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鼓响咚咚》教学案例课题:花城版 一年级下册 第15课 执教老师:七中实验学校 谭杨教材分析: 《小鼓响咚咚》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特点的歌曲,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乐句的起承转合特点非常明显学唱这首歌曲要特别关注最后的三个字“咚咚咚”和“懂懂懂”的演唱一切思想和心灵的教育,在歌声中可以表现得非常明确具体,因此如何处理歌曲的结尾非常重要教学对象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与生俱来的爱唱、爱跳的天性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将自身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潜能挖掘出来尤其是当动静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达成一致的时候,往往能触动起他们极大的音乐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歌唱热情,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愉悦地学唱《小鼓响咚咚》,尝试让学生运用力度的要素处理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歌词含义用准确的强弱力度处理歌曲,教育孩子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并提高学生对音乐中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反应能力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猜谜导入:一只红灯笼,长着胖肚皮,小棒敲一敲,肚子咚咚咚。
2、老师把鼓藏在讲台下面,敲响它,让同学猜:是什么敲响了?3、拿出鼓并简介鼓的结构,请同学上台敲响它,一起感受鼓的声音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特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认识了小鼓,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4、用xx x x的节奏跟大家打招呼,引出课题二、歌曲学习:1、初听乐曲:这是一个怎样的小鼓?(设计意图:感受歌曲的童趣,对歌曲有一个初步印象)2、复听,用xx x x的节奏为歌曲伴奏3、老师加入小鼓打节奏为歌曲伴奏设计意图:强化歌曲的节奏,为学好歌曲做铺垫)4、老师按节奏带读第一段歌词,学生自己尝试读第二段歌词与学生讨论:第一段是神气的小鼓,第二段是懂事的小鼓,我们应该怎样唱好这两段的歌词?)5、用“lu”音模唱旋律6、师生配合,生唱结尾的“咚咚咚”和“懂懂懂”,注意不同的力度设计意图:通过对歌词的理解,让学生说说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唱,感受声音的大和小,在音乐中用强和弱来表现,知道歌曲演唱时声音也要有强弱变化)7、学生完整演唱全曲,老师指导8、接龙游戏,分小组分段演唱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演唱,学生分别诠释不同角色的小鼓,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编拓展:1、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加入到歌曲的演唱中2、改编歌词,可选择学生熟悉的乐器进行改编,如沙锤、木鱼、铃鼓等设计意图: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边做动作边唱歌曲,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就能想到相对应的歌词,从而达到快速记忆歌词的效果,并且达到了用编创的动作表演歌曲的目的)3、简介陕北腰鼓和新疆手鼓,播放短视频给学生观看四、教师小结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小鼓响咚咚热烈欢快,声音要唱得响亮一些,小妹妹睡觉时声音要唱的轻一些,帮助学生理解能用不同的情绪和力度变化来演唱歌曲,并且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体谅他人的高尚品德另外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设计了几个小片段的小游戏,第一个片段是跟音乐无实物模仿,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音乐的节奏性;第二个片段是跟着音乐听鼓声,鼓的声音强,学生的动作就大一些,反之则相反,这样锻炼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区分强弱变化;第三个片段是鼓声弱,学生的动作就大一些,反之则相反,这样使学生更加灵活的区分强弱变化 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互动,都能很积极地参与进去一节课下来,发现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在演唱第一段我要求学生用响亮的声音演唱时,有少部分学生喊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演唱;在游戏环节,由于一年级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所以在游戏环节有一点纪律失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改正的更加完善。