3) 重视“灵感”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4) 强调“独立自足的意象”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考生回答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多数考生不懂得按照作家表达思想的思路或逻辑顺序去筛选信息,或者归纳内容要点,回答问题有不同程度的遗漏;2.理解概括能力差的考生答非所问。
如:“见”分为“直觉”和“知觉”,“知觉”包含“名理的知”,“直觉”包含“直觉的知”,“灵感”,“想象”,“悟”1分)对策:1. 适当增加阅读一些美学、文艺学文章,特别是理论性的文章,扩大阅读范围;2. 加强议论文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能够按照作家表达思想的思路或逻辑顺序去筛选信息,或者归纳内容要点第四大题 选考阅读题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可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文章《河的第三条岸》,(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从题目可知,这是一篇具有哲理喻意的文学文本,作者的中心是借“河的第三条岸”比喻父亲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要求考生回答第16、17、18题第16小题题目: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标准答案:(1)“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2分)(2)“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2分)补充细则:如果按标准答案回答出全部要点给4分 回答出“我是父亲食物的来源”、“我每天偷食物给父亲”、“我给父亲提供物资”,可得2分。
回答出“继承”的含意,给1分;没有明确回答出“理解”与“继承”,而回答“我是父亲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我会给父亲心灵上的安慰/关心”、“我会给父亲支持与鼓励”、“我会登上父亲的船”、“父亲需要我接受他的位置”等,综合给1分 答题情况: 此题主要考察考生阅读文学类文本时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答案的第一层含意“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考生基本都能答出;答案的第二层含意:“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和继承他的追求”,考生则较难概括全面和到位,在此方面失分较普遍此题允许学生联系原文,谈自己理解,但要切合文意 从考卷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对句子的理解还是较准确,基本都能在第一层含意上得2分,而在第二层含意上失分较多,考生对“父亲”的渴望和寄托理解比较片面,大多只能谈到“理解”或者“继承”,较少能谈到两个方面的含意而且大部分考生概括、提炼能力较欠缺,多表述为“我会给父亲关心和支持”、“我给父亲提供精神粮食”以及“我会登上父亲的船”、“父亲需要我顶他的位置”等 通过抽样调查,此题平均分为2.69分,最高分为满分4分,最低分为0分通过这道题的情况来看,考生还需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品味鉴赏能力与概括提炼能力。
第17小题题目: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标准答案:(1)“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2分)(2)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1分)(3)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到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2分)补充细则:(1)“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2分)只回答“母亲是善良的”或“情感深挚”或“忍辱负重”给1分 只回答“母亲是普通的/平凡的女性/是普通的家庭妇女”给1分 (2)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1分)回答“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 给1分回答“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给1分 回答“母亲是坚强的、倔强的,母亲是强悍、霸道、隐忍、镇静”不给分3)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他,直到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2分) 回答出母亲对父亲的关心、思念、牵挂的给2分 回答出母亲对父亲的行为感到羞辱的,给1分答题情况: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母亲”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形象性格的概括能力。
由于文章中对“母亲”的形象刻画并非作者创作意图的中心,因而对“母亲”的描写比较零散,也给学生对 “母亲”形象的理解和概括造成一定的困难从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母亲”形象的理解与概括普遍无法达到标准答案要求的程度,甚至有一定的偏差 考生丢分较多的地方是对“母亲”形象的概括总结,标准答案的“‘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从全部答卷情况来看,对“母亲”形象中善良的一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