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两派瓷器的区别及其纹饰中的佛教艺术因素 在中国,瓷器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为代表的青瓷;北派——以刑窑、定窑为代表的白瓷作为北方瓷都,即是北派瓷器的代表之一,尤其以陶瓷彩绘而著称 陶瓷彩绘作为陶瓷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源于***早期的***陶瓷彩绘做工粗糙,瓷味甚浓,工艺特点明显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陶瓷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玉兰瓷和白玉瓷的出现,以及近年来骨质瓷的兴起,都把我国的白瓷文化发展到了极致现代***陶瓷彩绘业也发展迅速,与***以青花为主的彩绘有了极大的区别,新彩为主的手绘和独具***特色的喷彩瓷构成了***彩瓷的两道风景 两地彩绘的区别显而易见,***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传统技法完备成熟,到了现代虽有创新但始终能找到其祖宗的身影而***的陶瓷彩绘却不同,由于受传统的影响比较少,再者地近津京,津京两地的书画家的不断介入,使陶瓷彩绘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新彩和釉下五彩比较适合对中国画的表现,所以发展比较迅速,这也是***艺术陶瓷画味十足的原因有人说陶瓷彩绘就得有瓷味,这也不无道理现代的***手绘陶瓷大都是中国画的复制,画味太浓而瓷味太少,创新之作寥寥。
传统的瓷画形式朴实,并具有装饰性,但是过于陈旧,缺少神采,无时代感而纯中国画的复制虽然有韵味,但总是感觉和纸画有一定的差异怎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有韵味,且有陶瓷特点的作品,是摆在现代陶瓷艺术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可喜的是近几年有不少艺术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和开发了一些创新的作品 艺术是需要创新的,这是艺术生命之所在陶瓷彩绘也是一样,正如民国时期珠山八友把中国画元素带进陶瓷绘画中一样,现代艺术理念也必将走进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中 从某种角度说,艺术陶瓷也是商品,它的兴衰不可能不受市场之左右,从六七十年代***喷彩陶瓷和八九十年代陶瓷壁画的兴衰便可见一斑至本世纪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追求的改变,中高档艺术陶瓷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日用陶瓷的艺术化也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现代装饰艺术来美化,现代陶瓷艺术更需要有一方滋润的沃土盛世到来,这是陶瓷艺术和陶瓷工作者的希望,愿陶瓷工作者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为美化人们的生活作出奉献 南北朝陶瓷纹饰中的佛教艺术因素(1)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西汉末年,始传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历汉、魏晋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得到君主的推崇,进一步隆盛。
南朝梁武帝三度舍身同泰寺唐朝诗人杜牧有诗述南朝佛教之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则大量开凿石窟,如***、云冈、龙门等石窟《魏书释老志》载北魏佛教发展的情况,“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侣大众两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受苦之人精神上解脱之需要为佛教流布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时机佛教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大力传播,佛教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陶瓷器装饰纹样受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南北朝时期,陶瓷器的纹饰发生了变化,莲瓣纹和忍冬纹大量出现显然,莲瓣纹和忍冬的出现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因素直接出现在陶瓷器上,对于拓展陶瓷领域和丰富陶器文化内涵起到了积极作用 莲花纹是古代陶瓷器流行的装饰纹饰我国自古有爱莲之俗,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史书就有关于莲花的记载《诗经》中有载:“彼泽之狈,有蒲有荷”,“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载:“集芙蓉以为裳,因芙蓉而为媒中国古人始爱莲之风与佛教并无关系历代文人对于爱莲之风不减,并赋予它清雅孤高的品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污泥而不染,攫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襄亵玩”。
中国古人爱莲之说可见于众多记载,正是由于爱莲之俗,莲花纹也就自然的被人们当做装饰的纹饰之一 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莲鹤方壶”,该壶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莲瓣的纹样来源于莲花,莲花统称荷花,古称芙蕖、芙蓉、水芝、水华等田自秉对于春秋莲鹤方壶上莲花纹的解读是:“莲鹤方壶上的莲花纹样与飞鹤配合,表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滦平县战国贵族墓也出土了带有莲瓣纹壶盖的莲瓣壶佛教传入中土以后,莲花在佛教中被赋予了特殊而神圣的含义莲花代表“净土”无量清净尘经云:“无量清净佛,七宝地中生莲花上;夫莲花者,出尘离染,清净无暇”另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降生在莲花上,后在菩提树下成道,因而莲花是佛教修持圆满的标志东郊灵山出土的南朝青瓷莲花尊和北朝青釉莲花尊腹下部都出现了贴花菩提叶一周佛祖在菩提树下成道,莲花尊上的菩提叶装饰正印证了这一传说广为佛教徒所承受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传,中国传统的莲花内涵与佛教圣花的含义相融合在南北朝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人们对于莲花的传统审美意识加上佛教对于莲花的特殊内涵,莲瓣纹纹饰盛行就成为一种必然虽然纹样外形与之前无多大差异,但是从内在上看已经包含了佛教的一些象征意义。
李纪贤认为“莲花作为佛教艺术的圣物之所以受到佛教信徒的'崇拜,除了花色、香味之外,大概还有取其地下茎一藕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含义”信佛民众的增多,佛教寺庙和石窟的大量修建,佛教艺术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莲花和忍冬纹饰也大量的出现在陶瓷装饰上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大量带有莲瓣纹的碗、罐、尊等陶瓷器实物出土从众多的出土实物来看,这一时期的莲瓣纹式样大多直接来源于云冈、龙门等石窟的柱基,富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东郊灵山出土的一对青瓷莲花尊,尊高8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0.8厘米顶置有莲瓣瓣盖,中央有一方钮,钮四周堆塑肥厚短小的覆莲两层,周边饰竖立的三角形锯齿状变形莲瓣一周,下段贴附对称的二龙戏珠和忍冬、莲花图案各两组腹上部饰模印重瓣覆莲两周,其下是贴花菩提叶一周和刻画瘦长莲瓣纹一周,莲瓣下垂,瓣尖上翘腹下部饰仰莲纹两层,圈足如一喇叭座,饰覆莲纹两周各层莲瓣均向外翻卷,丰腴肥硕,整件器物层层叠叠的饰有莲瓣纹,看起来蔚为壮观 南北朝陶瓷纹饰中的佛教艺术因素(2) 北朝青釉莲花尊 莲花尊南北朝均有实物出土,北朝也出土了一件青釉莲花尊,高67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20厘米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2层与第3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
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此尊为1948年**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其形制稍小于青瓷莲花尊,同图2一样,器物周身遍饰莲瓣纹,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这一时期罐也多有出土 南北朝陶瓷纹饰中的佛教艺术因素(3) 青瓷莲瓣纹盖罐 ***象山王氏家族墓的青瓷莲瓣纹盖罐,通高6.9厘米,底径4厘米盖面满饰复线莲瓣纹14瓣,分上下两层重叠,下层莲瓣仅露莲尖,罐身上半部分如同盖部满饰复线莲瓣纹如图六,南朝青釉莲瓣纹盖罐,高28厘米,最大腹径28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6厘米有一饰双层莲瓣纹盖,莲瓣纹为上下各8瓣,肩部和颈部都饰有莲瓣纹,肩部覆莲纹两重各13瓣,颈部为仰莲纹纹15瓣某省***李云墓出土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高23.5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8.4厘米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下覆刻莲瓣纹 南北朝陶瓷纹饰中的佛教艺术因素(4) 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 这一时期的莲瓣纹作为陶瓷器上的主要纹饰出现,是主流纹饰还可作为辅助纹饰使用,刻画于器物的肩部和腹部 南朝青釉莲瓣纹盖罐 这件出土实物装饰纹饰一改前代的装饰风格,周身饰有丰满的莲瓣纹,莲瓣纹式样与这一时期佛教所用莲瓣纹饰的风格有诸多相似之处。
如丰满圆润的莲瓣,仰莲纹和覆莲纹的大量使用这些纹样风格的使用在云冈、龙门等石窟可以大量看到 南朝、北朝均有装饰莲瓣纹的陶瓷器物出土,由于地域差异,其风格也略有不同莲瓣纹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其形制也发生了变化,或变形,或作为一种辅助纹饰出现在器物的肩部、颈部五代宋初莲瓣纹变成长条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莲瓣纹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从而成为一种优美的装饰题材万长林指出:“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莲花已逐渐失去了其宗教含义而成为优美的装饰题材这种变化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审美领域逐渐摆脱宗教意义和神化思想的束缚,而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忍冬纹是古代纹饰题材之一忍冬又称金银花,为多年生长的绿灌木枝叶缠绕,忍董而不凋萎,故而得名构成方式是以“S”行为基本骨架,在其两边分别生长出双叶或单叶在陶瓷装饰上以3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的茎蔓两侧的图案常与莲瓣纹相配作为主体纹饰忍冬纹是由西方传入,东汉末年出现,魏晋南北朝时甚为流行早期多被用于佛教建筑,随着这一纹饰的广泛运用,经古代工匠流用广泛忍冬纹的出现并使用即符合以植物花草来粉饰宗教的要求,又符合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习惯,可谓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创造。
闫琰在《浅析忍冬纹装饰图案的应用》一文中述到:自从忍冬纹引进之后,优美生动的图案便日益丰富了起来,忍冬纹激发了符合中国审美理想的新的装饰样式的形成同时他还认为:忍冬纹被大量的运用于和佛教有关的装饰中,和它的形态变化多样,延绵不断,与佛教的轮回永生之念似有内在的联系忍冬纹是一种变形植物花纹,是生命及命运树的简写形式,并与象征着佛诞生的莲花一起存在忍冬纹的出现和佛教入传绝非是一种偶然加之这一时期,忍冬纹和莲瓣纹搭配同时出现前文述到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上大多有忍冬纹的存在 南北朝陶瓷纹饰中的佛教艺术因素(5) 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 具有代表性的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高21.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4厘米此壶纹饰共有3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到隋代继续采用忍冬纹,唐代以后,忍冬纹逐渐被缠枝卷蔓的枝叶纹所代替 佛教传入中国,并相继传播开来而莲花和忍冬纹这一佛教语言也随之渗透到华夏文明的各个方面美是提炼出来的一种形式,有它特有的时代背景和审美取向南北朝时期佛教盛传,佛教艺术的主体纹饰—莲瓣纹、忍冬纹在时代背景和审美取向的根底上成为南北朝时期陶瓷纹饰的主流。
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